崔湛晨
(北京建筑大学)
自2022年初以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启动乡村建设行动,发展数字乡村[2]。乡村规划建设全局观正逐渐形成,不再聚焦于单一“点”的提升,而是追求“串点成线,以线代面”的乡村全局发展,营建乡村特色的线形景观空间,带动沿线乡村区域连片发展。
1.1.1 绿道与乡村绿道
乡村绿道是在绿道概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以广大乡村地区的林网、水网、路网等线性空间为研究对象,以重组生态破碎空间、展现乡村传统文化、丰富居民日常游憩、促进乡村产业聚集为建设目的,是城镇与乡村、乡村与乡村之间可持续的绿色土地网络[1]。
1.1.2 乡村绿道特征与价值
依托乡村绿道下乡村联动发展是实现乡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联动发展的新路径,是推动乡村产业复兴,提升乡村生活品质的新模式,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强大的助推作用[3]。
为证明两者之间存在强关联性,笔者通过WOS核心数据库检索得到乡村绿道相关领域231条相关的文献记录,通过分年度的统计发现:21世纪以来绿道相关研究在2012年起就增加了乡村绿道研究相关文献记录,并逐年增长。通过主要关键词“乡村绿道”相关文献筛选,同时加入了近年来讨论和研究较多的绿色空间、城乡融合发展,以及乡村绿道多元价值相关词汇。通过检索的文献间形成的共被引关系网络,根据一定的共引强度形成文献集合(及聚类),并通过关键词共现分析法,确定两者之间的强关联性,经CiteSpace处理后,对网络中次要内容剪辑后,共得到127条核心被引文献,乡村绿道与乡村振兴关键词频次最高,并通过关键词时间线分析(见图1),乡村绿道自2016年起与乡村振兴之间产生联系,通过其共被引情况识别出细分话题聚类,其核心文献聚类分析共形成8个聚类,聚类S值均高于0.8,聚类效率高且令人信服。
图1 关键词被引时间线
通过共现及聚类分析发现,现阶段乡村绿道建设规划出现了单一性规划思维,乡村绿道建设存在重功能、旅游,轻文化价值,重路线选择,轻村落联动,多元价值被得到充分体现。故笔者依托北京市延庆区风景线建设,探究在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双重挑战下,从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文化资源、提供游憩空间、促进经济发展等多元需求出发,讨论智慧乡村绿道模式的可延展性。
北京市延庆区美丽乡村风景线项目是在此背景下以打造乡村绿道、提升沿线乡村风貌为主的工程项目。该风景线位于北京到张家口的必经之路上,横穿八达岭长城、井庄镇、大庄科乡以及大榆树镇,归属北京市延庆区东南部、南与昌平区北界交汇,西南与河北省怀来县接壤,毗邻八达岭长城。风景线上国道复线与公路穿境而过同时还有市级公路昌赤公路从纵贯南北、交通便利。
2.2.1 以乡村绿道为线,串村成面
该项目根据延庆分区规划,共谋划2条特色景观带、打造5条美丽乡村风景线、5片示范村核心区、培育31个示范村,形成具有延庆特色的“两带、五线、五区、多点”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4]。项目研究范围涉及4个乡镇,八达岭镇、大榆树镇部分区域、井庄镇、大庄科乡,也因此形成四大片区,涉及乡镇内村庄33个,主要相关道路10条。
2.2.2 以绿道村落为点,特色加固
四大片区串联33个村落,故从建筑风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文化要素、交通可达性五个方面,根据村落现状调研,通过多种评价图表(见图2),对33个村落进行分类,得出村庄综合评价等级表。依据不同村落的优势与劣势,综合评价得出风景线上村落问题主要分为几个方面。①四大区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但未得到充分利用与体现。②沿线村庄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产业发展以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旅游业为主,质量良莠不齐。③沿线公共设施数量不足,分布不均。④沿线景观设施分布不均,乡村文化特色不足,景观功能不足。⑤乡村风貌凌乱且不连续。
图2 村庄综合评价等级表
依据上述背景:八达岭镇片区包含的村落因片区内存在多处八达岭长城遗址,聚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故加强此片区的旅游衍生产业;南山环线片区中包含的村落因其地理位置,具有优越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乡村山水景观,小坨新村、小泥河村等都具有极高的山林覆盖率和植被丰富度,故加强这片区风景线上村落的生态保护度及绿道景观的连续性;井庄镇片区聚集多个特色民俗村,蕴含浓厚的民俗文化魅力,其中像西二道河村,窑湾村等民族文化特征明显,故此片区加强其包含村落民俗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大庄科乡片区内的村落存在多处红色文化资源,红色乡村内保留多处红褐色文化遗址,景观中也多融入红色元素,故风景线在此片区村落中不断通过红色主题广场、红色墙绘等元素强调红色文化基因。
2.2.3 一廊四域十意境,多元模式建立
通过整体空间结构一廊串四域,建设多元化意境。
为保证“一廊“的连通以及关联性,形成了延庆风景线模式整体的指导原则:①大力加强生态涵养与水土保护;保留原树种的基础上,在道路沿线栽植常绿植物及冬季观赏价值较高的植物品种,同时选择景观效果好的小型亚乔木,花灌木,地被花卉等;②加强长城文化IP,将散落的乡村文化资源进行统筹与连接,通过区域资源整合,形成文化组团,产生集群效应,构建乡村系统发展新模式;③推动服务性基础设施保障提升,以人性化和生态化的设计原则,从空间节奏和景观序列上打造绿色宜人的生态走廊,通过空间景观序列的变化,突出空间场所性,呈现现代文化山水画卷;④关注乡村门户空间的形象设计;⑤打造一体化智慧特色指引系统,选取风景线上核心元素,进行色彩提取,且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将以此绿、土黄色调为主色调,辅以橙红色调等,做到色彩的和谐统一。在智慧一体化方面,设计包含零售、导览、医疗、骑行驿站、科普教育等功能的乡村设施模块,搭建乡村智慧互联平台,低成本高效服务沿线功能。
此项目基于延庆区长城文化风景线廊道建设的多元诉求,通过规划设计构建乡村绿道的多元价值体系,尝试用一廊串点成线,连点成面的设计手法进行特色性营造,将绿道、乡村与景观、文化、产业进行融合,尽可能规避以往乡村绿道忽视文化底蕴与产业发展的问题,从多个方面重塑乡村生活,带动沿线发展,实现乡村复兴,解决乡村发展问题[5]。
目前关于智慧乡村绿道建设模式的推广和发展仍道阻且长,乡村与乡村之间仍存在点对点,串点难成线的难点。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统计分析以及项目实际实施及收成效果分析。①乡村智慧绿道这种串点成线,连点成面,将散落的乡村文化资源进行统筹与连接,通过区域资源整合,形成文化组团,产生集群效应,构建乡村系统发展的新模式,能针对远城市、滞对接、弱交通,以资源村落群带来大面积提升村落风貌以及村落更新(见图3)。②智慧乡村绿道在于“智慧”,不同地域村落等可通过建立乡村振兴数据库,不断将当地高校资源、政府资源、多种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整合,从而确定不同乡村发展的合理定位,明确其重点显性优势,进行深度挖掘。③面对国家乡村振兴的大形势基调下,将党建引领融入智慧乡村绿道的组织建设中,实现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的结合,真正将村民列入家园更新的主人视角,推动乡村绿道模式的延展与推广。
图3 智慧乡村绿道模式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