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莹
尽管素质教育理念和新课改背景下,数学教师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但是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现象仍非常突出。学生们不仅要完成学校内的基本作业,还要在家长的要求下参与校外的学科类培训,学生们的课外休息时间非常有限,很多学生根本没有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就感。“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这一教学主阵地的地位也更加突出。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落实“双减”政策的“减负增效”理念,从而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双减”政策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更加突出,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也受到了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们只有在课堂上保持高度的专注力以及良好的学习状态,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们内心深处有了学习的内驱力,那么他们就会积极自主地进行课前预习、课中互动以及课后复习,进而就会逐步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由此可见,在“双减”政策的落实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进而为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们要围绕教材内容展开深入的思考与自主探究,即经历数学知识的自主探究过程。当学生们深入理解了基本的数学概念、公式和性质定理,那么他们就会结合已经构建的知识技能展开类比迁移、分析推理以及总结归纳。由此可见,“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运用启发式教学以及情境式教学,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双减”政策背景下,课堂这一主阵地的地位更加突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成为教师工作的重要任务。教师应结合班级学生的思维认知以及具体的教材内容,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以及信息化教学法,增强课堂上的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这样,学生们就会在教师的启发与鼓励下,积极展开相应的思考、互动交流以及整理与反思,进而就会在高质量的课堂互动中收获较好的课堂学习效果。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们不仅要深入掌握教材上的基本知识点,还要积极发展自身的数感、运算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较强的数学核心素养。数学计算教学活动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原理,组织学生展开多元化的计算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几何图形教学活动中,学生们会结合图形道具,展开一系列的观察、分析、推理、判断与总结归纳等,逐步发展自身的直观空间思维。类似的,还有抽象逻辑思维的培养以及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等,都会通过具体的探究活动得到加强。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无论是图形类的观察与操作、物体测量、称重类型的操作,还是数据统计等概率类型的操作,都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能将抽象的数学语言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画、数据等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加强对数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动手实践操作在培养学生数学能力以及提升学生学习效率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动手实践活动中。
首先,课堂导入环节的动手操作。即课堂起始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探索新知,从而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圆形的物体,或是圆形的扇子,或是圆形的硬币,或是其他圆形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上述物体的圆周长,并引导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动手操作。那么学生们就会运用多种方法,如运用软绳围绕圆形物品一周,测量缠绕圆形物品软绳的长度,那么所得结果就是其周长。学生们也可以将圆形物体在直尺上滚动,然后测量并记录其周长。当学生们进行过一定的动手实践后,教师可以呈现圆周率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圆周率与圆周长的关系,总结出计算圆周长的公式。
其次,课堂小结环节的动手操作。即当学生们初步学习过教材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进行总结、整理与巩固。如进行《圆锥的体积》这一课时内容的课堂小结环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准备好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然后运用水或者是沙子,验证同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之间的体积关系,引导学生们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总结圆锥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再次,关于综合实践活动的动手实践。例如,教学《确定起跑线》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带领到操场上,引导学生测量不同跑道的直径,计算不同跑道的圆周长(跑道长度),然后在此基础上确定跑步比赛选手的位置,从而尽量保证比赛的公平公正。那么学生们可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测量每一个跑道的直径,有的负责绘制表格、记录数据,有的负责确定运动员们起跑的具体位置等。
学习贵在深入且独立的思考,深入的思考起源于疑问,而且疑问也代表着好奇心,当学生们非常好奇某一数学问题时,他们就会在分析问题以及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思维推理能力。而且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结合具体的教材内容,创建相应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加强分析、推理以及解答能力,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建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例如,教学《百分数(一)》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的百分数:“你们在日常生活物品上看到过百分数吗,那些百分数代表什么意思呢?”那么学生们就会描述他们在衣服吊牌上看到的衣服成分含量的百分数,描述他们喝过的牛奶和其他饮料的成分含量的百分数,描述他们在生活其他物品上看到的百分数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描述他们看到的生活中的百分数,并引导学生尝试着解释每一个百分数表示的具体含义,从而引导学生在真实的生活问题情境中学习百分数。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创建游戏化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位置与方向(二)》时,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呈现一个动物园的路线平面示意图,引导学生将自己当作是导游,设计参观路线,并准确描述每一个动物景点在动物园内的方向与位置。那么学生们就会结合自己对方向、位置等的学习和理解,给“其他游客”讲述动物园内各个动物景点的方向与位置等。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内容的有效整合,可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定义、公式等内容通过较为直观、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加强对数学内容的学习和运用。而且小学生们也非常喜欢观看课件图片和视频,他们会在短时间内记住课件图片、视频中呈现的内容。“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完全可以搭乘信息技术这列快车,组织展开信息化教学活动,从而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直观呈现教材内容。例如,教学《扇形》时,数学教材上呈现出了扇贝、折扇、扇形藻等图片,教师引导学生在观察图片特点的基础上学习弧、扇形、圆心角等定义。生活中的扇形图片还有很多,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生活中的扇形蛋糕、扇形奶酪块、扇形灯具等,从而引导学生对“扇形”这一定义有更为直观的理解和认识。紧接着,教师可以运用课件视频,呈现从生活物品中抽象出扇形的动态过程,引导学生结合扇形学习与其相关的基本定义等。
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展开层次化的教学活动。由于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就要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多媒体课件可以成为教师组织展开层次化教学活动的重要辅助教学工具。教师可以在课前设计并制作不同内容的微视频,并将其适当呈现到数学课堂上。例如,教学《分数除法》时,教师可以设计分数除法基本计算的课件视频,可以设计分数除法应用的相关课件视频,然后将其分别呈现到课堂上。学生们可以有所侧重地观看、学习某一课件视频,直到自己完全掌握某一知识点为止。
“双减”政策背景下,学生们不仅要深入学习数学基本公式和性质定理的推导过程,还要逐步总结数学问题的解题方法,加强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因此教师要结合具体的例题,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解题方法技巧,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例题,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即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数学问题中的语言内容通过直观的图形表示出来,从而引导学生迅速分析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相应的数学算式。如解决相遇的方程问题,如果学生无法分析出题目中的路程、速度和时间等之间的关系,那么他们可以列出直观的图示,通过画图的方式列出数学算式,从而在短时间内解答数学问题。
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例题,引导学生学习列表法。即学生们可以将数学问题中的语言内容整理到表格中,从而通过直观的表格内容,分析、解答数学问题。具体是A、B、C、D、E5人进行象棋比赛,每2人之间都要下一盘,A已经下了4盘,B下了3盘,C下了2盘,D下了1盘,问E下了几盘,分别和谁下的?那么学生们就要将A、B、C、D、E5人的下棋过程写到表格中。A显然是与每一个人都下了一盘,D只是与A下了一盘,那么B就是与A、C和E分别下了一盘,总共是3盘,C与A和B分别下了一盘,那么表格内容可以清晰地显示出,E分别与A和B下了一盘,总共下了2盘。
当然,数学问题分析、解答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例题加以示范讲解和引导,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们几乎已经学习了整个小学阶段内的数学内容,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以及统计、概率等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构建。“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对数学教材内容的复习和整理,从而引导学生构建更为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及时复习教材单元内容。当学生们学习过某一单元内容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绘制这一单元内的思维导图。以《百分数(二)》为例,学生们可以将百分数在折扣、成数、税率、利率等方面的应用整理成一个层级图示,并写出典型的例题和其中应用的等量关系,那么整个单元内容就可以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呈现了出来。教师可以集中呈现学生们绘制的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进行分享和讨论交流,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复习能力和整理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系统复习某一模块的内容。如几何图形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系统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立体图形,引导学生系统复习几何图形的周长、面积、表面积、体积等公式内容,引导学生系统复习几何图形相关的定义,从而帮助学生加强对几何图形内容的理解与运用。如小学阶段内的计算,包括整数、分数、小数的乘法与除法,包括混合运算等。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科学适当的作业能帮助学生加强对数学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能逐步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和提升。“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进一步优化作业内容,从而全面提升作业质量。
教师要注意作业内容的层次性。具有层次性的作业,能满足班级内不同层次、能力学生的作业练习需求。例如,在《圆柱与圆锥》这一单元内,教师可以设计并呈现面向全体学生的必做题:其一,呈现不同的立体图形,引导学生判断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其二,给出圆柱体的体积和底面积数据,求该圆柱体的高;其三,引导学生分析、判断圆柱体的平面展开图;其四,给出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问该圆柱体的底面积是多少,侧面积是多少,体积是多少?教师还要设计并呈现选做题,具体可以是稍微有些难度的圆柱体、圆锥体应用的习题,包括求解某一圆锥体形沙堆的重量,包括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互相转化的习题等。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做必做题,然后在此基础上选择性分析、解答选做题。
教师要注意作业内容的生活实践性,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动手操作类习题。如引导学生在课后绘制某一公园的平面图,加强对位置、方向等内容的学习和理解。
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作业的整理与反思。当学生们做错某些习题内容时,他们不仅要进行重新的计算、分析和解答,还要反思自己做错习题的原因,进而逐步提升自身的数学问题解答能力。比如,学生们在分析、解答百分数应用问题时出现了错误,那么学生们就要分析是自己计算错了,还是解题思路错了,然后在今后的问题分析与解答中,有意识地避免类似的错误。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作业评价的多元化和及时性。教师要发动学生以及学生家长,从多个视角评价学生的作业。而且教师还要将学生的作业书写情况、与众不同的习题解答思路等内容填写到电子表格中,加强对学生的正面激励,从而帮助学生增强作业练习的自信心。
总而言之,“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师要将创建高质量的数学教学活动作为重要的目标,并运用教育信息化、组织动手操作活动以及教授解题方法和注重因材施教等方式来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对数学内容和数学思想的深入学习,打造以生为本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