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及临床输注效果的分析

2023-10-27 07:30柴华香罗梓瑜段爱志李德应董伟群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9期
关键词:内科次数阳性率

柴华香,罗梓瑜,段爱志,李德应,董伟群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输血科,云南 昆明 650032)

随着当代医疗技术的发展和临床疾病的复杂多样,输血治疗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成分输血已成为当代输血技术的趋势。血小板主要参与机体生理止血,目前广泛运用于治疗和预防出血。然而不是所有患者输注血小板都能取得满意疗效,一些非免疫性因素以及免疫性因素都会对血小板的输注效果产生影响,其中免疫因素的影响最大,输血、妊娠等免疫刺激,可使血小板抗体在患者体内产生[1],而血小板抗体的存在则容易发生血小板的输注无效、非溶血性发热反应[2]等不良反应。因此血小板抗体检测对于安全输血及提高输血疗效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统计937 例患者标本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并分析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及对输注效果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9 年6 月至2021 年4 月期间,从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申请备血或者输血的住院患者中,随机收集937 例患者的配血标本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其中男性473 例,女性464 例,平均年龄(49.55±8.27)岁,内科705 人,外科232 人。分析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血次数,性别,科室分布的相关性。937 例患者中,共有43例患者发生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不良反应,对其中抗体检测阳性的再进行抗体分类鉴定。血液内科输注过血小板的患者中,抗体检测阳性组与阴性组进行年龄、性别、病种以及骨髓增生情况,化疗的次数、化疗药物使用、既往输注血小板的次数的对比。从血液科血小板抗体阳性的53 例患者中,按顺序抽奇数随机抽取了24 例进行了血小板交叉配合后输注,观察配合输注和随机输注的效果。503 例输过血小板的病例分成输注有效组和无效组对住院天数,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等进行分析。用LIS 系统以及电子病历系统对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收集。

1.2 仪器与试剂

L4-8F 台式低速离心机(湖南可成),孵育器(长春博讯);血小板抗体检测血小板交叉配血:血小板抗体检测试剂盒(荷兰Sanquin),PBS 溶液(上海博古生物),MAS PAT 指示红细胞(荷兰Sanquin),血小板抗体的鉴定:Lifecodes PAKPLIS试剂盒,二磷酸氯喹溶液。

1.3 标本处理

EDTA 抗凝全血实验前按3000RCF 离心15min 获得血浆样本。若不能马上进行检测,血浆与红细胞分离,3 d 之内检测血浆样本应保存在 <-18℃,保存超过3 d 的血浆样本应保存在-80℃,不能及时分析的保存样本,实验前需要重复离心。

1.4 检测方法

血小板抗体的检测以及交叉配型:固相凝集法,血小板抗体的鉴定:ELISA 法,严格按操作说明书操作。

1.5 统计学处理

用SPSS 25.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以例数及百分比来表示计数资料,以均数加减标准差异来表示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 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和输血次数的关系

研究中,937 例受检样本,血小板抗体阳性总例数为124 例,总阳性率为13.23%。

输血成分包括血小板、血浆、悬浮红细胞、冷沉淀,以输血次数计算,按输血0 次,输血1~3 次,输血4~6 次,输血7~9 次,输血 > 9次分为5 组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显示输血次数越多,越容易产生血小板抗体,见表1。

表1 血小板抗体的产生和输血次数的关系[n(%)]Tab.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duction of platelet antibodies and the number of blood transfusions[n(%)]

2.2 男性和女性产生血小板抗体的差异

本研究中,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15.95% VS.10.57%,P< 0.05),见表2。

表2 男性和女性产生血小板抗体的差异[n(%)]Tab.2 Differences in platelet antibody production between men and women [n(%)]

经χ2检验:男性和女性产生血小板抗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3 内科患者和外科患者对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的影响

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内科患者高于外科患者(16.31% VS.3.88%),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见表3。

表3 内科患者和外科患者对血小板抗体阳性率的影响[n(%)]Tab.3 The impact of medical patients and surgical patients on the positive rate of platelet antibodies[n(%)]

经χ2检验,内科患者和外科患者对血小板抗体阳性的影响,差异有统计意义(P< 0.05)。

2.4 内科患者标本的来源及不同科室血小板抗体检出情况

内科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排前3 的科室分别是血液科、急诊科、ICU(19.07% VS.18.42% VS.16.95%),见表4。

表4 内科患者标本的来源及不同科室血小板抗体检出情况[n(%)]Tab.4 Sources of specimens from medical patients and detection of platelet antibodies in different departments [n(%)]

2.5 外科患者标本的来源及不同科室血小板抗体检出情况

本研究中,外科患者标本的来源分布和血小板抗体检出情况排前3 的科室分别是移植科、骨科、血管外科(14.29% VS.10.00% VS.9.09%),见表5。

表5 外科患者标本的来源及不同科室血小板抗体检出情况[n(%)]Tab.5 Sources of surgical patient specimens and detection of platelet antibodies in different departments[n(%)]

2.6 血小板抗体检测在血液内科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血液内科患者中输注过血小板的有357 例,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组53 例,检测阴性组304 例。2 组间年龄、性别、病种以及骨髓增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化疗的次数、联合使用2 类以上化疗药物、既往输注血小板的次数与血小板抗体的检出率显著相关(P< 0.05)。化疗6次以上、联合使用2 类以上化疗药物以及既往输血次数越多,越容易产生血小板抗体,见表6。

表6 血液内科患者特征表及血小板抗体检测情况[n(%)]Tab.6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in the 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and the detection of platelet antibodies [n(%)]

在血小板抗体阳性的53 例患者中,按顺序抽奇数随机抽取了24 例进行了血小板交叉配合后输注血小板,其余的29 例仍然仅行ABO、Rh 同型输注。结果显示,29 例抗体阳性患者未进行交叉配合仅有3 例输注有效(10.34%),24 例抗体阳性患者配合后输注有9 例(37.50%)输注有效(P<0.05)。说明配合性输注血小板,能有效地减少血小板的输注无效,见表6。

2.7 血小板抗体检测用于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应用价值分析

503 例输过血小板的病例,162 例患者输注血小板有效,341 例患者输注血小板无效。在本研究中,血小板抗体检出率输注有效组(5.56%)远低于输注无效组29.91%,(P< 0.05)。2 组间性别、年龄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意义(P> 0.05),但输注无效组平均住院日更长,这说明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可能预后更差。血小板输注有效组曾输血小板的平均次数为(2±4)次,输注无效组的曾输血小板平均次数为(8±9)次,(P< 0.05),这说明血小板输注次数越多,越容易产生血小板抗体,后续治疗中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可能性更大,见表7。

表7 血小板输注有效组和无效组的抗体检出情况及特征值比较()/n(%)Tab.7 Comparison of antibody detection and characteristic values between the platelet transfusion effective group and the ineffective group()/n(%)

表7 血小板输注有效组和无效组的抗体检出情况及特征值比较()/n(%)Tab.7 Comparison of antibody detection and characteristic values between the platelet transfusion effective group and the ineffective group()/n(%)

*P < 0.05。

2.8 血小板抗体检测在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调查中的应用

在937 例患者中,共有43 例患者发生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不良反应,对其中抗体检测阳性的再进行抗体分类鉴定。FNHTR 患者中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高达65.12%,FNHTR 患者HLA 抗体检出率高达67.86%(19/28)。显示FNHTR 主要由HLA 抗体引起,见表8。

表8 FNHTR 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情况[n(%)]Tab.8 Platelet antibody detection status of FNHTR patients [n(%)]

3 讨论

本研究中,共检测样本937 例,血小板抗体阳性124 例,总阳性率13.23%。较刘科益等[3]所报道的结果高,分析原因可能与不同医院科室结构不同以及病种分布不同等因素相关。

研究显示,抗体检出率随输血次数的增多而升高。这与先前的报道[4-7]结果相符。分析原因为:血小板的表面不仅表达血小板同种抗原(human platelet alloantigens,HPA),而且含有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HLA 抗原除了在血小板上表达外,在白细胞上表达更丰富。如果供者和受者HLA 或HPA 抗原有差异,输血后,供者的HLA 或HPA 抗原均可刺激受者机体产生相应抗体[8]。本研究中输血0 次的194 例病人中,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2 例,2例抗体检测阳性病人均为血液科病人,男性,MDS 患者。这2 例MDS 患者在前期研究的住院期间没有输血,但可能既往在外院有输血史,已经产生了同种免疫,导致此次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有文献报道[9]: 血小板相关抗体包括3 种成分:真正的血小板抗体,循环中的免疫复合物,非特异性吸附在血小板表面的免疫球蛋白,这2 例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可能是免疫复合物及免疫球蛋白的非特异性吸附造成结果假阳性。此外据王涓冬等[10]研究,部分MDS 患者抗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阳性,而抗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的阳性会不会引起血小板同种抗体检测出现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这与陆乐等[2]、袁慧铭等[4]的报道结果一致。分析原因是与女性妊娠有关,这与谢仁伟等[11]报道的结论相符。原因是由于胎儿和母体血小板抗原不同引起。即胎儿血小板的表面有来自父亲的抗原,这些抗原通过胎盘进入母亲体内,产生免疫刺激,从而在母体体内产生相应的血小板抗体[12]。所以对于女性,即使没有输血史,因为有妊娠史,也会增加血小板抗体产生的概率。

研究中,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内科高于外科,是因为内科患者相对于外科患者需要反复多次输血,输血次数越多,越容易产生血小板抗体[13]。不同科室间,血小板抗体的阳性率差异较大。血液科,急诊科,ICU 3 个科室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位居前3,且明显高于其他科室。这与临床科室疾病构成有关。经统计,血液科以急性白血病和MDS 患者居多,贫血、出血、感染是血液科疾病主要的临床症状,而急诊科和ICU患者都有病种复杂多样,病情危重的特点。基于这些科室疾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反复多次输血进行支持治疗已经成为这些临床科室必不可少的治疗手段。输注的血小板或其他血液制品因含有同种异体的HPA 或HLA 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HPA 或HLA 抗体。

357 例输注过血小板的血液内科患者,304 例血小板抗体检测阴性,53 例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2 组间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血小板抗体检测阴性组平均年龄略大于阳性组,分析原因为年龄大的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其免疫系统对外来抗原的刺激不敏感,不能有效地引起免疫应答。化疗次数增多和联合使用化疗药物2 类以上造成血小板抗体的阳性率更高,可能是由于化疗药物使用过多,使骨髓和巨核系细胞受到抑制,从而使血小板减少,临床上通常会进行治疗和预防性的血小板输注有关,输血时同种异体的血小板抗原进入机体,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反应,产生相应的抗体,因此血小板抗体就有更高的检出率。在本次研究中,既往输注过越多的血小板,其抗体的检出率就越高。这与李志静[14]对多次输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的输血疗效研究结果一致。血小板抗体的存在使输入的含有相应抗原的血小板被破坏,从而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相对于随机输注,配合后输注能降低血小板的输注无效,提示血小板抗体筛查和配合性输注能使血小板输注更有效。

血小板抗体在输注无效组中检出率更高,表明血小板输注的效果与血小板抗体有关,与其他报道类似[15-16]。原因是因为多次输血,机体受血小板同种异体抗原的刺激产生相应抗体,其Fab片段激活补体系统等,破坏血小板;此外,若患者再次进行血小板输注,输入的血小板能与体内相应的血小板抗体反应,进而被破坏。提示既往输血次数越多,越容易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上述研究肯定了血小板抗体检测在输注血小板患者的输血疗效评估及输注无效时的辅助诊断等方面的运用价值。

研究中43 例FNHTR 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阳性率高达65.1%,抗体类型主要为 HLA 抗体,检出率高达67.8%(19/28)。显示FNHTR 主要由HLA 抗体引起。HLA 抗原比较敏感,所以更容易发生免疫反应。在临床通常选择输注去白悬浮红细胞来减少输血过程中的白细胞输入,但是对于血浆制品和血小板在常规操作下就很难做到去白细胞处理。因此,血小板抗体检测可运用于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血小板抗体导致的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可通过检测血小板抗体进行诊断。

总之,血小板输注次数,女性妊娠史,化疗患者化疗次数、化疗药物使用情况都是血小板抗体产生的影响因素。血小板抗体的阳性率与输血次数呈正相关。血小板抗体检测在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调查研究,血液系统疾病及化疗患者输血疗效评估、输血策略制定、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不良反应的诊断方面都具有良好的运用价值。

临床医务工作者应该加强输血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充分认识到输血的重要性和风险性,严格把握输血适应症,选择正确的血液成分和剂量,做到合理精准输血,尽量减少输血次数,从而降低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另外,应重视对患者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应将血小板抗体检测纳入血小板输注前的常规筛查项目,特别对于有输血史的患者,在输血前,应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对于抗体检测阳性者,应配合性输注血小板,输注红细胞成分应去白,从而降低PTR 的发生。确保临床血液输注更安全、更有效。

猜你喜欢
内科次数阳性率
机场航站楼年雷击次数计算
2020年,我国汽车召回次数同比减少10.8%,召回数量同比增长3.9%
一类无界算子的二次数值域和谱
依据“次数”求概率
不同类型标本不同时间微生物检验结果阳性率分析
急诊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治疗
密切接触者PPD强阳性率在学校结核病暴发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肌电图在肘管综合征中的诊断阳性率与鉴别诊断
PBL教学法在内科见习中的实践与思考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