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潇
三江源国家公园山脉绵延。三江源国家公园陆地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主要山脉有昆仑山主脉及其支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等。中西部和北部为河谷山地,多宽阔而平坦的滩地,分布有大面积以冻胀丘为基底的高寒草甸和沼泽湿地。东南部唐古拉山北麓以高原低山缓丘、高原河湖盆地、冰缘冻土等地貌类型为主。气候特点是冷暖两季、雨热同季,全年无绝对无霜期,冷季长达7个月。 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 供图
青藏高原的隆起是地球数百万年来最伟大的巨变之一。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于群耸雪山,从汩汩溪流汇聚成浩荡江河,滋养着全球数亿人的生命。
“河源唯远”,当溯源而上,踏進三江源这片土地,仰望、俯瞰、平视,这里的每一个角度都美得不可思议,造就这些湿地、岩石、土壤、植物、动物,以及神奇气候的力量会引发无限思索。
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所在县,分别是治多、玛多和杂多。藏语里,“多”意为源头,玛多便是黄河—玛曲的上游。从西宁出发前往果洛州玛多县,经过唐蕃古道的中转站日月山,山南脚下的一条河流向西注入青海湖。“天下河水往东流,偏有此河向西淌”,这条河因此被称为“倒淌河”。再穿过共和盆地,不远处是黄河在上游切出的龙羊峡。海拔在不断攀升,广袤的兴海草原似乎没有尽头,花石峡部分路段,海拔一度可达4500米,随后便进入玛多县境内的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这里有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变迁的缩影。
以畜牧业为主的玛多县曾被称为“首富县”,也被称为青藏高原上的“断氧层”。20世纪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受全球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玛多县水源涵养能力锐减,草场退化,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影响。为恢复生态,2003年,玛多县启动退牧还草工作;2004年,设定以草定畜标准;2005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全面开展……后来,玛多县被纳入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又累计投入62亿元实施生态修复项目。如今的黄河源园区,经历了生态修复后的重生,湖泊星罗棋布,千湖奇观再现,辫状水系分分合合,夏季绿草葱茏。站在牛头碑旁,俯瞰“黄河源头姊妹湖”扎陵湖和鄂陵湖,两颗镶嵌在大地上的“宝石”与山川、草地交融。
加羊多杰曾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民族中学的一名藏文老师,从小在草原上长大。因为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2016年,他离开工作了8年的教师岗位,在32岁那年,成为了黄河乡一名主管生态管护员的干部,希望能为国家公园建设出一份力。黄河乡地域辽阔,6个村和1个移民搬迁自然村的居民生活在5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从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启动实施,到领衔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加羊多杰见证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牧民群众从草原利用者到草原保护者的转变。黄河乡879名生态管护员走上生态管护员的岗位,端上了生态碗,吃上了生态饭。
长江源园区位于玉树州治多县、曲麻莱县,区内景观以高寒荒漠和高寒草原为主,重点保护长江源区高寒生态系统、重要湿地和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特别是藏羚、雪豹、藏野驴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和迁徙通道。园区在空间上覆盖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索加—曲麻河保护分区、当曲保护分区、格拉丹东保护分区及其间的连通区域,扩围后总面积 14.69 万平方千米。图为长江源格拉丹东。 摄影 赵金德
黄河源园区位于果洛州玛多县和玉树州曲麻莱县境内,区内景观以高原草甸、高原湖泊、高原湿地为主,重点保护高寒草甸湿地生态系统,强化高原兽类、珍稀鸟类和特有鱼类等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园区在空间上覆盖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和约古宗列3个保护分区,面积 3.17万平方千米,在行政上涉及玛多县黄河乡、扎陵湖乡、玛查里镇和曲麻莱县的麻多乡。图为黄河源头。 摄影 多太
澜沧江源园区位于玉树州杂多县,区内景观以高原峡谷为主,重点保护澜沧江源头生态系统和旗舰种雪豹等野生动物。园区在空间上覆盖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果宗木查与昂赛2个保护分区及其连通区域,面积1.21万平方千米。图为澜沧江。 摄影 李晓南
他们是黄河乡的生态活地图,哪片草原会出现狼,哪片草原的清晨有藏羚吃草,哪里的藏野驴刚产崽,生态管护员最清楚不过。他们清理野外垃圾,为黑颈鹤和大鵟搭窝,救助野生动物。“自然是我们的家,动植物都是我们的家人,我们希望能为后代守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加羊多杰说。
在玛多遇到的黄河没有慷慨也没有激昂,在这里感受到的是黄河上游的宁静和美丽。离开玛多,车行214国道,到巴颜喀拉山口,海拔已攀升至4824米。进入玉树州,植被出现变化,鸟把巢建在了树上。一望无际的高原草原变成了陡峭的红色崖壁,澜沧江奔腾不息。即使是在盛夏7月,前往杂多县昂赛乡的路上,也有可能会遇到一场雪。雪落一夜,清晨,远方山巅戴上了帽子,经过太阳照射,中午帽子便被摘掉了。昂赛大峡谷里,气候多变,天上的画卷也变幻多端,云朵时而堆成不同形貌,上升,然后舒展。在这里,每一片雨和云都留下了自己的印记,它们赋予花草树木生命,也在雕琢打磨着岩石。
我们在杂多县昂赛乡遇到了“斜杠”青年更求曲朋。他是当地牧民,是生态管护员,也是一名野生动物摄影师。三江源国家公园设立后,他的家乡昂赛乡被整片划入澜沧江源园区。得益于“一户一岗”政策,他放下牧鞭,成为一名生态管护员。除了生态管护,他最喜欢的便是举起相机,记录栖息在昂赛的生灵。
2018年3月13日,他用三个小时的蹲守,拍到了非常难得的雪豹求偶、交配全过程。每当提起与摄影的结缘,更求曲朋总会想起当时的情境。这些年来,他的镜头里出现过回眸的藏狐、过江的兔狲、攀岩高手岩羊,还有棕熊、金钱豹、野牦牛,旱獭、猞猁等更是屡见不鲜。因为摄影他看到了家乡自然生灵的美丽与强大,用影像记录生活、记录自然也成为了他的一种习惯。家乡绚丽的晚霞、神奇的动植物都会让他兴奋。遇到不认识的植物,他会拍下来,回家对着图鉴查看,也会展示给充满好奇的孩子们。“小时候害怕很多动物,但现在我觉得我是动物的朋友。”更求曲朋说。
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是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誉为“雪豹之乡”。 摄影 徐讯/人民画报
在逐渐深入昂赛大峡谷的路上,我们经过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的第一座科研工作站—昂赛工作站,认识了科研工作者汤飘飘。28岁的她今年夏天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保护生物学专业博士毕业,博士课题是研究雪豹和岩羊的捕食关系。她从2017年起来到三江源参与雪豹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在三江源的大部分时间都在野外寻找雪豹活动的踪迹。经常有人问她为何选择保护生物学这个专业,她说是因为从小喜欢毛茸茸的动物。保护生物学研究非常复杂,因为研究的不确定性和有时达不到预期效果,她也曾质疑过自己从事这项工作的能力。“但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遇到雪豹,我觉得冥冥之中雪豹在鼓励着我。”汤飘飘说,她很荣幸能够把二十几岁这几年留在荒野。虽然已经博士毕业,但她还会继续在三江源进行两年的科研工作。她希望雪豹能一直在三江源繁衍下去,也希望自己,一直在生态保护领域走下去。
离开杂多县昂赛乡,我们向着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前行。在万里长江第一县玉树州治多县,通天河穿域而过。索加乡是治多县最偏远的乡,素有“天边索加”之称,全境被划入长江源园区核心区,这里是改革先锋、环保卫士杰桑·索南达杰曾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索加乡越来越多的人延续索南达杰的坚守精神,加入环境保护的队伍中,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万物生灵。
从治多县一路向东北前往曲麻莱县,草原延展到远山脚下,发自可可西里山黑脊山南麓的楚玛尔河(曲麻河)流经新生代古近纪的砖红色、紫红色岩石,将岩石中的物质剥蚀带入河流中,河水变成了红色。曲麻莱县藏语意为“红色的河和宽阔的滩”,便是因为这条曲麻河以及莱央大滩而得名。黄河源卡日曲、约古宗列曲,长江北源主要源流楚玛尔河、疏玛河、色吾河、代曲河,均发源于曲麻莱县,曲麻莱县也因此有“江河源头第一县”的美誉。
曲麻莱县有一群年轻人,因为热爱环保事业,大学毕业后,他们回到家乡,在阿拉善SEE基金会、阿拉善SEE三江源项目中心与长江源园区国家公园曲麻莱管理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共同合作支持下,于2021年成立了一座名为“拉觉悟”的生态教育站。在藏语中“拉”是神仙的意思,“觉悟”是他们的邻居,也是藏区四大神山之一的尕朵觉悟。在生态教育站,他们为当地农牧民进行生态科普培训,告诉牧民们如何做好垃圾分类,如何监測河流、雪山、冰川、草原、野生动物,以及水源涵养、村镇建设等内容。牧民们来到这里接受生态教育,并将这些最新的理念带回牧区的每一个角落。除此之外,他们也承担着巡山、野生动物观测、辅助科考、教育站基础建设等工作。这些年,大众对于生态保护越来越关注,他们也在社交媒体平台积极分享,让感兴趣的朋友了解环保从业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以及“天上曲麻莱”的好风光。
生态教育站还承担另外一个重要职责—接待外来人员的生态体验,普及生态保护知识、培养生态环保意识。“生态体验活动的全部收益,30%用于巴干乡团结村村民分红,20%用作教育站运行经费,剩余50%作为入股行政村的分红。”曲麻莱管理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局局长尕塔介绍道。
依托拉觉悟生态教育站这个载体,当地牧民群众用更科学、更有效的方法守护着家园。“我们相信拥有热爱、齐心协力,就可以把这份事业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