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亚伟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和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各草莓主产区已探索出多种栽培方式和经营模式,如套作、复种栽培、立体栽培和组织采摘活动、带果整苗销售等。目前有部分果农对大棚草莓采摘后的管理技术不重视,甚至忽视草莓采摘后的田间管理,影响翌年草莓的产量和品质。基于此,本文在概述草莓生长发育特性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总结大棚草莓采果后的管理技术要点,以供果农参考。
一、草莓生长发育特性
草莓为浅根系植物,因此其既不耐旱,也不耐涝,适宜栽培于土壤肥沃、排灌条件良好的地块。其根系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15~22℃,夏季气温高于30℃时生长受限甚至枯死。大部分草莓品种在13~27℃的环境下进行花芽分化,自然分化时间在9—10月,这段时期日照、温度、水肥等的管理事关翌年草莓的产量和质量。大棚草莓采摘后,植株会进入快速生长期,并形成大量的匍匐茎和新生叶片,在此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养分,影响花芽分化,引发病虫害,甚至会对翌年草莓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不利影响。基于草莓上述生长发育特性,大棚草莓在采摘后必须加强管理,为翌年丰产、稳产奠定基础。
二、大棚草莓采果后的管理技术要点
(一)遮阴降温
草莓喜冷涼环境,不耐高温。因此,在大棚草莓采果后,随着温度的上升,可在畦面上搭1 m高的遮阴棚,上面覆盖稻草、遮阳网等物;或者在畦面上种植玉米等高秆作物及豆角等搭架蔬菜,但种植密度不能过大。这段时期要注意避免阳光灼伤草莓匍匐茎和叶片,否则容易引发叶斑病、炭疽病等病害。
(二)水肥管理
草莓根系浅,叶面积大,既不耐旱,也不耐涝,且采收后生长速度加快。因此,这段时期应注意加强水分管理,避免因干旱引发病害或植株枯萎死亡;但也要避免浇水施肥频率过高(通常比结果期频率低),导致植株徒长。一般在地面见干时,于夜间进行沟灌,灌水至沟畦的2/3处即可,不宜淹没垄面。若灌水量过大,或突遇暴雨,应及时将棚内积水排出,避免草莓植株长时间被水浸泡,否则易容烂根或引发病虫害。
大棚草莓采摘后,需要适时进行追肥,以促进植株生长发育,为翌年丰产奠定营养基础。在追肥过程中,要控制好氮肥和钾肥的施用比例,氮肥施用过多易引发植株徒长,钾肥施用不足会影响花芽分化。果农可结合灌溉,用2%的人粪尿或0.3%的复合肥进行浇施。在花芽分化期,可每667m2追施复合肥20~25 kg(宜在距离植株20 cm左右开浅沟施入),并在叶面喷施0.2%磷酸二氢钾溶液2~3次。
(三)茎叶管理
在夏秋季节,草莓会抽生大量匍匐茎。若计划用新抽生的匍匐茎繁殖新的种苗,为使苗匀、苗壮,应及时理顺匍匐茎,并用泥土稍压,以促进生根和根系下扎。如无繁殖种苗计划,则应及时摘除匍匐茎,并割除地上部分的枯叶,以免消耗植株营养,否则会导致翌年产量下降。
(四)中耕除草
草莓新根有逐年上移的特性,因此,适时适量培土可促进草莓根系生长。生产中一般在新茎大量萌发前结合中耕进行培土,中耕松动表层土壤的深度控制在3~4 cm,同时将垄沟和垄面上的土适当锄向植株,注意不能覆盖苗心,否则会导致心芽腐烂。此外,杂草会与草莓植株争夺养分和水分,有些杂草还是病虫害的滋生场所,因此,做好杂草防除工作至关重要。有条件的可覆盖黑地膜,既能防止杂草生长,又能降低地温、保持土壤水分。杂草植株较大时,应进行人工拔除。
(五)病虫害防控
夏秋季节温度、湿度偏高,草莓易受多种病虫为害,果农应坚持“预防为主、防治为辅”的原则,采用绿色防控技术,及早进行防控。
防治草莓炭疽病时,可施用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1500倍液、60%百泰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或80%大生M-45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每间隔7~10 d喷洒1次,连用3~5次即可,注意交替用药。防治草莓叶斑病时,可施用60%百泰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等喷雾。防治草莓黄萎病时,可用30%黄萎灵300倍液浇灌。防治草莓白粉病时,可于发病初期用爱可悬浮剂1500倍液喷施,注意在发病植株四周着重喷洒,每间隔7~10 d喷施1次,持续喷洒2~3次。
防治蚜虫时,可施用20%蚜克星或25%菊乐合酯1000倍液。防治红蜘蛛时,可施用2.5%天王星或73%克螨特 2000 倍液。防治蛴螬等地下害虫时,既可用敌百虫 800倍液或敌敌畏 1000倍液浇灌苗蔸,也可人工捕捉;或者在浇透水后,采用烟雾剂熏蒸方式杀虫,每间隔30 d熏杀1次,从而有效防治地下虫害。
(责任编辑 刘沛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