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赵 阳
聚焦“双碳赋能”主题,今年服贸会环境服务专题展台争相推出新产品、新工艺,将为全球节能减碳焕发新动力。
环境服务专题展是今年服贸会的重点之一。聚焦“双碳赋能”主题,馆内各展台争相推出“拿手绝活”,令人眼花缭乱的新产品、新工艺将为全球节能减碳焕发新动力。
9月4日,到访服贸会的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沙祖康大使夫妇,被一盒盒颜色不一、带有大小孔洞的小石头吸引。江苏晶瑞特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瑞特”)董事长陈俊律介绍,这些小石头里,蕴含着生态环保的重要“密码”。
玻璃轻石——废玻璃经过重新加工,循环利用成的一种环保无机材料。生活垃圾中有10%的比例是废玻璃,“玻璃不可焚烧,但如果填满到土里,几千年都降解不了。”陈俊律介绍,废玻璃一直是固废垃圾处理中的大难题,通过技术处理将其变成环保产品,可以使其得到根本解决。
晶瑞特成立10年间,玻璃轻石产品经过改良发展,从最早单一的园林绿化产品到建筑板材,不断更新迭代。陈俊律表示,能源消耗的40%是用在人类的基础生活中,玻璃轻石保温隔热的特性,对日常生活节能意义重大。透气、吸水、保水的性能,在干旱地区大有可为。“玻璃轻石的保水性能可以把雨水蓄储起来,再缓慢释放,其自身含有的微生物还可净化水体,在解决水资源短缺上起到较大作用。”他表示,玻璃轻石产品已应用于北京冬奥会、上海松江科技园等多个重要项目。现在的生产线一年可消纳固废玻璃1万吨,每月产能1500吨,行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23年9月4日,服贸会上观众观看能链绿色产业模型,了解绿色能源图/本刊记者 喻 捷
对于治理土壤沙漠化,玻璃轻石也有极大的利用空间。陈俊律介绍,理论上说,利用技术手段在材料中附加一些微生物菌、粪肥等物质,加入沙漠后,对土壤的保水、肥力等都能起到很大效用。目前,晶瑞特已于新疆进行试验,开启生态环保新路径。
前几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发展势头正劲的晶瑞特受到不小打击。陈俊律回忆,“但最近看来,市场复苏的苗头很好,我们对未来很有信心!”
政策规定,利用30%的废弃资源即可享受一定比例的增值税优惠。玻璃轻石废弃资源利用比例高达90%,从这方面来说,企业享受了极大利好。陈俊律对此十分感激,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有国家层面的积极举措,但企业发展还是要依靠自身力量,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他满怀信心地表示,中国经历了几十年的飞速发展,拥有深厚基础和一大批脚踏实地、奋勇争先的中国企业,经济必然可以平稳健康发展。
北京中德产业园汇聚德企百余家,初步形成了德企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图为北京中德产业园中德大厦外景
众多周知,地球表面超70%的面积被蔚蓝的大海所覆盖。“海洋碳汇”被形象又浪漫地称为“蓝碳”,指固定在滨海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碳。如此广阔的大海,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有可能引起气象和环境的重大改变。
广东深圳是著名的清洁和创新之城。2000年,深圳电厂以仅用天然海水的NSW脱硫新技术替代传统的化学品脱硫工艺,无化学品原料消耗、无废渣废水排放,运行成本节省80%,脱硫率达99%。有同样经历的还有福建漳州电厂,两个项目共同成为烟气脱硫国家示范工程,为政府决策全国火电脱硫部署提供了依据。NSW工艺大规模长期应用,海洋生态环境友好——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曾两次作出海洋环境影响预测结论,得到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生态环境部前身)的支持,更为迄今超过20年的运行实践所证实。
NSW脱硫技术由晶源能源科技集团(以下简称“晶源能源”)开发、拥有自主研发专利。创立近30年来,在化石电站等大气排放控制技术领域和国际竞合环境中,晶源能源持续创新资源节约型超低成本减排技术,不断贡献基于自然的清洁能源转型解决方案。
中国煤炭资源丰富,是发电能源的主要来源,通过技术手段把这些有污染的资源清洁利用起来,是一笔极大的“财富”。如今,在举国上下致力达成“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晶源能源着手布局烟气脱碳工作。晶源能源董事吴红霞表示,2015年巴黎协定以来,集团基于成功经验和溢出知识,迭代创新开发零化学品、仅用海水实现碳捕集与封存的蓝碳系列工程技术解决方案。
“我们捕捉烟气中的二氧化碳,处理为氢根离子,以碳的自然形态,返回并储存在海洋。整个工艺流程使用天然海水,不存在化学品危害或污染。”吴红霞介绍,迄今为止,蓝碳相关技术已拥有中、美、欧、日、加等多国多项授权专利。
GDP占全国比重极高的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对能源需求也最大,电厂数量非常可观。不仅国内市场有巨大需求,位于沿海地区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同样如此。“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实现清洁发展所需技术和经济发展所需资金都是极大难题。”吴红霞说,蓝碳技术因脱胎于脱硫技术,每吨成本可由数千美元降低到100美元以内,对于很多国家来说可谓雪中送炭。
近期,晶源能源把创新链融合产业链、供应链提上重要日程,致力通过国际合作,加快东南亚清洁能源低碳转型,实现“一带一路”上蓝碳电站替代煤电。
吴红霞表示,减碳对于国内很多领域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希望通过服贸会,能让社会各界更多了解晶源能源技术。
环境保护是全人类共同的事业。在北京顺义,汇聚百余家德企的北京中德产业园(以下简称“产业园”),利用丰富的国际资源,为生态环保贡献力量。本次服贸会,产业园携8家隐形冠军企业精彩亮相,重点包含环保相关领域企业。
浩瀚海慈循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金属循环再生、新能源汽车电池再利用等业务,是一家专注高效循环经济的德国隐形冠军企业。董事长拉斐尔 苏汉表示,公司看中了中国广阔的金属资源回收市场,希望在双碳目标和系列利好政策支持下,在循环经济领域与中国大市场共同成长。
恩格拜(北京)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拥有来自德国世界领先的水处理技术、固废资源化技术以及生态养殖技术,一直致力于废水和有机废物处理的生态解决方案。公司首席技术官李明介绍,近些年,公司在有机固废处理领域取得了实质性拓展,建立蚯蚓处理粪便的示范,在废物处理的同时获得优质蚯蚓蛋白和土壤改良剂。
恩格拜作为技术型企业,最核心的优势是人才。产业园为企业人才引进和工作生活提供了便捷的服务保障。李明对此十分感动,他表示,产业园提供的立体式服务,仅用20天就帮助公司中国区总部及研发展示中心建设项目完成选址、签约落地。同时,产业园积极帮助企业对接市场资源,已成功促成近千万元人民币的业务合作。
2022年7月,依托现有的多家生态环保领域企业,产业园成立中德“双碳”联合创新中心,未来规划打造成为顺义区、北京市、甚至辐射全国企业的双碳平台。
2023年服贸会北京中德产业园展台,浩瀚海慈负责人与参观者进行交流
产业园运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自2021年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成立以来,产业园成为国内唯一一个以“经济技术合作”为主题的对德合作园区。2019年启动建设之初,从0到1,产业园面临巨大困难。“企业进入中国难,开展国际贸易也难。”忆起当年种种,负责人感慨万分,“所幸经过努力,产业园依规划按部就班完成了建设。选择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进入中国,也正说明了中国经济前景对外资企业的吸引力。”截至目前,产业园入驻德企100余家,其中隐形冠军27家、智能制造企业51家,年工业产值350亿元,德籍高管和工程师团队200余人,初步形成德企集聚发展良好态势。
顺义区具有良好的工业基础,500强企业众多,可以吸引很多上下游企业形成产业聚集。诸多优势叠加,能不断创造新的发展机遇,良好的营商环境也成为入驻企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无事不扰,有事必应,我们尽力把每一步都做到实处。”产业园相关负责人介绍,顺义区也推出了大批扶持政策,比如摇篮计划、梧桐工程,以及针对外籍人才的落户、子女教育、医疗方面的帮助。
据了解,预计到2025年底,产业园将集聚150家以上德资企业,吸引30家以上隐形冠军企业入驻,年产值超过500亿元,基本构建“联合创新、融合发展”的中德合作之路,形成宜居宜业的国际化生产生活环境。
中国商务部部长助理陈春江在全球服务贸易企业家峰会中致辞表示,实现绿色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我们将深化绿色服务贸易国际合作,持续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快国际绿色技术和服务贸易合作,与世界共享中国绿色服务的大市场和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