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利
(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福建 厦门 361012)
土地资源是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和载体,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是深化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优化国有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加强与智能工程技术相互融合,利用智能工程技术优化提升土地资源配置的多种场景,整合相关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多个部门之间的数据资源、信息技术、审批流程、全生命周期监管等,提高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
1)提高国有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过去,由于缺乏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调查、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利用管理等过程中的基础数据获取和整理分析主要是通过现场实地勘测、传统数据分析以及人工经验判定,工作效率低且容易出现偏差。智能工程技术的应用,则可以通过高清遥感影像、大数据分析、模拟仿真、搭建信息平台等手段,对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进行精准评估、规划和管理。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和精准度,确保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公平性和合理性,科学配置土地资源和土地空间,从而实现国有土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2)促进国有土地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国土空间、土地资源、生态环境等资源具有稀缺性、强约束性,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耕地保护压力加大并存、用地需求旺盛与新增用地指标稀缺并存、空间配置失衡与用地效益偏低并存等矛盾日益突出,成为制约一个城市发展的瓶颈。智能工程技术的运用,可以通过精确的数据分析和模拟预测,找到开发和保护的平衡点[1]。例如,可以利用智能技术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预警,及时发现和处理环境问题;可以通过智能规划和设计,合理布局各类建设项目,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国有土地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就能够实现良性循环,既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土地要素需求,又保护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国有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融入智能工程技术,是一种新的尝试和探索。而国有土地资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更是这一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国有土地资源数据的收集是土地资源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在过去,往往依靠人工调查、现场勘察等方式来收集土地资源数据,效率低、成本高、数据准确性难以保证。随着智能工程技术的发展,借助先进的遥感技术、卫星影像、无人机、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来进行数据的快速收集[2]。使用卫星影像和航拍无人机图像,对城市的土地使用情况进行高精度遥感分析。通过图像识别和机器学习算法,结合土地调查数据,可以自动识别出不同区域的土地用途,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结合地形、土壤、水资源、地质环境、地质矿产等数据,利用智能算法分析土地的可行性。通过模拟和预测,监测城市扩张、违建情况,以及土地利用变化;使用无人机、遥感卫星进行定点巡视,捕捉特定区域的详细图像,帮助评估土地状况和潜在问题。将遥感数据、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统计数据等整合到一个数据库中,通过数据清洗和整合,实现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查询性。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自动识别并纠正数据中的异常值和错误,提高数据的质量,国有土地资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在智能工程技术的引领下可以变得更加高效、准确,便于科学的分析如人口分布、土地使用、社会经济指标、环境质量等基础数据,对区域范围内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安排,制定可持续的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划定“三区三线”,为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有力支持,为可持续发展预留土地要素空间。
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出台《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建立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对所有国土空间分区分类实施用途管制。2021年,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数据规范(试行)》,规范开展国土空间管制信息化建设,利用智能化工程技术,整合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相关的各类数据库、信息系统建设及数据交换,实现各项土地资源要素数据的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提高土地资源等要素的现代化治理水平。以厦门市为例,搭建用途管制业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平台,平台建设内容贯穿建设项目从策划、供地、审批、监管等全流程审批管理。平台由策划保障一体化、审批业务一体化、批后监管一体化3大模块共7个子模块组成。其中策划保障一体化模块包含“要素保障调度中心”——资源规划要素保障调度管理、批而未供土地信息管理及土地房屋征收工作信息管理3个子模块。审批业务一体化模块包含政务服务管理及审批业务信息管理2个子模块。批后监管一体化模块包含建设项目批后监管、建设项目全链条风险防控信息管理2个子模块。平台建设坚持“创新、实用、高效、全程”管理理念,将“一个中枢统筹调度,其他功能模块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信息交互共享”的全流程一体化建设思路贯彻整个平台设计及建设全过程,实现用途管制全生命周期管理信息化、智能化(见图1)。
智能工程技术是指将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应用于工程建设领域的一种新兴技术。它通过对大量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依据。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融入智能工程技术可以帮助工作人员更好地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利用潜力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制定出更加合理的优化配置方案。构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为了构建准确的配置模型,需要收集大量的土地资源数据,并进行深入的分析。这些数据可以包括土地的地理位置、土地面积、土地类型、土地用途等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利用状况,为后续的配置提供依据。在构建配置模型中,智能算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运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等技术,可以建立起一套智能的土地资源配置算法。这些算法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预测土地资源的需求和供应情况,并给出相应的配置方案。通过不断地迭代和优化,可以逐渐提高配置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模型可以考虑不同的时间尺度,预测未来土地资源的变化趋势,为长远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根据模型的结果,制定出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方案,并加以实施和监督。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和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还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它为解决土地资源分配不均衡、土地利用冲突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3]。
多目标规划是一种应用广泛的优化方法,它在国有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融入智能工程技术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由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多样性,在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和要求的同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成为一个复杂而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多目标规划的方法在解决这一问题上具有独特的优势。它不仅能够考虑到不同利益主体的多个目标,还能够在目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在国有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融入智能工程技术时,多目标规划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4]。在实际应用中,多目标规划的方法需要结合智能工程技术进行实施。智能工程技术的应用使得多目标规划的过程更加高效和准确。例如,建立国土空间“多规合一”信息化平台,综合考虑到不同利益主体和政府管理部门的需求和权益,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和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为主要操作平台,按照统一底图底数、统一标准规范、统一规划衔接的要求,持续动态更新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以标准规范构建专项规划成果“上图入库”的业务模型,探索形成重大交通设施、重大项目等一批典型的专项规划质检审查工具,辅助提高成果管理的效率和精细程度。与土地资源管理利用的相关部门对现状和规划数据负责,强化数据共享、共用,推动数据实时更新,打破部门藩篱,共同生成项目、协调工作、征集意见,实现跨部门业务协同,解决耗时长、效率低问题,推动项目快速落地,为国土空间规划的落细落实、土地资源配置管理建立科学化智能信息平台,提升城市的土地资源空间共治水平。
我国城市发展与新技术相融合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方式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质量提升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新模式,近年来,自然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多部委陆续发布政策文件,将CIM作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提出推动CIM基础平台建设,支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多场景应用,推动城市开发建设从粗放型外延式发展转向集约型内涵式发展等。充分利用建筑信息模型、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等智能化技术为支撑,整合城市地上地下、历史现状等多维度多尺度的信息模型数据和城市基础数据,形成城市信息有综合体,作为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城市建设的多部门协作的城市管理平台。以厦门市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为例,现已汇聚现状数据、规划数据、管理数据、社会经济数据四大板块近700项数据条目,构建了人口、交通、公服、产业经济、环境资源五大类100多个指标和分析模型,为市区两级、开发区管委会等40余个部门提供城市管理、生态治理、交通治理、市场监管、应急管理、公共安全等多领域的空间信息服务,为智慧城市建设、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建立数据基础。
在国有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中融入智能工程技术所发挥的作用较为突出,同时也是促进国有土地资源规划工作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需加强对智能工程技术的科学利用,逐步的调整原有国有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工作模式,通过不同技术之间的有机协调,全面的保证国有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