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明(辽阳市农业农村事务服务中心 辽宁 辽阳 111000)
鹅支原体病由支原体感染引起,是鹅场常发病之一,多发于饲养管理水平低、鹅舍通风不良和养殖密度大的养殖场,每年都给养鹅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1]。通过总结鹅支原体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预防措施及治疗方法,以期为该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支原体是一种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微生物,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结构比病毒复杂,但比细菌简单,能进行自我繁殖,表面没有细胞壁,这个特征也使得其外形不受约束,以多形性存在,镜下观察的个体多以丝状、分枝状、椭圆等形状存在,大的个体轮廓直径能超过500 nm,小的低于100 nm,可通过细菌滤器。支原体经体外培养可获得大量子代体,但因其结构特殊,分裂过程十分缓慢,一般接种7 d 后才能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繁殖方式以二分裂和出芽方式为主,最佳生长温度为33~38℃,最适pH 值为7.8~8.0,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中央较厚,颜色深,四周较薄,犹如“荷包蛋”样。支原体对环境不良因素的抵抗力非常弱,高温、紫外线、干燥、高压等能轻易将其杀灭。兽医临床常用的消毒药和消毒方法均能实现快速切断疫病传播的目的。由于支原体缺乏类似细菌胞浆内的完整细胞器,故其产毒能力很差,自身的致病力也不强,有些健康鹅体内亦能分离到,这表明支原体能以条件致病性的形式存在。
本病在全球范围内都有报道,我国以地方流行为主,常见于长江以南省份的小规模饲养场。除了鹅之外,鸡、鸭、鹌鹑、鸽子等其他家禽也能感染发病,且不同家禽间有交叉感染性[2],因此,不建议鹅场混合饲养其他动物。病原主要通过鹅之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呼吸道是最主要的感染途径,有些健康鹅体内也能分离到病原,但机体免疫正常的状态下不会发病。病鹅和潜伏期感染鹅是主要传染源,通风不良和饲养密度过大的环境中很容易出现群发。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冬季发病率更高,可能和气温低、鹅群易扎堆有关。应激对本病的发生有促进作用,尤其是气候应激和转群应激。
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如果为体内条件致病原引发,潜伏期则较长,发病率和病死率较低;如果为外源病原传入,则潜伏期较短,发病后症状更为严重,病死率也较高。初期病鹅会出现精神萎靡症状,采食量下降,离群独卧,对外界刺激不敏感,强制驱赶时会慢慢站立行走。随着病程的发展,病鹅开始出现呼吸不畅,有浆液性鼻液,张口呼吸,可视黏膜发暗,不喜欢下水,体表羽毛常常污染粪便或泥土。部分病鹅还有关节炎表现[3],走路蹒跚,站立不稳,久之可因慢性消耗而亡。病程7~14 d,发病期间因采食不佳体重会迅速减轻,羽毛也会因营养不良而蓬乱无光泽,死亡率在5%~30%,如果混合其他病原感染则死亡率会更高。
支原体病一旦发生往往表现群发特征,对养殖场造成的损失较大,务必重在预防。鉴于该病原在部分健康鹅体内以条件致病性存在,故加强鹅群的保健管理,使机体持续处于健康状态,保持对支原体的高抵抗力,本病的发病率可显著下降。同时,为了最大程度控制疫情,还要加强养殖场的消毒,降低应激因素的影响,必要时可进行药物预防。
支原体对兽医临床常用的消毒剂都很敏感,经常消毒能使环境中的病原保持在最低数值,从而无法形成传播。日常建议以带动物消毒为主,尤其是夜间休息时,鹅群习惯扎堆,是病原扩散的最佳时机,建议使用0.1%苯扎溴氨溶液以雾化方式消毒。坑塘中的水定期用漂白粉或二氧化氯消杀,以减少水体传播。池塘四周及活动场地每周撒一次生石灰粉。所有进出鹅场的人员必须经专门的人员消毒通道,消毒时间不低于1 min。当鹅群中发现病鹅时,除了将其紧急隔离外,还要对其笼舍进行全方位环境消毒,消毒剂可使用0.2%戊二醛癸甲溴铵溶液,以防病原体扩散。
应激能使机体免疫力出现暂时性下降,是本病发生的诱因。引入雏鹅前需提前做好育雏舍的消毒和保温工作,运输要求“快、平、稳”,入舍后第一时间在饮水中加入电解多维、黄芪多糖和益生菌液,帮助消除运输应激的影响。管理人员需要提前关注天气变化,以便做到未雨绸缪,减小天气突变应激。更换饲料需要平稳过渡,过渡时间不低于3 d,期间逐步降低老料所占日粮比例,直至全部替换。夏季鹅舍务必做好通风、降温和防暑工作,避免热应激诱发支原体病。加强后勤管理,防止出现断水、断料、断电等情况。
药物预防适用于已发现病例,同群处于潜伏期未表现出症状的鹅群。为了将损失降至最低,可通过紧急投药的方法对鹅群进行保护,以防病原扩散。常用的对支原体敏感的抗生素都可用于预防,如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林可胺类、氨基糖甙类及截短侧耳素类等,用药剂量为治疗量的一半即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产蛋期的鹅,为避免鹅蛋中出现药残,不建议使用抗生素,可采用清热解毒、抗菌消炎和止咳化痰类的中药预防。肉鹅出栏前若使用抗生素,需严格遵守休药期规定进行停药,达到食品安全标准。
病鹅需要尽早治疗,常用药物有替米考星、泰妙菌素、泰乐菌素、林可霉素、大观霉素、恩诺沙星、多西环素、卡那霉素等抗生素,这些药物目前尚未出现严重耐药,对支原体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且市场售价不高,不会导致治疗成本的上升。但相较于其他疾病,支原体感染的治疗所需时间更长,轻症病例至少需要治疗3 d,重症病例则需要连续用药5~10 d 才能见到症状明显改善。
替米考星临床有口服液和注射液两种剂型。口服液多用于大群病鹅的饮水治疗,因本病发生后多数鹅出现采食量下降,但饮水不受影响,故饮水用药是较为方便的方法,按照75~150 g兑1000 kg 水的标准集中饮用,每日1 次,连用5~7 d。注射液具有药物生物利用度高和治疗效果快的特点,建议用于采食量下降,饮水不方便的重症病鹅的治疗,按照5~10 mg/kg·bw 标准肌肉注射,连用5~7 d。
泰妙菌素临床有预混剂和可溶性粉剂两种剂型。预混剂可以拌料使用,以泰妙菌素计,每1000 kg 饲料添加250~500 g,连用3~5 d。需要注意的是,泰妙菌素药物刺激性较强,拌料时最好再配合加入3%~5%的食用油,以增强药物的粘料性,降低药物起尘后对呼吸道的刺激。可溶性粉剂通过饮水使用,适用于采食量受影响而无法通过拌料给药的鹅群,以每1000 kg 水添加泰妙菌素125~500 g 的标准,连用3~5 d,建议在清晨喂料前进行集中饮水,药物生物利用度更高。
泰乐菌素临床可肌注,可饮水,常用其酒石酸盐。对重症病鹅,可将其单独隔离,按照5~13 mg/kg·bw 的剂量注射,每日早晚各用药1 次,连用5~7 d,可降低50%以上的死亡率。轻症病鹅采食和饮水受影响较小者可通过拌料(600 g 兑1000 kg 饲料)方式全群治疗,每日1 次,连用5~7 d。
林可霉素和大观霉素对支原体都有一定的杀灭作用,为了增强效果,临床常将其按照1∶2 的比例配制成可溶性粉剂(利高霉素可溶性粉)。病鹅可按照500 g 兑1000 kg 水的标准集中2~3 h饮用完毕。该药饮用速度越快治疗效果就越优,为了提升用药速度,建议提前对鹅群断水2~4 h,使其产生口渴感后饮用治疗效果更佳。
恩诺沙星属于广谱杀菌药,对支原体有特效杀灭作用,临床有注射液、溶液、可溶性粉等剂型。和其他药物一样,重症病鹅首选注射液治疗,按照2.5 mg/kg·bw 的标准在胸部或腿部肌肉注射,每日2 次,连用2~3 d 即可康复。溶液和可溶性粉可按照50~70 g 兑1000 kg 水的标准集中饮水使用,每日1 次,连用3~7 d。
多西环素属于四环素类抗生素,多用于支原体感染后引发严重呼吸道症状的病鹅的治疗,为了增强水溶性,临床常使用其盐酸盐。根据疾病严重程度按照10~20 mg/kg·bw 标准集中饮水,连续用药3~5 d 后,大多数病鹅可康复。
卡那霉素属于氨基糖甙类药物,临床多用其硫酸盐,常见剂型有注射液和可溶性粉。注射液使用时按照20 mg/kg·bw 标准在胸部或腿部进行肌肉注射,每日2 次,轻症病鹅一般连续用药2~3 d 即可好转,重症鹅则需连续用药3~5 d。可溶性粉剂型是通过饮水给药达到抗菌目的,但由于卡那霉素口服后吸收率很低,无法进入血液治疗全身感染,故临床不建议该剂型用于本病的治疗。
除了抗菌治疗外,为了快速改善症状和降低病死率,病鹅还需要配合对症治疗。根据鹅平均体重大小,按照0.1~0.2 g/只的剂量在饮水中加入氯化铵,助其排出呼吸道中的痰液。饲料中按照0.05%添加量分别加入复合多维和矿物微量元素,以提升机体代谢水平。采食量严重下降者需对病鹅体温进行检测,超过42.5℃者还需要在饮水中加入柴胡口服液帮助解热,但不建议使用化学解热镇痛药,一是化药类解热镇痛药肾毒性较强,安全性低,二是该类药物大多水溶性差,临床用药不方便。
支原体病虽然在我国常年流行,但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防控,一般不会导致大范围感染,临床最需要关注的是管理水平低的小型养殖场。另外,支原体感染后通常会黏附在宿主细胞表面,从细胞膜中获取脂质营养,导致细胞表面发生损伤,建议日常饲料中定期加入鱼肝油,及时修复黏膜细胞,减少条件致病性病原的潜在危害。有些顽固性感染经过一周以上的治疗后仍不见好转,这种病鹅建议淘汰处理,因即使最终治疗康复,其后期也会表现生长发育不良,生产性能低下,基本失去饲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