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音乐鉴赏是中职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灵活,在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丰富学生音乐素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现实中,其教学效果却难言理想,表现为学生不爱听、听不懂、听了无动于衷。造成该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教师未能从更加宏观、多元和创新的视角认知这门课程,使其仍局限于音乐知识和技能的范畴内。对此本文提出,应从人文主义、多元文化、审美教育三个创新视角切入,带动整个教学过程的优化,使这门课程特有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中职音乐鉴赏;多维创新视角;教学改革优化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8-0-03
一、中职音乐鉴赏教学视角单一的表现
音乐鉴赏是学生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基础课程,其以审美为主线,以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为主要学习内容,以聆听、讲解、参与等方式,了解作品信息,丰富音乐知识,提升音乐素养,完善人格塑造,为学生终身喜欢音乐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中职音乐鉴赏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教学视角还是较为单一的。
所谓教学视角,包含教学切入点和教学目标两个方面。通俗地说,就是教师选择从哪一个角度切入,并获得了怎样的教学效果。从表面上看,音乐鉴赏教学视角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从音乐本体切入,让学生记住词曲作者信息,了解作品的内容和背景,乐曲播放完毕后便完成了教学任务。其实不然,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早已成为一种文化,与哲学、历史、社会等均有着密切的关联。仅从音乐本体切入,以音乐知识和技能掌握为目标的视角显然是狭窄和单一的。对此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中也是有所体现的。在2017版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三维目标的理念,即包含音乐鉴赏在内的音乐教学,要树立起全新的三维目标,包含情感和态度、过程与方法、知识和技能三个方面。这个三维目标的提出明显体现出了教学视角的变化,不仅将传统的知识和技能目标放在了最后一位,而且突出了音乐的审美属性和综合特点,是音乐教学中的一次重要改革。2022年版的音乐课程标准中,则又提出了音乐核心素养的目标,包含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四个方面。这四个目标的提出,无疑是对音乐教学视角的又一次扩展和延伸,已经真正将音乐视为了一种悠久、综合且不断发展的文化,体现出了与时俱进的特点。但是在中职音乐鉴赏教学中,却未能将这些新理念贯穿于教学中,仍然以音乐作品为主体,以讲解和聆听为主要方式,播放完毕后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不可避免地会感到厌烦和枯燥,同时这种内容上的单一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多维的、创新的视角树立已刻不容缓,这既是音乐文化本身的特点使然,也是时代发展对当代音乐鉴赏教学提出的新要求[1]。
二、中职音乐鉴赏教学多维创新视角的树立
(一)人文主义视角的树立
人文主义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思想,其提倡对人的个性化关怀,注重强调人的尊严,反对暴力与歧视,主张实现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由此而延伸出的人文教育,既包含对知识、技能、科学、真理的追求,也包含对理想、道德、信念、人格的渴望与关注。接受过良好人文教育的人,普遍有着独有的人格意志,良好的道德情操,健全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将对个体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决定性影响。人文教育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所以不可能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而存在,因此需要渗透于相关的学科中,而音乐便是其中之一。特别是音乐鉴赏的主体学习内容——音乐作品,均饱含着个体对自身的人格要求、价值目标及生命的意识,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社会的责任、义务和态度以及个体对自然、历史的关怀、思考、认同和超越。所以音乐鉴赏中的人文教育不仅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不仅关乎音乐鉴赏教学质量,更会对学生一生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音乐艺术的人文理念和情怀无处不在,所以音乐鉴赏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实施路径也是十分丰富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激发学生兴趣。以知识和技能为主要目标的基础音乐教育,已经难以让中职学生对音乐鉴赏感兴趣,这种背景下,教师则需要利用音乐学科的人文属性,通过更多方式让学生走近音乐作品。比如,对歌剧的鉴赏,多数学生对歌剧都是较为陌生的,对此就可以从歌剧的东方姊妹艺术——中国戏剧谈起,通过两个精选片段的对比引出歌剧内容,既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起了多元音乐文化观。
其次,改变聆听方式。传统音乐鉴赏中,多是先由教师介绍作品,然后让学生聆听。这种先讲后听的方式会给学生先入为主的印象,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不利于人文教育的实施。对此,教师不妨先设置几个人文方面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聆听。比如,对钢琴诗人肖邦作品的欣赏,教师便可以从“花丛中的大炮”这个关键点切入,以往优雅的钢琴曲,为何在肖邦的笔下会呈现出悲壮之感。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作品,也切实获得了悲壮美和崇高美的体验后,教师再对肖邦的爱国热忱和当时创作背景进行讲解,这种接受效果显然是之前先讲后听方式难以比拟的。
最后,倡导学科综合。学科综合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音乐教育理念之一。音乐中的人文资源也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可以有效融合,则必然会发挥出合力。如对印象派音乐的欣赏,多数学生可能不知道,在同时期的西方不仅有印象派音乐,还有印象派绘画,音乐是听觉艺术,绘画是视觉艺术,两者的同名是否是偶然呢?是否有着密切的联系?自然而然地实现了音乐与美术的融合。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人文性是音乐学科的基本属性之一,从这个视角切入,不仅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可以帶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教学环节的革新,从本质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2]。
(二)审美教育视角的树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曾多次强调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性,并将美育视为青少年健康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对于音乐学科而言,审美正是其最基本的属性,贯穿于音乐创作、表演、传播等全过程。音乐学习,可以使学生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创造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品德的塑造和人格的完善。因此,审美教育也应该成为中职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要理念,并从以下方面予以强化和完善。
首先,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教师应深刻认识到审美性是音乐艺术的基本属性,音乐从人类诞生之初一直发展到今天,并被全人类认可与接受,正是这种审美性使然。在音乐鉴赏过程中,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学习是必要的,却并非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对学生审美体验的丰富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要尽可能让学生获得音乐美的陶冶与润泽,这才是符合音乐教育本质规律的。
其次,教师应善于抓住审美关键点。面对较为陌生的内容,自身的审美经验又相对有限,所以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抓住审美要点,对此就需要教师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并予以科学合理的引导。比如,对民族乐器古筝的鉴赏。作为一门有着数千年发展历史的乐器,古筝之美是无处不在的。在形制方面,古筝前宽后窄,呈流线性,由面板、琴弦、雁柱等多个部分组成,并在琴头或琴尾处刻有雕花,古色古香,堪称是一件艺术品,给人以极大的视觉美感体验。在演奏方面,演奏者端坐于古筝前,身体微微前倾,大臂自然下垂,演奏者的动作和表情也会随着音乐内容的变化而变化,给人以浑然天成,人琴合一之感。在气韵方面,高质量的古筝演奏堪称是气韵生动。演奏者以扎实的演奏技术,凭借音乐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诠释,最终呈现出的就是一种韵律的和谐与统一。教师指明了这几个审美要点,学生便不会一头雾水或走进误区,也从本质上提升了教学效率。
再次,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不同的审美对象有着不同的审美方式和标准,对于音乐这门听觉艺术而言,其最主要的方式就是聆听,其标准也是暗藏于欣赏者内心的,也就是内心听觉。对此,教师一方面应通过乐理、视唱、和声等基本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述,以及多次高质量的聆听,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逐步引导学生建立起正确、完美的声响概念,这对于学生审美经验的丰富和审美能力的提升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最后,教师应丰富音乐实践。聆听是音乐鉴赏的重要方式,而非唯一,审美素质的提升还需要学生全面参与到实践中,所以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如音乐游戏、音乐表演等,鼓励所有学生参与其中,并对学生的表现予以及时评价,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音乐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感,而个人审美素养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全面的提高[3]。
(三)多元文化视角的树立
文化是人类的宝贵财富,由于世界各地区、各民族的历史发展、社会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也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多元文化观是指在珍视和传承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尊重和认同其他文化,并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双向交流,最终获得协同发展。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多元文化的理念逐步在教育领域得到了树立,也随之形成了多元音乐文化教育观。我国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与西方音乐教育交流的过程中,逐步要求音乐教育应该开阔视野,学习世界各民族优秀的作品,后在多次教学改革和学术会议的推动下,最终将多元音乐文化教育作为基本的教学理念之一。这一视角的确立,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对音乐鉴赏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广度上而言,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均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身的音乐文化。作为音乐学习者而言,不仅要熟悉本民族的音乐文化,更要意识到不同音乐文化的存在以及价值。如果闭门造车,故步自封,那么在这个全球一体化时代必然会被孤立。从深度上的而言,多元音乐文化视角一方面要求对音乐本体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如某一种音乐的旋律调式、节奏节拍、表演风格等;另一方面则要对音乐文化背后的文化脉络进行溯源,并由此形成整体性的认识。基于上述两个新要求,中职音乐鉴赏多元文化视角的树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树立整体意识。整体意识是指在中职音乐鉴赏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难以对某一种音乐文化進行深入细致的学习,这时就需要教师通过精心梳理,以区域或民族为标准,把握某一类音乐文化的整体情况,让学生对其有大致的了解。比如,对非洲音乐的鉴赏,非洲音乐是有诸多共同之处的,包含多线条的节奏、常用鼓和马林巴琴伴奏、音乐具有强烈的功能性等,学生只要记住这些基本特点即可,不用面面俱到,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
其次,营造切题情境。音乐文化与历史、地域、民族、事件等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在有限时间内了解某一种音乐文化,就需要教师从音乐文化的情境入手,以情境作为主要线索,加深学生的认知。特别是在今天,互联网上有着海量的资源,多媒体也成了教学的标准配置设施,给教师的情境构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条件。教师应言、图、像、音多种手段结合,全方位拉近学生和音乐文化之间的距离,并获得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审美体验。
最后,多用比较方法。当不同的音乐文化呈现在当代人面前时,比较也成了深入研究的重要方法。也只用通过比较,才能使之特有的价值和意义得到显现。因此,需要教师选取不同的角度多用比较、善用比较。比如,针对同一感情类型作品的比较。捷克音乐之父斯美塔那的《我的祖国》,通过对捷克壮美自然风光的描绘,将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而我国也有一首《我的祖国》,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歌词和旋律早已印记在了几代人的心底。对此就可以就两部作品进行对比,获得相同和异同方面的认知。此外,还有同一作品不同体裁的作品比较、同一时期不同地域的作品比较等,都可以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认识到本质,丰富音乐感受,最终树立起整体、多元的音乐审美观[4]。
三、结束语
音乐鉴赏作为音乐教育的基础课程,其作用和价值都是无可替代的,而且从中职学生的年纪、心智角度而言,音乐鉴赏也是必要和必需的。当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当代人的心理、思想等也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音乐鉴赏与历史、社会、人生、生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这门课程也要不断求新,方能与外界变化相适应,否则就难以得到学生的认可与重视。以往教学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正在于此。对此,本文提出了多维和创新的视角,旨在通过视角的创新带动整个教学的变革与优化,使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得到最大化的发挥,推动中职音乐鉴赏教学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刘蕙如.《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版)》修订后的变化对音乐鉴赏教学的启迪[J].黄河之声,2019(03):83.
[2]张孟蕊.中国古代文人音乐与音乐文化发展[J].音乐传播,2018(03):72-77.
[3]冯巍巍,查汪宏.音乐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音乐鉴赏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3):95-100.
[4]和晓敏.高职院校音乐鉴赏提升素质教育的研究[J].民族音乐,2018(04):89-90.
责任编辑:付晓琳
作者简介:姜凯丽(1992-),女,山东潍坊人,硕士,初级教师,从事音乐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