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峰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
人才培养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最重视的问题,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了“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部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绘制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蓝图,旨在全方位提高学生的思政素质与综合能力[1],并强调了党支部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而言,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的协同建设已成为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的主要方向。因此,高校艺术设计课程应让党建工作发挥引导作用,助力学科及课程体系的革新,促进课程思政全面发展;同时,也要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对党建工作的反馈价值,推动党建不断创新,以此促进党员能力和创新精神的进一步提升。
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以服装设计为例,网络平台的广泛应用使各民族文化的交融成为可能,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设计灵感和创意源泉。然而,正如各民族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传播,设计师们也遭遇了“保持原创性和深度”的挑战:如何在保留中华文化独特性的同时创新结合国际设计趋势,形成既具有国际视野又深植本土文化的作品,在此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在政治理论学习上的弱势更加突出。由于过于专注专业技能,学生容易忽视对中华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理解,更容易受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悖的国外理念的影响,进而对其思想定力构成挑战。因此,强化基层党建工作,促进思政教育深度融入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不仅能让学生在掌握艺术设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产生较高的政治觉悟,还能培养学生坚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厚的民族情怀和鲜明的爱国情操,使党建真正落实到基层并得到深入开展(图1)。
图1 以《山海经》为元素的卫衣设计
艺术设计不仅是创意和审美的展现,更是对文化、历史、社会价值观的深刻反思和创新诠释。在当今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背景下,艺术设计成为文化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桥梁。因此,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坚力量的专业能力与思想觉悟,既能继承和弘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能在此基础上推动文化创新,为国家的文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结合基层党建工作,推进思政深度融入专业课程中,这种融合不仅可以有效弥补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在思政教育上的短板,还有助于教学体系的持续优化与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使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信念都得到全方位提升。此外,教师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还要制定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能力的教学目标和策略,确保学生在专业与思政两个方面都能得到均衡而高质的培养。
推动思政与学校各专业课程的融合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办学理念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措施,更是确保整个教学体系内育人工作深入贯彻的关键[2]。在此背景下,艺术设计类专业面临的任务尤为重要。为确保培养出高质量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学生不仅要在技能和审美上经历磨炼,更要在思想和价值观上得到引导。这种思政教育改革必须坚持党建引领,确保学生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度浸润中成长,使该思想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真正发挥方向指导、灵魂熏陶的作用,促使学生在学术和创作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新时代的文化传播者和创造者。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高校对此都有深刻认识并已经积极行动。但值得重点关注的是,当前的艺术设计作品文化深度和思想内涵不足,这与部分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思政建设认识不足具有密切关系,主要原因是他们错误地认为思政教育属于党务工作,将教学重点仅设置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忽视了立德树人教育对于人才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可见,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思政与教学方式之间存在明显落差,二者严重脱节,课程思政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与一线教师应该积极从艺术设计类课程与教学模式中寻求隐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全方位发挥课程思政的潜能,确保育人目标在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得到体现。
教师不仅是课程思政的传递者,还是课程思政的实践者,其自身的思政能力直接关系到课程的质量和效果。然而,当前阶段的教师思政能力培训仍然停留在表面且笼统。首先,部分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在思政理论上存在明显的短板,这不仅限于对思政教育的主题定位不够精准,更关乎如何在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中合理、自然地融入思政内容。若此类问题持续存在,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之间的隔阂会日益增加。其次,由于参与教师的背景、经验、关注点不同,现行的培训方式(如政策宣讲、培训会议、示范教学等)效果参差不齐。最后,长期从事纯艺术设计教学的专业教师可能在思政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见,片面认为课程思政是“红色内容”的一种附加,甚至误以为这会降低专业内容的教学深度和广度。为解决上述问题,高校和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培训体系,强化实践环节,提供更深入的培训内容,确保每一位参与教师都能真正掌握并实施课程思政,使课程思政真正与艺术设计教学有机融合。
对于课程思政教学来说,以一个高质量、有深度的科学评价体系为背景,对其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先,课程思政不仅是专业教育的补充和加强,更是全人教育的一部分,当前阶段,部分高校在这方面的实践仍然停留于表面,缺乏系统性与完整性。例如,大多数学生在进行毕业设计时仍只关注设计技巧与审美表达,对于作品的思想内容与文化内涵关注不足。其次,课程思政的实施和评价需“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以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当学生学习设计某一款时装时要从审美和技巧的角度出发,教师也要引导学生研究该时装的文化背景、历史乃至社会价值。例如,当设计一款汉服(图2)时,学生会被引导深入了解汉服的文化、历史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教师不直接强调中国文化的美学、价值观和哲学,但在学生研究、探讨的过程中,他们会潜移默化地了解这些文化,体现出课程思政的“润物细无声”。这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思政教育素养以及对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熟练掌握。最后,完善的评价体系不仅是对已有工作的检验,更是对未来工作的指导和推动。科学、全面的评价可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更为清晰的方向,推动各环节更加协同,确保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党建工作要求在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管理工作中有机融入党的思想与方针,并推动育人能力实现不断优化。基于此,高校应依托党的指导思想,将课程思政全面渗透于艺术设计类专业党建工作中,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确保课程思政方向的正确性。首先,党的领导干部和教育工作者应对党的核心理念进行深入理解,从教育内容中进行细致筛选,认真体会文件所传达的精神与含义。其次,为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提供持续的思政培训,确保课程思政的有序实施与贯彻。再次,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与党建工作融合的主战场,应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创新手段、方法,结合实际艺术设计,灵活渗透思政内容,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实践。最后,强化支部书记和党员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领导和示范作用,确保课程思政的深度实施和发展,切实增强基层组织的号召力[3]。
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来说,其教学内容与形式通常更加多元与创新。首先,通过持续的教学研讨与实践,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课程思政的内涵与要求,并深度融入教学中。在具体操作上,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穿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史国情等相关内容,使其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而在教材编写、大纲制定、PPT设计等教学准备阶段,也要确保课程思政的贯彻与实现。其次,鼓励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之间的紧密合作与交流。这种互动方式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深入沟通,进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最后,教师通过学生支委可以接收到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反馈以及对课程思政的改革建议,进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
通过构建“党建+思政”专业育人模式,确保专业育人与党建示范同步推进[4]。首先是及时更新工作理念。党建工作的初衷并非是完成党建工作,而是加强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联性。党建工作的设置是为了确保党的政策措施能真正落到实处,并非单纯地出于完成党建任务的需求,真正做到全体党员对民主管理与民主决策保持较高的参与积极性。其次是创新工作机制。组织设置应该全面遵循“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健全一个、巩固一个”的原则。就工作模式而言,工作网络应该覆盖4层主体,即学院党总支、党支部和党小组、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辅导员和党员骨干。最后是及时更新工作方法。高校党建工作创新性发展的全新路径转变为传统手段与创新因素的相互关联,具体表现为线上与线下联动的模式、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顶层设计与基层调研的相互渗透等[4]。
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不再仅限于专业技能的传授,更强调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这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内传递,更要求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党支部活动以及社会实践中践行相关理念。“党建+思政”这一创新性育人模式的提出,旨在构建一个全面、系统、深入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以全面提升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提高其综合素质。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前路的挑战和机遇并存,需要基层党建工作助力推动,在课程广度和深度、理论和实践方面进一步探索,找到最适合的思政融合路径,培育出既具备社会责任又能创作出正能量作品的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