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红 于湘 许建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办好思政课的根本目的就是立德树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必须旗帜鲜明、毫不含糊。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提出“八个相统一”教学要求。“八个相统一”言简意赅,深刻精辟,为推进新时代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这是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系列规律性认识和成功经验的科学概括,是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原则,是直面思政课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和广大教师关心的热点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做出的深刻回答。
对于思政课来说,政治性,是占据道义制高点的问题,它关乎思政课的价值取向和人民立场。学理性,是占据真理制高点的问题,它关乎思政课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只有占据了道义和真理的制高点,科学理论才能打动人、感染人、说服人,思政课的育人效能才能获得充分释放。
寓价值观于知识教育之中,一方面要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知识性,用科学的力量回应意识形态的要求,通过系统科学的知识,帮助学生建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不能只强调知识性,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让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忽视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如,在讲授中国历史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气节、崇尚英雄气概,引导学生学习英雄、铭记英雄,自觉反对那些数典忘祖、妄自菲薄的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自觉提升境界、涵养气概、激励担当,这就是把价值性融入知识性之中,实现价值性与知识性的结合。
思政课的任务是传导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性是其根本。任何时期都会有各种问题存在,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辩证认识、理性分析现实问题,辨明大是大非,在对社会假恶丑现象的批判中弘扬真善美。要坚持问题导向,要把学生关注的、有疑惑的问题掰开了、揉碎了,深入研究解答,把事实和道理讲清楚。有时候不一定讲得那么高大全,从一个小问题切入,触类旁通,可以带动很多关联问题。
教育引导学生认真学习、全面理解和深刻领悟理论知识的内核与精髓,将客观真理内化为主体意识,外化为看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学生走向社会,用双脚丈量祖国大地,用双眼见证百态人生,用辩证思维观察问题、了解问题、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今天的中国青年同样要把历史责任感付诸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担负起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这是人生最大的幸运,也是最崇高的使命。
所谓“统一性”是指学校思政课的总体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要有统一要求。所谓“多样性”是指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手段要依据不同的教育对象突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锚定党中央擘画的宏伟蓝图,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在守初心的基础上强创新,引领、凝聚、鼓舞青少年,培养堪当大任的时代新人,真正发挥好铸魂育人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要在阐释思想、感悟真理上同频共振。人的头脑就像一块土地,不长庄稼就长草。思想政治教育如同在人的头脑中搞建设的灵魂工程。为此,教育者“不仅要把筐装满,更要把灯点亮”,瞄准学生思想扣子作为,聚焦学生思想扣子发力,用接地气、聚人气的教育拉直学生心中的问号,春风化雨、滋润心灵。
灌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方法。让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离不开必要的灌输,但这不等于搞填鸭式的“硬灌输”。要注重启发式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通过增强思想性和理论性来提升“灌输性”效果,突出亲和力与针对性,来增强“启发性”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综合运用现代传媒新技术,优化图、文、声等元素组合,要注重理论话语向感性话语的转变,整体性话语向个体话语的转变,着力打造灌输和启发的氛围和情境。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两种形态。显性教育注重通过旗帜鲜明、直接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隐性教育则是通过间接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前者如黄钟大吕,内容系统、组织严密,后者如春风化雨,潜隐无形、润物无声,二者在目标上一致,形式上互补。善于运用图片、音频、视频、动漫等技术手段丰富完善教育表达形式,使教育内容更契合青少年的思想认知,教育形式更为喜闻乐见,真正实现寓教于乐,从而增强教育的时代性和感染力。教育力量彰显的是真理力量与人格力量的高度统一。让懂真理的人传播真理,让有信仰的人来讲信仰。
青海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了思政课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等重点内容。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只要我们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聚力、以文兴业,就一定能让文化之光照亮青海现代化建设之路。”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高举思想旗帜,持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和浸润力。要尤其重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明创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青海省文明城市创建的根本任务。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培育选树宣传先进典型,不断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创新开展志愿服务。加强诚信青海建设和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丰富青少年精神文化生活,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意识形态安全是政治安全的重要内容,而政治安全又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因此,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对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从战略高度认识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性,要从青少年抓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从理论上讲,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对国家积极的建设性态度,揭示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国家、民族、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的统一。爱国主义不仅体现在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中,而且渗透到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表现在为国家繁荣发展和安全而奋斗的行为之中,成为影响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重要因素。青海省自古就是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的要冲,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只有充分认识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和特点,才能更好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促进青海省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