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颖
安阳师范学院商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众所周知,就业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也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和青年就业关系民生福祉、经济发展和国家未来,是当前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业市场需求的紧缩,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就业形势异常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并非由某一因素造成,而是多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当前,全球经济向中低速增长回归、大国战略竞争升级、热点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内经济发展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1]大型企业为了维持正常的运转,不得不进行裁员、降薪、延长工作时间;小微企业难以维系,最终面临休业、破产的局面。在这样的经济下行背景下,企业、公司还有事业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会大大降低,投放在就业市场上的岗位也会大大减少,高校毕业生可选择的岗位数量越发有限。然而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数据显示,2022 年高校毕业生总规模达到1076 万人,同比增加167 万人,数量首次突破千万,规模和增量均为历史之最,2023 年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58 万人,同比增加82 万人,就业形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市场上投放的岗位有限,供需矛盾突出,严重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此外,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也造成了就业形势严峻,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是吸纳劳动力最多的产业,可近年来增长速度放慢,现代服务业的基础薄弱,无法向市场吸纳高质量的人才。就业市场不规范,出现了一些就业歧视或者不公平情况,所有这些都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当前,就业市场就业状况不容乐观,受经济下行影响,投放在就业市场的岗位十分有限,这势必会增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在毕业生实际求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绝大部分的用人单位都会提高用人的条件,对学历的要求基本都是本科起步,学历的设限使得专科学生连报名的资格都没有,只能被拒之门外,即使学历符合要求也会在此基础上再添加一些附加条件,例如是否有工作经验或者有工作经验者优先,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基本上没有可能有工作经验,可是对于用人单位来说,他们希望招聘的是不需要再花费时间金钱去培养就可以直接使用的人才,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而且可以获得直接价值,但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此外还会出现一些就业歧视情况,例如会对求职者的性别、身高、容貌等有一些要求,甚至出现一些“找熟人”“找关系”等情况,这些都是就业市场不规范导致的用人不公平或者违规违法情况。[2]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的教育和就业体系对大学生的就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我国高等学校的扩招是从1999 年开始,2003 届毕业生数量就开始逐年增加。扩招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更多学子求学的机会,可是也大大提高了就业的竞争度,而且学生数量增加了,可是学校的教学资源并没有同步增加,势必造成生源质量的下降。目前高校开设的一些课程和设置的一些专业,显然已经过时落后,但是却没有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调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就业市场需求背道而驰,不利于学生就业。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也没有给予学生正确的就业指导和高质量的就业帮扶,没有专门的就业指导老师,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停留于表面,大都是理论式的灌输,没有实际性的指导。高校心理健康部门也没有针对毕业生进行心理疏导,关注毕业生在就业时期的心理状态,往往都是毕业生情绪失调之后才采取应急措施,效果不佳。
家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个最小单位,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坚实后盾,家庭成员对毕业生的影响不可估量,甚至可以说是决定性的。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传统文明国家,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绝大多数的父母对子女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可以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使得父母这一辈对公务员、企事业单位等有编制的工作异常青睐,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女走仕途,这样他们会很有面子,在亲朋好友面前也可以高人一等。对子女们的高度期望,也给毕业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他们要孝顺要听父母的话,要让父母开心,于是就加入了考公考编大军,以至于后来出现千人一岗、万人一位的报考情况,就业竞争异常激烈,就业压力异常增大。此外,家长对目前的就业情况、就业政策不了解,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自己创业,也不希望孩子们远离家门,更不希望他们到边远地区去,甚至对一些电商职业持一种强烈反对的态度,也对一些新兴职业持一种不理解的态度,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制约高校毕业生的多元化就业。
毕业生本人是自己就业的第一责任人,自己应该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在就业这个问题上,大多数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都是避而不谈或者觉得就业这个事情跟自己没有关系,往往都是到了毕业之时才意识到自己马上要走出校门要找工作,而这个时期往往找工作就有一些落后。毕业生本人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锻炼,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但实际上绝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也不能对自己进行一个客观的评价,从而无法进行职业定位。有些学生在校期间也没有完全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无法将知识进行实际运用,在求职过程中往往无法展示自己的专业能力,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结合起来,因而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绝大部分的学生就业观念比较功利化,他们希望自己能够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对于一些职业他们不屑于投简历,就业期望值很高,但是现实情况却要求他们放下身段,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给毕业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有些学生自己没有主见,看到别人做什么就做什么,盲目从众和跟风,以致出现“考研热”“考公热”,以至于失去很多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
首先,政府要认识到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性,要加大经费投入,加大就业政策宣传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无数个毕业生背后是无数个家庭,只有稳住就业,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其次,政府要加大就业帮扶力度,特别是对中小微企业的政策支持,通过减免税收、增加投资、引进先进技术等扩大就业需求,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对于招聘毕业生较多的企事业单位给予补贴,扩大就业规模;同时深化产业结构改革,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就业岗位,减缓供需矛盾。再次,为大学生提供更多资源和更多平台,例如2020 年启动的“24365 校园招聘服务”等,全天候全方位提供就业服务,让想就业的大学生有迹可循,有地可查,有平台有保障,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这些平台进行精准投递简历。[4]此外,“互联网+”经济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特别是催生了“直播”等电商的兴起,大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直播”创业,政府要营造公平和谐的电商环境,鼓励高校毕业生多元就业。最后,政府也要适当扩大研究生、专升本等招生规模,降低出台限制和鼓励出国留学等措施来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5]政府也要发挥其重要的监管作用,对于那些在招聘过程中出现明显性别歧视或者其他非合理要求的要进行监管甚至处罚,营造公平公正合法的就业市场环境。
首先,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时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明确招聘数量和人才层次,人事部门要按照相关制度进行选人用人,既不过度提高选人标准,也不盲目设置附加条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真正适合自己单位的人才。其次,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也不要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就拒之门外,而是要结合企业文化对新进职员进行培训,一方面提高新员工对单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通过培训提高新员工的工作能力,从而获得更大收益。最后,用人单位在进行招聘时不能将性别、容貌、身高等作为歧视条件,而应该更看重应聘者的工作能力,同时整个招聘过程要公平公正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
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要想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需要各部门协同发力。首先,就业指导部门要发挥其重要指导作用,从新生一入校,就要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邀请有就业指导经验的老师代课,也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学者兼职讲授就业课程,同时为每一位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档案,让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有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以便在毕业时具有较高的竞争优势;通过举办就业经验交流会、校友会、就业指导会等方式给予学生全方位的就业指导,让学生掌握求职技能和技巧;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邀请招聘方来学校进行招聘,给毕业生提供就业签约的机会;加大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加大对困难毕业生的帮扶力度,建立困难生就业帮扶台账,“一人一案”“一对一师生帮扶”,为困难毕业生推送合适的就业信息和岗位。其次,教务处要整合教育资源,特别是需要对课程和专业进行慎思,要以市场为导向,将学生课程与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同时提高学生的实习质量,尽可能到一些校企单位进行实习,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甚至可以考虑校企联合培养模式,这样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实现就业。再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发挥其心理疏导作用,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会遭遇很多打击、挫折,会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这时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老师,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学生纾解压力,例如开通心灵热线、邀请学生来心理中心解压、通过微信公众号推送相关知识等方式帮助学生涵养健康心态。最后,院系专业课教师和毕业班辅导员要合力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定期推送最新的就业信息,及时解答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整理毕业档案,协助学生签订就业合同等,做好学生毕业就业最后一公里。
家庭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家庭对学生的就业选择发挥着重要作用。首先,家校要联合帮助学生就业,毕业班辅导员一般会建家长群,定期会在家长群里发布最新的就业政策,也会给出适当的就业建议,家长要做好配合工作,鼓励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自主就业。其次,家长要做好学生的沟通工作,不要一味将自己的过高期望强加在学生身上,而是要真正地与学生坐在一起畅谈一下未来,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以过来人的身份给出合适的建议,但不能替孩子做决定,尊重学生的就业选择。最后,针对一些政策性岗位,家长也要周知,例如“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等,这些基层岗位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而且优惠力度大,也是不错的选择。此外,应征入伍也是很不错的选择,有很多专项计划,例如针对退伍大学生可以免试专升本、可以享受研究生加分政策等,一人当兵全家光荣。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家长也要转变传统的就业观念,要敢于接受并积极主动去了解一些新行业,尽可能避开一些“考公热”“考证热”“教师热”,降低时间成本,增加就业机会,鼓励学生先就业再择业。
首先,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对自身性格、特质以及能力等方面有清晰的认识,找准自我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特别是可以到基层到艰苦地方去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其次,从入校起就要做好大学四年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能够学有所用,发挥专业优势,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积极参加学校、社会提供的志愿服务活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再次,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专场招聘会,提高自己的求职技能并掌握求职技巧,利用寒暑假参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兼职,积累实习经历,提高竞争优势,同时学会合理使用互联网,有效捕捉各种求职信息,第一时间投递简历,主动求职,有条件的也可以尝试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最后,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任何事情都不可能那么顺利,都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甚至会给我们沉重的打击,让我们产生挫败感甚至自卑,所以毕业生要锻炼自我,有一颗强大的内心,始终心向阳光,始终保持积极昂扬的心态,失败了不可怕,关键是要有面对失败的勇气和信心,相信自己永远是最棒的。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度较高的一个热点问题,面对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学生就业压力倍增等问题,政府要重视就业工作,加大就业帮扶力度;用人单位要规范招聘工作,科学合理选人用人;高校要服务就业工作,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家庭要参与就业工作,帮助学生精准就业;个人要正视就业工作,准确定位实现价值。通过各方协同努力,帮助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