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宁
无人机是无人驾驶飞机的简称,在民用上一般指用无线电遥控操纵的小型飞行器,广泛应用于城市管理、农业巡查、环境监测、抢险救灾、影视拍摄等行业。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市场价格大幅度下降,其应用领域在持续扩大,近些年也普及到了新闻领域,各大媒体纷纷在新闻报道和专题片中加入无人机航拍视角的镜头画面,受到大众的好评,也引起了新闻传媒界广泛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闻界率先应用无人机航拍的并非电视媒体。据报道,2012年,《重庆晨报》率先成立航拍中心,通过无人机采集新闻图片和视频;2013 年,《湖北日报》成立航拍中心并正式运营;2015年6月,新华网组建了国内第一个无人机新闻频道。随后,无人机航拍应用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类新闻媒体推广普及。
无人机航拍视频新闻作品在网络媒体播出后效果显著,特别是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甚至抢在电视台之前,使用无人机技术拍摄的画面被电视媒体广泛使用并转播。
无人机的出现,为摄影师、导演等影视编创人员开拓了全新的创作空间。航拍作品独特的视角造就了视觉感受新的维度,为作品带来地面常规传统拍摄无法比拟的全新视角。
进入新媒体时代,将无人机航拍运用到新闻创作中,不仅是技术的革新进步、视觉的全新体验和拍摄技巧的新探索,更多的是一种影像语言的新表达方式。因为无人机航拍更能传达新闻主体的全貌,拍摄位置和角度的选择多变。作为视频新闻的主流媒体,广播电视台在无人机技术使用方面并未占得先机,本文从电视新闻的角度出发,对无人机航拍技术的应用进行分析,提出电视新闻应站在新闻立场上合理应用该技术,开拓电视新闻的新视角,为电视新闻作品的创新提供新途径。
航拍无人机的用途非常广泛,在各行各业的资源和安全的监测及管理方面都能找到应用场景。它在新闻领域同样能够找到自己的应用场景。传统新闻媒体向融媒体转型后,最大的特征就是有的媒体拥有了统一的、标准的信息产品生产和传播平台,即以计算机、互联网为基础的现代数字科技软硬件设施。缺乏视频内容呈现的平面媒体借助网络媒体的传播通道,迅速将视频内容生产与传播作为融媒体转型的突破口,以此快速开拓自己的发展新空间。
在过去,视频新闻基本是由电视台垄断的,因为只有电视台才拥有完整的视频新闻采编、制作和播出生产链,以及与之匹配的机构、人员、设备和技术。航拍无人机的出现和大众化普及,打破了广播电视台对视频新闻的垄断地位。如果将广播电视台的新闻生产链视为重装备生产模式,那么无人机航拍新闻生产则可以视为单兵轻装生产模式,可独立完成任务。
在实际应用中,无人机航拍的优点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摄像机机位能够超越平面,任意选择,可以创造多维度的视觉呈现,让新闻画面拥有强大的冲击力和吸引力。
其二,拍摄成本较低,包括摄影器材、人力和时间三方面。航拍无人机价格相对低廉,搭载有高倍数高清数码相机,不需要其他摄影辅助设备和助理人员,一个人就可以操作,能够大大降低摄影的整体成本。
其三,不受地理环境和场所限制。新闻现场的情况是复杂多样的,很多情况下人力是无法接近的,如救灾现场具有相当危险性,航拍无人机能够轻松承担重任,其搭载的高清摄像机和红外相机等高端设备,捕捉更加生动和详实的新闻画面,代替记者深入新闻现场出色完成拍摄任务。
根据上述特点,无人机航拍在具体的新闻摄影实践中的应用场景也就比较明确了,主要用于常规摄影较难摄制的一些场合。
其一,人文自然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场景。人文自然新闻报道多以新闻专题片的形式制播,具备宏大的自然景观和社会景观,常规摄影很难获得高空动态机位,无法在最佳视角取得全景画面,以前都需要借助直升机进行航拍。无人机航拍在这类应用场景中能充分发挥自由视角、低成本和高效率的优势。
其二,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场景。这类新闻非常强调第一时效、第一现场景况,记者携带航拍无人机能够快速赶赴新闻现场,通过无人机镜头俯瞰现场,快速了解情况,获取更加全面和详实的报道信息。既可以现场快速直播,也可以通过移动目标追踪跟拍和局部细节悬停特写等方法,传回详实的现场视声素材,以供深度报道之需。
其三,重大社会活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场景。在大型群体活动报道中,比如体育赛事、大型会议、重大典礼等活动,都需要呈现现场环境与气氛,往往需要多机位从不同角度,对不同对象进行拍摄,一般需要提前作出报道计划,提前考察活动现场,寻找和确定不同机位的位置,并据此组织摄影器材和工作人员等。无人机的使用可以减少许多外围机位和高角度机位的设置,减少了播出画面的频繁切换,使全景镜头自然流畅。
其四,生活娱乐类节目的应用场景。这类节目要为大众提供视觉上的享受,满足他们的多种观赏欲望,以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这个应用场景,追求视觉享受上的新奇和独特,忌讳平淡和重复。由于无人机上的摄像机可选择任意视角进行自由拍摄,为节目摄制提供了尽情创意的空间。
从电视新闻生产流程来看,航拍无人机属于新型的采编技术设备,它的核心作用仍然是摄像机,是“长着翅膀”的摄像机。它所拍摄的影像本质上与其他摄像机没有区别,只是由于特殊的运动视角而具有特殊的开阔视野。这种特殊性只是普通摄影器材功能的扩展,并非普遍适用,而是需要在特殊的应用场景中才能体现出其优越性。换言之,在新闻采访中,不能不分场合滥用无人机航拍技术,否则很可能弄巧成拙。与其他媒体比较,电视媒体一般都比较慎重使用无人机航拍,将其视作摄像技术多元化的一种方法,大多数只在一些特定的新闻场景使用,并与常规摄像一样,坚持镜头语言的真实性、突出新闻内容的主题性和逻辑性等电视新闻采制原则。
航拍无人机是无人机和摄像机的组合型产品,无人机为摄像机提供三维动态机位,摄像机实现影像摄取。因此,航拍无人机的无线电操控有两方面的内容,无人机飞行操纵和摄像机拍摄操纵。无人机飞行操纵技术是有一定入门门槛的,首先,需要具备航空飞行器的一般知识,熟悉飞行器的性能,如最高航速、最高高度、最大航程和最远操控距离等参数,保证无人机在设备能力范围内运行。其次,需要一定的培训和练习,学习无线控制器操作,学习相关部门空域管理法律条款,做到合法飞行、安全飞行。最后,实际飞行时需随时观察气象条件的变化,只能在气象条件允许情况下飞行,并尽量让无人机保持在视线范围之内,防止无人机失控而造成损毁。
无人机机载摄像机的工作原理与性能与常规新闻摄像机相同,但摄像操作是通过无线电遥控操作的,与无人机飞行遥控操作在同一个遥控器上实现,要做到和手持摄像机一样随心所欲,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
航拍的机位是空间动态运动的,镜头转动和机位运动两者合成了独特的运动镜头,使得画面的视点呈现复杂的运动轨迹,摄像机的视点与人的视点完全错位,是飞鸟的视点而非人类的视点。这种大广角视野与运动镜头所拍摄的画面,很显然超越了人类的日常体验,具有很强烈的新鲜感和视觉冲击力。
因此,电视新闻的航拍要点在于熟练掌握并合理运用运动镜头。常见的运动镜头运镜技术介绍如下:
一是画面节奏。通过控制飞行速度即可控制画面节奏。二是交待新闻主体与环境的关系。这种关系具有对比、联想和设置悬念的作用。采用镜头平视巡航,即无人机直线平飞,镜头平视。三是跟踪运动主体。强化画面的速度感,营造身临其境的体验感。采用侧飞技术,即无人机跟随运动主体侧飞。四是多场景关联。表现大场景和大主体、两个场景的关系、一个场景中的多主体等。采用悬停技术,即无人机悬停空中,左右慢速旋转达到摇镜效果。五是渐远和俯冲效果。营造新闻主体与环境的强烈对比效果。采用垂直升降技术,即无人机上冲或俯冲,同时镜头聚焦于主体。六是酷炫特技效果。表现场景周边的空间层次,突出主体的地位与作用。采用螺旋升降技术,即无人机自身旋转上升或下降。七是俯瞰效果。表现开阔的大环境和宏大的气势。采用平行直飞技术,同时控制镜头由平视转至俯视角度。八是全景环绕。最大限度表达新闻场景的全貌,构成主体与环境大和小、动态和静态的对比关系。采用环绕飞行技术,即无人机围绕场景的中心点沿弧线绕圈飞行。九是时空关系调整。在飞行中改变镜头焦距,保持拍摄对象的大小在镜头中不变,则背景会出现急剧的空间变化,产生时间与空间的双重挤压感。
运动镜头由机位运动和镜头运动组合而成,其表达能力远不止上述所列举的9种,很多组合还需要在实践中去尝试和探索。
电视新闻是通过镜头语言来表达新闻事实的,所呈现的新闻事件必须真实、及时、准确和全面,其生命力在于真实性,一切新闻创新都必须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因此,新闻内容的创新绝对不能是凭空“创造”新闻,而是指基于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的发现和挖掘。
在电视新闻采访中,受镜头视角限制,现场的场景很难被全方位观察到,电视新闻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限的。比如在一些救灾电视新闻报道中,以前需要借助于专业部门提供的航拍素材进行新闻价值的提炼和加工,新闻时效有些滞后,也较难做到现场报道。利用无人机航拍,摄像记者可以在高空大视野,捕捉到平常不可能观察到的大场景和清晰的局部细节,能更全面地将新闻事实中某些不易观察的新闻价值呈现出来。
发现和挖掘新闻价值是一件十分严肃和艰苦的工作,并不是有了新的技术和设备就会自动生成。有些利用无人机航拍做出的新闻报道,并没有在新闻价值的挖掘上下功夫,而是用大量高空镜头堆砌画面,用新鲜感简单地代替新闻价值,这是应该纠正的。
电视新闻采访方式有很多,在批评性电视新闻报道中经常用到如追踪采访、隐性采访、调查采访、目击采访等方式。这类采访活动,摄影记者往往需要获取采访对象不愿公开的现场画面。如批评环境污染的电视新闻追踪采访,采访对象大多会采取各种措施阻止或干扰记者采访,摄影记者一般难以进入现场拍摄,应用无人机航拍则可以轻松获得现场画面,将其曝光。在隐性采访中,摄影记者可以用无人机代替自己出现于新闻现场,避免与采访对象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去实现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责任。在专题片、纪录片和大型活动摄制中,加入无人机航拍素材,将极大地增强画面的震撼性和冲击力,提升电视新闻的现场感、新鲜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前面已经具体分析了无人机航拍技术应用于电视新闻报道的技术要点,包括飞行技术和摄影技术两个方面。其中,飞行技术是需要认真、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的。对摄像记者而言,这是一个新的挑战,应视为职业技能的一种有益的延伸。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信息的容量在快速扩容,传播速度也在不断加速,技术与设备的综合性越来越高,“采制播”同步化、一体化已成为电视新闻媒体未来的发展方向。电视记者为适应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现实,需要向一专多能的全能型记者的方向转型,具备高效和灵活的“单兵”采访能力。无人机航拍提供了一种人才创新路径,电视新闻记者掌握了“会飞的摄像机”,往往一个人就能完成采访任务。电视记者要深入了解无人机的技术性能和操纵特性,具体掌握无人机的起降、空中悬停、快速升降、直飞、侧飞、斜飞、螺旋飞行和环绕飞行等飞行操作。同时,要掌握无人机上摄像机的无线电同步操纵,将常规摄像机的操作技术与经验转化为无人机上摄像机的操作,建立运动的镜头观念,运用独特的镜头语言,创造独特的视觉场景。
目前,“无人机+新闻”的应用已是普遍现象,它的实用性为电视新闻节目注入了新内容和新形式,给观众带来了新奇的视觉体验,提升了新闻的传播力。但电视新闻的核心价值并非新奇的体验,航拍无人机应该在新闻传播的框架内被合理化应用,作为新闻媒体深度融合的有机组成部分,为电视新闻内容创新、采访方式创新和新闻人才创新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