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源安全法律保障策略研析

2023-10-25 13:24:36
储能科学与技术 2023年9期
关键词:能源供应能源安全能源

任 晓 宏

(贵州警察学院,贵州 贵阳 550005)

能源是促进社会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对整体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极为重要。在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家整体实力得到大幅提升,但受到市场改革和计划经济体制转型影响,部分高能耗产业为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采取粗放式盲目扩张方式,导致自然资源和能源过量消耗,整体市场出现了煤炭短缺、电力供应不足、石油进口依赖性增强等现象,给国家带来了较为严重的能源危机。能源安全是维持国家社会、经济稳定,推动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关键。现如今,世界各国对能源问题的关注不断提升。想要有效解决能源安全问题,需要从金融、科技、地区安全、法律、外交等多方面着手,因此,建立健全的中国能源安全法律保障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1 能源安全概念及现状

1.1 能源安全的概念与内涵

能源安全包括能源供应与使用安全,指国家能源可以长期、稳定、安全、经济地满足国民经济、生产、生活需求。具体而言,能源供应安全指国家掌握的能源可以连续、稳定地供应国家整体生产与发展需求,这是国家能源安全对于能源“量”方面的要求;能源使用安全指各行业能源使用过程中不会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不会对人类安全、自然环境造成威胁,这是国家能源安全对于能源“质”方面的要求。

能源安全与国家对外战略、国家安全联系密切,与国际能源地缘政治、国际能源供应相关,属于全球性问题。全球各国具有科学使用和能源分配推动国家经济发展和进步的权力,多数国家的能源安全不能脱离国际合作而独立存在。想要维持全球经济稳定发展,促进全球经济向普惠、均衡、共赢、多元发展,需要形成互帮互助、互利共赢、协同发展的能源安全观。就能源发展现状而言,“能源安全”属于综合性概念,其不仅包括能源价格的合理性,而且包括能源供应的可靠性,以及能源的清洁性。

1.2 中国能源安全现状及特点

中国资源能源总量丰富,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能源占有率有限,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同时,远距离、大规模存储、运输煤炭、石油、天然气等造成运力紧张,增加了能源使用成本,制约了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是全球少数以煤炭资源为主要能源的国家之一,对国家整体生产结构、消费结构产生了直接影响。中国能源需求结构中,对石油的需求增长速度非常快。2015—2022 年中国对石油的需求量综合呈增长态势,虽然2020 年受疫情影响,需求量出现下降趋势,但随着疫情的控制,需求量逐步恢复,对进口依赖性较强,石油储备相关机制不完善。分析世界经济发展现状可知,能源与GDP 呈正相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能源供应与消耗量间的缺口拉大,表现出能源消耗与能源供应不足的矛盾。中国对核能、太阳能、潮汐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究起步较晚,能源结构优化面临困难,而传统能源的持续使用为生态环境改善带来了严重压力。

2 中国能源安全法律保障的必要性

合理应用立法规定能源的供应与使用,能够直观展示出国家秉持的安全理念,推动国家能源安全相关举措与战略的实施。现阶段,中国关于能源的法律法规有待完善,能源立法原则、理念、制度、价值选择还没有形成定论,但依旧形成了构建能源制度体系的共识。

2.1 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保障

国内能源供需矛盾背景下,完善能源安全相关法律体系能够提升能源市场的规范性,有效解决能源供应和使用相关问题,对能源开采、进口、存储、出口、使用等进行有效约束,促进中国能源安全,进而为维护国家整体安全提供保障。具体而言,借助完善的法律体系提升能源发展安全性,促进能源战略方针的规范落实,借助制度的强制性和约束力简化能源市场关系,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2.2 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完善中国能源安全法律体系有利于促进中国整体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能源在国家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维持各行业稳定、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能源的供应和使用不仅与国家安全密切相关,而且影响着普通公众的个人利益。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但中国能源法律保障体系仍待完善,乱挖乱采、非法运输、违规使用现象时有发生,降低了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形成了能源浪费问题。为促进国民整体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需要构建完善的能源法律体系,以降低、扼制个人、企业等对于能源开发和使用的不法行为,有效提升能源的利用率和安全性。

3 完善中国能源安全法律保障的策略

当前,中国能源安全相关法律保障还不完善,需要借鉴发达国家能源安全立法经验完善能源相关立法,保障能源安全。制定与能源供应、生产、安全相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以下简称《能源法》)的基础上,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以下简称《煤炭法》)等进行优化和修改,同时加强对石油储备、新能源等的立法,促进能源安全法律向综合性、系统性方向发展,确保国家整体安全发展。

3.1 构建标准国家能源安全评价体系

能源预测和合理规划是能源安全评价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对能源生产、需求的预测和规划。能源需求预测和规划以经济社会基本发展规律为依据,采取系统论提供的方法和观念,分析各阶段能源需求变化,并根据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合理预测和规划能源需求。实际操作中,可利用国民经济分析和弹性系数分析对各类能源需求量进行合理预测。其中国民经济分析包括建筑、工业、交通、餐饮、参数、水利、农、林、牧、渔等各行业及人类日常生活对能源的需求量;弹性系数分析指基于GDP 和人口数量增长状况分析对能源的整体需求量。能源生产预测指基于能源勘探、储量、分布、开发现状、开采和处理技术等预测能源可开采量及结构。国家能源安全评价主要是对能源分布、能源结构、能源使用均衡性、能源运力等的综合性评价,能够为能源调控、安全预警等提供可靠依据。

3.2 持续优化完善能源安全相关立法

完善能源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的清洁利用,是提升国家安全的重要措施。其一,完善能源安全立法需要对能源进行综合规划和使用,提升能源的综合利用率。《能源法》是能源基础性法律,其承担着协调能源结构,促进能源综合性、全局性、战略性发展的重要责任,但其缺乏单行法,难以解决能源供应和使用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因此,相关部门应当进一步明确《能源法》的基础地位,并出台和落实相应的单行法。其二,加强原子能法、石油法、天然气等专项法律体系的立法和完善,弥补能源安全立法层面的空缺,进一步提升对公共安全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切实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发展。其三,完善对《煤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等法律的修订,细化法律内容,制定配套法律,提升能源安全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

3.3 基于多边合作构建能源安全法律

就全球能源需求现状可知,中国是能源需求大国。为保障中国能源安全,中国应当加强能源安全多边合作,与全球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建立能源安全合作机制,促进全球能源形成稳定、公平、互利共赢的发展趋势。因此,中国应当基于能源需求和使用现状积极改善与其他国家的能源关系,并基于多边合作构建能源供应、使用、环境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例如,现有国际能源合作规定及相关条例倾向于发达国家,多忽略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和利益,且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框架。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国应当积极发挥自身作用,推动有利于全球各国能源安全发展的国际规定和条约的制定与落实。此外,中国要主动参与国际能源合作体系,主动提出应对国际能源危机的方案,消除能源多边合作中潜在的不利要素,促进国际范围内制定更多有利于能源协调发展的制度、法律。

猜你喜欢
能源供应能源安全能源
英能源安全战略,一份愿望清单
加氢站与调压站能源供应系统集成技术及应用
煤气与热力(2021年6期)2021-07-28 07:21:32
数字孪生技术在楼宇型综合能源供应的应用
煤气与热力(2021年6期)2021-07-28 07:21:26
为能源安全贡献大港力量
基于国家能源安全保障的煤制油发展研究
碳中和背景下的新型建筑能源供应方案初探
上海建材(2021年3期)2021-02-12 05:10:48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小学科学(2020年5期)2020-05-25 02:58:24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家教世界(2019年4期)2019-02-26 13:44:20
基于熵权法*的广西能源安全评价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