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冶
(辽宁省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心,沈阳 110141)
农业生产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机产品在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农机产品的质量问题一直是困扰农民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为了保障农机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建立了相应的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体系[1-3]。
然而,传统的监督管理方式在监管力度、管理手段、监督覆盖范围等方面都存在不足。同时,农机产品质量监管面临的难题也不断增多,如监管资源不足、管理信息化程度低、监管效率低下等[4]。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建设成为提高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效率和水平的关键。
信息化建设可以通过建立农机产品质量监管信息系统、开展全面的信息化培训、加强技术支持和服务等方式,提高农机产品监督管理效率和精准度,促进农机产品质量的提升,进一步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5-6]。因此,探讨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机产品质量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化建设指发展历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一个组织或系统进行升级和改进,以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强竞争力等目的的过程。在现代社会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各个领域的重要支撑,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创新的必要手段之一。信息化建设包括硬件设施、软件系统、网络基础设施、数据管理和信息安全等。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信息高效共享、信息智能化处理和分析,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以及实现各种业务的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7]。信息化建设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信息化建设的萌芽期,计算机技术开始出现,并开始应用于组织管理、生产流程等方面;第二阶段(20世纪70—80年代)信息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开始应用,企业开始大规模使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来进行管理和业务处理;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信息化建设进入成熟期,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信息化技术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企业开始实现信息化、数字化和自动化转型;第四阶段(21世纪中期—现在)信息化建设进入创新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出现,推动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向智能化、数字化、自动化方向发展,企业开始建立数字化、智能化平台,实现业务的全流程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
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是指对农机产品从生产、销售、使用等全生命周期进行监督和管理,以确保农机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符合国家标准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主要由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农机监管机构负责。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8]:
1)制定农机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建立并完善农机产品质量监督体系。
2)对农机生产企业的生产环节进行抽检和检查,监督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否符合质量标准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3)对销售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销售企业不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和未经检验合格的产品。
4)对农机产品的使用和维护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农机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对农民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农民对农机产品质量和安全的认识和意识。
通过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可以确保农机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提高农机产品的品质和性能,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在我国,政府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包括《农机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以保障农机产品的质量和安全。然而,在实际的监督管理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2.2.1 监管力度不足
由于监管部门资源有限,无法对每一个生产、销售环节进行全面的监管,导致一些违规行为和问题产品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这不仅会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还会对整个农业生产和市场秩序造成不良影响。
2.2.2 监督效率低
传统的监督管理方式主要依赖人工抽检和实地检查,这种方式效率低下、精度有限。同时,由于农机产品种类繁多,产品质量的检测方法和标准也不尽相同,因此很难保证监督检查的公正性和精准性。而且,传统监管方式容易被潜规则和利益输送所影响,使得一些问题难以被发现和处理。
2.2.3 监管信息化程度低
由于监管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很难对农机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监控,产品质量的全面监管难以实现。同时,监管部门与生产、销售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不畅,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和协同,也制约了监管效果的提高[9]。
2.2.4 市场信息不透明
相关人员技术水平不足、市场信息不透明等问题也给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发展,也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安全隐患。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其中建立农机产品质量信息管理系统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它能够对农机产品质量信息进行收集、存储、处理和分析,并为相关部门和企业提供实时准确的信息支持。农机产品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应包括信息采集、信息整合、信息分析和信息发布等环节,并应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如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
建设农机产品质量检测实验室是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高质量、高效率、高水平的检测实验室,可以提高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同时也能够推动农机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应该注重设备和技术的更新和改进,确保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能够满足不断升级的质量监督管理要求。
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是信息化建设的新趋势。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设备和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从而实现信息的共享和协同。在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中,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农机产品质量数据的实时监测和传输,并可以对农机产品的使用和维护情况进行远程监控和管理。同时,物联网技术也可以实现农机产品质量信息的追溯和溯源,提高农机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和可管理性。因此,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是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向之一。
3.2.1 建立农机产品质量检验认证信息库
该信息库应该包括农机产品质量检验和认证的相关标准和规范、检验结果和证书等信息,以及相关部门和企业的管理和运营信息。通过建立农机产品质量检验认证信息库,可以实现农机产品质量检验认证信息的共享和管理,提高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效率和精度。
3.2.2 建立农机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农机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可以实现农机产品质量信息的溯源和追溯,对于发现和处理农机产品质量问题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建立农机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可以对农机产品的生产、运输、销售和使用等环节进行全程监控和管理,并能够快速定位和追溯农机产品质量问题的原因和责任。
3.2.3 推广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
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处理和分析大规模、多源、高维度的数据,从而发现数据之间的关联和规律。在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中,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帮助相关部门和企业对农机产品质量信息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发现质量问题的潜在原因和趋势,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同时,大数据分析技术也可以实现农机产品质量信息的智能化处理和应用,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
3.3.1 加强对从业人员信息化技术培训和技能提升
针对不同层次和领域的从业人员,开展信息化技术培训和技能提升,培养其掌握信息化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提高信息化素养和能力。通过培训和技能提升,可以为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3.3.2 推广应用先进信息化技术和设备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出现了一系列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设备,如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在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设备,提高农机产品质量信息化管理的效率和精度。同时,对于信息化基础薄弱的地区和企业,可以引导和扶持其加强信息化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和推广,促进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建立农机产品质量信息共享平台,实现部门间和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可以大大提高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在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方面,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建立农机产品质量信息共享平台。在平台上,收集和整合有关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信息和数据,包括企业生产的农机产品的质量信息、产品检验报告、质量追溯信息等,同时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信息交换机制。这样,不同部门和企业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获取和共享农机产品质量相关的信息和数据,提高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2)加强部门间和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在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中,涉及到多个部门和企业的协同作业,例如农业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农机生产企业等。因此,需要建立部门间和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和协同机制,以便及时分享和交流有关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信息和数据,提高监督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
本文对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未来,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技术和新应用不断涌现,农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将更加便捷和高效。另一方面,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将成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考量因素。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化管理体系,加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