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3-10-25 06:09:46刘寅初
新长征 2023年9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群体

刘寅初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大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我们要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有利契机,在铸牢新时代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完整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一、铸牢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生活在民族地区的人民群众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不同民族之间的历史渊源、生活习惯、文化、语言、认同感等,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的不均衡发展,导致了民族地区发展不均衡。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加强民族地区建设是一项重要工作,对解决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至关重要,这有助于民族关系形成互帮互助互信的良好局面,有助于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进程,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青年学生与祖国人民共奋进,与现代化建设同发展。”延边地区高校是培养民族人才的重要阵地,由于临近口岸的地理位置、朝鲜族聚居的历史渊源、汉族朝鲜族等不同民族接受文化程度不同等因素,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延边地区高校的占比日渐增长。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的文化知识、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对未来的择业观都深刻影响着民族地区的发展,是推动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铸牢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青年大学生要牢记“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的主旋律,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发扬当代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实践中担负起青年的责任和使命,把青春才干挥洒在伟大实践中、把研究成果应用到基层工作中。

二、铸牢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不能只装在脑袋里,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对于延边地区的民族高校而言,要引导少数民族青年学子将理论知识、家国情感转化为日常实践,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开展沉浸式实践体验,进一步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认同。

加强大学生群体党史学习教育。组织大学生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民族地区宣传红色文化,不能只满足于简单地传授知识和理论,需要落地到实际行动中。志愿者们要通过生动的实践活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从而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刻地理解和体验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蕴含的先进性和实践性。以延边地区丰富的红色历史文化资源为载体,加强对青年学子的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史学习教育为主线,深入不同地区的红色实践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接受系统性的专项培训。培训结束后,面向延边州地区的中小学校进行对点性的志愿宣讲,让大学生从红色文化的理论学习到情感认同,再到坚定理想信念的转变,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丰富红色文化的内涵,提高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并形成文稿,在学校内加强宣传力度,增强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和学生的参与感,将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推动民族地区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发挥积极作用。

引导大学生群体走进乡村实践。组织大学生定期对周边乡村进行走访调查。目前现有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内容和形式较为单一,大多数是利用短暂的假期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没有持续的跟进计划,难以形成系统化的村校对接体系。作为民族地区的高校大学生,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不同村庄的民族分布多元化、人口密度不均、村民接受文化程度不高、各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等,作为民族地区高校应合理利用乡村资源,定期组织大学生对周边乡村进行走访调查,以学院对接村镇,制定“一院一村”政策,發挥结对子作用,避免资源浪费,以农忙时节为例,按照月份分批次定时定点走进乡村助农发展,使大学生群体真正走进乡村,多角度了解对象村民的基本情况、对象村民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程度,宣传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等政策,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的专业优势,并结合专业基于专业特色展现专业风采,形成具有有水平、有文化、有特色、有专业的独具一格的民族地区大学生乡村社会实践团队,更加有效、有针对性地深入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

鼓励大学生群体深入社区基层。组织大学生深入基层社区,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发挥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优势,走进基层社区,针对社区重点需要帮扶群体制定互助计划。由于历史、语言等原因,延边地区赴国内外打工的人数占比较大,针对外出打工留守人口老龄化、省内共青团系统包保贫困村建档立卡家庭、扶贫驻村干部未成年子女等,进一步开展帮扶志愿服务,构建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形成常态化服务体系。形成以基层社区激励为主,学校内部激励为基础,自我激励为辅助的内生系统,调动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积极性,使大学生和被服务群体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双向感受基层社区组织的温暖,让各民族之间互帮互助互信。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群体深入边疆民族地区基层一线,树立为民族地区提供志愿服务、致力于为少数民族服务的目标,为基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保证,进一步明晰所肩负的责任担当,牢固树立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投身于社会主义基层社区治理的实践之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大学生群体的青春力量。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滕   飞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群体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环境(2021年9期)2021-10-14 07:51:14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北广人物(2020年51期)2021-01-10 11:26:28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1:36
共同体的战斗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科学大众(2020年10期)2020-07-24 09:14:12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当代陕西(2019年21期)2019-12-09 08:36:10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当代陕西(2019年6期)2019-04-17 05:04:02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