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停战谈判的幕后故事

2023-10-24 02:30:26梅兴无
老年人 2023年10期
关键词:乔冠华开城谈判代表

梅兴无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在板门店举行。至此,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伟大胜利。这个胜利既来自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来自唇枪舌剑的谈判桌。历时2年零19天的停战谈判,其交锋烈度丝毫不亚于战场,幕后的故事更具传奇色彩。

李克农受命坐镇开城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入侵朝鲜。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至1951年6月中旬,把“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打回到“三八线”附近。

美国在武力取胜无望的情况下,1951年6月30日,“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发表广播声明,表示愿意举行停战谈判。7月1日,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和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通过广播复文同意谈判,并建议以“三八线”以南的开城为谈判地点。

毛泽东、周恩来点将外交部常务副部长兼中央军委情报部部长李克农坐镇开城主持谈判,并给他配了一位助手,外交部政策委员会副主任乔冠华。

7月5日,李克农、乔冠华一行乘坐的火车抵达辽宁安东(今丹东),然后乘吉普车进入朝鲜境内。7月6日早晨,在中国驻朝鲜大使倪志亮的陪同下,李、乔在朝鲜人民军指挥所拜会了金日成,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磋商。这次谈判中朝方面代表共5名,朝鲜方面由人民军总参谋长南日大将为首席代表,人民军副总参谋长兼侦察局长李相朝、第一军团参谋长张平山出任谈判代表;中国谈判代表由志愿军副司令员邓华(后由边章五、丁国钰接替)、志愿军参谋长解方(后由柴成文接替)出任。

经中朝最高领导人商定,中方是此次谈判的主角,对外以朝鲜人民军为主。参加停战谈判,中朝内部分为三条线:第一线是南日为首席代表的5名谈判代表;第二线为李克农、乔冠华领导的前方指挥部(简称“前指”);第三线是最高决策层,由中苏朝三方商定,毛泽东为最高指挥者,周恩来具体指导。

李克农、乔冠华的身份保密,李克农称“李队长”,乔冠华称“乔指导员”。他们领导的“前指”设在距离谈判会场仅百米左右的一个小房子里,谈判桌上一旦出现状况,联络官柴成文便前来向“队长”“指导员”报告。

为一线谈判人员准备发言稿是“前指”的一项重要工作。发言稿分两类:一类是长篇发言,系统驳斥对方的观点;一类是短兵相接时使用的临时发言稿。发言稿大都由乔冠华主持起草,对于重要文稿,他亲自操刀,一边抽烟,一边踱步,一边思考,一边口述,在场有4位秘书记录,一位负责中文,一位负责英语,一位负责朝鲜语,一位负责外交。乔冠华语言精炼,说一句,秘书录一句。口述完毕,秘书现场整理中英朝文对照文本。乔冠华对每一句都反复推敲,然后分发给谈判代表传阅,送李克农审签后,再通过与北京联络的专用电台“克农台”,上报毛泽东、周恩来,以及金日成、彭德怀。

北京往往在凌晨时分收到“克农台”的电报。毛泽东与周恩来商议,明确同意或提出修改意见,回电“克农台”。李克农看到国內指示,与乔冠华商议后,再确定新的一天的谈判方案。

谈判桌背后的较量

7月10日,第一次正式谈判在开城来凤庄举行。在谈判中,美方蛮横地否定了中朝方提出的以三八线为界划非军事区的主张,称三八线只反映了双方陆军力量的对比,没有反映美海空军的优势,荒唐地提出“海空军优势必须在地面上得到补偿”,要求中朝向后退出1.2万平方公里。乔冠华积极谋划应对之策,回敬对方:“我们承认你们的海空优势。但你们不要忘了,我们一军对三军就把你们从鸭绿江边赶到三八线,如果是三军对三军,早把你们赶下大海了,还谈什么?”美方代表理屈词穷,竟拍桌子叫嚷:“那就让炸弹、大炮和机关枪去辩论吧!”谈判陷入停顿。

从8月中旬到10月下旬,美军连续发动了夏、秋季局部攻势。志愿军给予有力的回击。结果美军没占到半点便宜,10月25日,被迫回到谈判桌上来,谈判地点由开城移至开城以南的板门店。

军事分界线是双方谈判的一个重点,李克农召集乔冠华、邓华、解方一起研究,分析对比三八线一带实际接触线的得失,志愿军在西段三八线以南所占的地区人口多,物产丰富,且占有古都开城,较之东段三八线以北美军所占地区,对方并占不到什么便宜。在征得朝鲜同意后,李克农向中央发报,建议调整以三八线为军事分界线的设想,以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中央批准了这一建议。

在谈判复会后,中朝方适时建议以双方实际接触线为军事分界线。对方也不再坚持“海空优势补偿”论。1951年11月27日,双方达成了关于军事分界线的协议。中朝方大多数人乐观地认为,最主要的问题已得到解决,可望在年内达成停战协议。

乔冠华在代表团会议上阐述了不同的看法:最近,美国总统杜鲁门声称“中国军队杀害在朝鲜的美军俘虏,是一百多年来最野蛮的行为”,似乎道出了美国可能在这个问题上做文章,我提醒同志们研究这个问题。

果如乔冠华预判的那样,美韩谈判代表抓住“战俘问题”大做文章,使谈判陷入了僵局。在12月28日的谈判中,美国首席谈判代表乔埃一言不发,时而双手托腮,时而用右手玩弄着两支铅笔,时而又从口袋里掏出香烟来点燃,冲着天花板吐着烟圈。中朝代表也一言不发,南日叼着他的象牙烟斗,眼睛直直地盯着乔埃。会议帐篷里只有钟表嘀嗒嘀嗒的走动声响。

坐在参谋席上的柴成文悄然走出会场,来到旁边的“前指”小帐篷,向李克农请示应对举措。李克农从笔记本上撕下一张纸,唰唰唰写了三个字:坐下去。

柴成文迅速回到谈判现场,把纸条交给中朝谈判代表传阅,五人心领神会,一个个安如泰山,状如石雕。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当这种“静坐”僵持到132分钟时,美方乔埃中将实在憋不住了,开口说话:“我建议今天休会,明天上午10点继续开会。”这一世界谈判史上的奇观才告一段落。

当天谈判结束后,李克农又对第二天的谈判进行了部署。第二天的谈判由中朝首席代表南日宣布会议开始,双方代表落座。一言未发,南日又马上宣布休会,全程用时25秒。美国人连声“NO、NO”,一副惊讶莫名状。

美国人意识到,他们的对手身后,有高人存在,这位“隐形人物”在策划、指挥着一切。

“一动不如一静”

1952年4月,“联合国军”再次临阵换将,    由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接替李奇微。双方继续就战俘问题进行谈判。中朝方坚持双方所有的战俘应全部迅速释放与遣返。

“联合国军”扣押的战俘远多于中朝军队,因此他们坚持“一对一”交换。1952年10月8日,继任的美方首席谈判代表哈里逊中将抛出“自愿遣返战俘”方案,问中朝方有何想法。南日指出:“换汤不换药,不予接受。”哈里逊随即宣布“无限期休会”。

1953年1月,艾森豪威尔正式就任美国总统,力主早日结束朝鲜战争。1953年2月,毛泽东、周恩来根据形势的变化,分析美国有可能再次回到板门店的谈判桌上来,于是电告李克农、乔冠华,是否由我方主动提出复会,再给它一个台阶下。并点名要乔冠华研究并提出建议。

乔冠华没有辜负毛泽东、周恩来的期望,根据中央的方针,结合停战谈判实际,于2月19日复电毛泽东、周恩来,陈述自己的看法:“一动不如一静,让现状拖下去,拖到美国愿意妥协并由它来采取行动为止。”毛泽东、周恩来同意乔冠华的看法。

果然,三天后的2月22日,克拉克致函金日成、彭德怀,建议先就交换战俘问题进行谈判。4月26日,中断了6个月零18天的停战谈判,在板门店重启。6月8日,双方终于就战俘问题达成协议。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谈判终于要签字了。签字的前一天,中朝代表团驻地沉浸在一片喜庆的气氛当中。此时,李克农却满面凝重,通知馬上开会,他说,李承晚集团是反对这个停战协议的,现在是在中朝军队打击和美国人的安抚下,不得已接受停战。他会不会从中破坏,谁也不能担保。他们很可能在签字的时候搞一次使敌我双方不得不再打起来的挑衅行动,比如袭击双方司令官的任何一人。

大家都感到问题的严重性,早在一个月前李承晚为破坏停战协定的达成,蓄意制造扣留战俘事件。李克农最后说,我们拒绝李承晚集团人员进入板门店中立区有一定可行性,但不可能完全限制记者进入会场,这里有空子可钻。代表团提出应对的办法:双方司令员不亲自到现场签字,由双方首席代表签字后立即生效,然后向各自司令官送签互换文本。

李克农的“送签”建议,立即得到北京的同意。令人意外的是,美方也爽快地接受了这一提议,看来他们有同样的担忧。

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时,不寻常的签字仪式在板门店新修建的大厅举行。南日大将、哈里逊中将分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按照双方商定,双方首席代表南日、哈里逊签字时间即作为停战协定签字时间。

当天下午1时,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在汶山的帐篷里签上他的名字,他后来在回忆录中沮丧地写道:“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当晚10时,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金日成于平壤首相府签字。

7月27日下午,彭德怀来到开城来凤庄。7月28日上午9点30分,在李克农、乔冠华等人的陪同下,彭德怀在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上签字。在签完字后,他也留下了一句名言:“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编辑/汪慧

猜你喜欢
乔冠华开城谈判代表
急智
气候谈判代表加时谈判达成协议使《巴黎协定》保持生机
英语文摘(2019年3期)2019-04-25 06:05:24
握吗?
环球时报(2018-03-20)2018-03-20 09:28:54
开城工业园
老同志之友(2016年7期)2016-10-20 16:12:33
亚投行6月底前签署章程
乔冠华为何有四处墓地
健康必读(2012年7期)2012-04-29 00:44:03
乔冠华墓葬四处之谜
人民周刊(2011年9期)2011-01-10 08:21:46
刻骨铭心的爱情
意林原创版(2008年3期)2008-07-06 06: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