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推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推动东北全面振兴,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实现新突破的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坚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咬定目标不放松,敢闯敢干加实干,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东北地区,拥有一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一亿多人口,曾是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也是全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在国家发展全局中至关重要。
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调研期间,专门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东北三省及内蒙古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在会上发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已到了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
2018年金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专程来到东北,从黑龙江、吉林到辽宁,四天时间里,展开“大跨度”“跳跃式”考察。9月28日下午,他在沈阳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东北在体制机制、经济结构、对外开放、思想观念方面存在的“四大短板”;又寄语东北广大干部群众32个字——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瞄准方向、保持定力,深化改革、破解矛盾,扬长避短、发挥优势。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黑龙江视察期间,在哈尔滨主持召开了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他指出,当前,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面临新的重大机遇,要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
从长春座谈会提出推动东北振兴“四个着力”,到沈阳座谈会提出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六方面要求,再到这次哈尔滨座谈会强调落实重点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每场座谈会上都作出关键部署。最近这场座谈会谈到的一些关键词,更是折射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东北全面振兴的深邃思考和长远谋划。
我们来看一看这次座谈会上,提到的一些关键词。
“五大安全”
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
国家“五大安全”,包含哪些方面?在五年前的沈阳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早就言明: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和农业基地,维护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关乎国家发展大局。
在9月7日的座談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一一列举: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夯实,产业安全基础不断巩固,能源安全保障作用不断强化,生态安全屏障不断筑牢,国防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方面,东北地区承担重要使命,也被寄予厚望。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9月7日的座谈会上强调,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要牢牢扭住自主创新这个“牛鼻子”,在巩固存量、拓展增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上下功夫。加快传统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整合和优化科教创新资源,加大研发投入,掌握更多关键核心技术。积极培育产业园区,加强对口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未来产业
在9月7日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
那么未来产业指什么呢?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联合发布了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2023-2035年)》,其中提到,在未来产业上要聚焦元宇宙、脑机接口、量子信息、人形机器人、生成式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显示、未来网络、新型储能等九大领域。
这些就是对未来产业的概括。
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相互关联,这是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目标是形成一批颠覆性技术和重大原创成果、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进而形成若干全球领先的新兴未来产业集群。
青年要肩负起自己的使命和担当,在未来产业中展现青春力量。
新质生产力
此次黑龙江视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9月7日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字面意思上,新质生产力即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指在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以技术创新、知识经济和数字化经济为特征的全新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高速增长阶段,但随着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那种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方式已经行不通了。近年来,通过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我国正在从互联网时代的“后来者”努力成为新一轮信息革命的“引领者”。而新质生产力的提出,进一步为我们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优势指明了方向。
在新质生产力这一关键词的背后,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
早在2013年8月赴辽宁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必须敢打市场牌、敢打改革牌、敢打创新牌。要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不断增强企业创新动力、创新活力、创新实力。
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第一项重点工作,就是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我们要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就在于科技创新。必须深刻认识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创新贯穿于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全过程,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持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更多新质生产力将在东北大地萌发、喷涌,蔚为大观,未来可期。
黑土地
在9月7日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
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这是担当“压舱石”的底气。2016年5月在黑龙江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调动农民积极性,共同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踏访东北的黑土地,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2022年6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获得通过,自当年8月1日起施行。这是我国首部针对黑土地保护的专门法律,也是“长牙齿”的硬措施。
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谈黑土地:“加大投入,率先把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同步扩大黑土地保护实施范围”。
在广袤富饶的黑土地“加持”下,再插上科技的翅膀,多措并举、多管齐下,东北地区就能够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就能够做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确保平时产得出、供得足,极端情况下顶得上、靠得住”。
大食物观
在9月7日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践行大食物观,合理开发利用东北各类资源,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养殖,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多业并举的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大产业。
什么是大食物观呢?
大食物观总体可以理解为中国居民饮食消费迎来革命性升级。“食物”一词表明,老百姓餐桌上的“主角”已由传统水稻、小麦等粮食升级为品类更丰富的食物,包括肉蛋奶、海产品、蔬菜、菌类等,但必须要强调的是,粮食仍是基础保障。“大”一词表明,中国食物产量和质量都得到极大提升,以前粮食种植以及动物养殖多是以“层”为单位的平面,而现在立体种植、“楼房养猪”等技术已经成熟,中国已经具备践行大食物观的现实条件,而在饮食方面,大食物观的一类代表性食物就是动物蛋白,人们把能够获取到消化率更高、对人体更健康的动物蛋白作为主要食物。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树立大食物观”首次被纳入“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章节。早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同志在《摆脱贫困》一书中就提出:“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大食物观的阐释不断丰富和发展。
留住人才
在9月7日的座谈会上,有一个词格外引人注意——留住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东北全面振兴。”发展的目的为了人,发展的动力来自人。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指出,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必须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
人口、人才流失,是制约东北振兴发展的难题,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切。2020年赴吉林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创新人才工作政策、体制机制、方式方法,积极营造拴心留才的良好环境。
在这次东北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把脉开方”:“加大对东北高校办学支持力度”“支持东北留住人才、引进人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留住现有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