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珍
湘潭是“红太阳升起的地方”,现有革命文物61处、红色资源83处、革命类纪念馆4处,十步之内、必有芳草。近年来,湘潭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方针,以韶山为重点,全区域推进,革命文物工作不断提质增效,先后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红色旅游国际合作创建区等殊荣。
保护好,让革命文物“立”起来。革命文物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盘点好、发掘好、保护好、建设好,是文物工作的首要任务。规划为先。革命文物保护,关联到全省全市重大战略方針和未来发展,湘潭坚持把革命文物保护、红色文化发展摆在重要战略位置。以湘潭韶山为代表的经典红色名片,是湖南省为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重点打造的“五张名片”之一。湘潭市乘势发力,明确将“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列入“四区一地一圈一强”战略目标。出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实施方案》《红色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等20余个文件,建立健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机制。盘点为基。摸清家底,有利于根据不同文物特点和现状,有针对性地予以修缮、进行保护。湘潭全面摸清摸准革命文物的资源底数和保存状况,编制完善了《湘潭市革命文化资源》《文保荟萃》等,建立了全市革命文物资源名录和数据库。修缮为重。积极开展红色革命遗址改造提升工作,对毛泽东同志故居、彭德怀同志故居、东山书院旧址等15处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进行修缮和整治,申请文物专项资金近8200万元对20处革命文物进行修缮,连续3年每年支持韶山“文旅兴城”专项经费1亿元。
挖掘好,让革命文物“活”起来。革命文物承载着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记载着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展现着历久弥新的独特魅力。湘潭坚持“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的原则,让革命历史生动再现、鲜活可亲。潜心研究。立足红色资源禀赋,深挖红色文化内涵,重视源头梳理和内涵挖掘,推动革命文物理论研究不断走深走实,仅2022年就立项红色相关课题21项,其中,《毛泽东1909-1927年湘潭革命足迹研究》成果在毛泽东湘潭足迹的史料挖掘上取得新突破。精心展陈。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质升级和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革命文物的展陈方式,使珍存的旧址会“说话”、陈列的文物会“发声”,让展陈更具真实性、时代化和正能量。“调查研究的光辉典范——毛泽东考察湖南农民运动历史陈列”等展陈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吸引大批游客纷至沓来。用心阐释。红色故事常讲常新,依托“为理而来”理论宣讲品牌,针对不同群体需求,推出“莲城大课堂”“社企课堂”“理论宣讲来赶集”“党史故事小舞台”“湘潭红·正青春”等专项活动,讲好革命故事。开发100多堂特色精品课程,拍摄12个教学专题片,打造2台演艺课堂,让革命精神在新颖鲜活的教育形式中入脑入心。
利用好,让革命文物“火”起来。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载体和方式为导向,加强深度挖掘、综合开发,让全国各地游客向往湘潭,愿意来湘潭参观、游览、学习。“用”出品牌。充分发挥革命文物教育功能,湘潭市委专门成立红色教育发展领导小组并出台10个文件和22条扶持措施,在湘潭市委宣传部设市红色教育发展中心。开通韶山南—深圳北“伟人故里 活力湘潭”高铁专列;承办打造“我的韶山行”全省中小学生红色研学思政课品牌,自今年4月以来,近5万名中小学生来到韶山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建成三农培训中心、小红军等红培研学基地13个,近三年累计培训学员100余万人。“用”出热度。持续做好红旅、文旅融合文章,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承办中国红博会,开通韶山至井冈山红色列车,对韶山红色旅游区、大东山红色旅游区、乌石红色旅游区、雨湖和岳塘红色旅游区等进行整体包装和建设。尽管受疫情影响,近三年来湘潭旅游人数仍分别达到3238.13万、3518.9万、3549.46万,保持了连续增长势头。“用”出产业。抢抓文旅融合“新风口”,做好红创结合文章,大力研发主题文创产品,仅韶山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创产品300余件。2022年新开发产品800余种,各类文创产品备受青睐,多次获得国家级和省级奖项,一条集红色观光、红色教育、红色休闲、红色美食、红色商品于一体的红色旅游产业带初步形成。
发展好,让革命文物“传”下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必须以长远的眼光、负责任的态度、强有力的举措,持之以恒推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高质量发展。对标新要求,在摸底保护上更主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开展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对本地革命文物资源进行信息采集、全盘摸底,做到心中有数。同时,积极推动抢救性保护,对符合全国、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革命文物,点对点地进行保护和申报,争取国省级革命文物数量都有大幅度提升。找准结合点,在传承发展上求实效。深入挖掘革命文物蕴含的时代价值和思想内涵,探索革命文物与“大思政课”深度融合新模式,强化分众化教育,出台促进红学研学的政策和措施,推动红色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实施“革命文物+”战略,与教育互动、与科技联姻、与创意嫁接、与旅游相融、与消费结合,让革命文物更好融入发展。依托数字化,在创作传播上下功夫。广泛运用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赋能文物工作,推进革命文物的数字化保护、数字化展示。加强对韶山革命精神等重大革命文物精神的研究阐释,丰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对重点革命文物进行全景式、立体式、延伸式展示宣传,让革命文物多出镜、多“出圈”。坚持重长远,在组织保障上出实招。构建包括革命文物保护在内的文化传承发展高规格格局,创新支持机制,多途径争取社会资本,对标对表包装项目,全力向上争取资金。加强专业人才培育,建立文物工作专家库,制定专业人才待遇政策。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强化安全管理基础、安全保护制度、安全监督执法,凝聚共促共保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