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关系”之眼,突破思辨之局

2023-10-24 13:26赵婷婷
读写月报(语文教育版) 2023年4期
关键词:妙手作文题关系

赵婷婷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明确指出:高考考查内容即“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这四大方面均强调思维方法、思维认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的重要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也将“思维发展与提升”定性为学科核心素养,并在课程内容中单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近些年的高考作文题偏重于思辨性考查,重点考查考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对关系型材料作文的考察。何为关系型作文呢?

以全国卷为例,2020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以及2020 年全国Ⅰ卷的“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你对哪个感触最深?”两道作文题目,掀起了高考思辨作文命题的热潮。2021 年和2022 年的全国卷8 道作文题全部呈现出思辨性特点:2021年全国甲卷的“有为与可为”,2021 年全国乙卷的“修身、矫思、立义”,2021 年全国新高考Ⅰ卷的“强与弱”,2021 年全国新高考Ⅱ卷“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2022 高考全国甲卷“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2022高考全国乙卷的“跨越,再跨越”,2022全国新高考Ⅰ卷的“本手、妙手、俗手”,2022 全国新高考Ⅱ卷的“选择·创造·未来”,以上这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词语或短语)并列组合而成的,需要考生在具体行文中厘清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并在兼顾几者多维说理的同时,分清主次详略,突出写作重点的作文类型,就是我们俗称的关系型作文。

纵观这三年的全国卷作文题,我们可以发现,关系型作文呈现出了由二元到三元关系的转变趋势。论述层次的增多,对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敏捷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说,从强制主题线性思维到二元对立,是我国高考作文命题的突破,那么从二元对立走向三个要素组合,则是在新高考与新课改背景下的进一步尝试与突破。

毋庸置疑,写好关系型作文的基础之一,就是能够理清作文材料提供的核心词之间的关系。那么,我们如何把握核心词之间的关系,并将这种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呢?下面,我们就结合具体的例子来一探具体的写作技巧。

一、拨开“形式”迷雾

确定作文题是不是属于关系型作文题是写好该类作文的前提,但很多作文题并不是一眼就能让人看出其“类型”。如果是关系型作文题而考生没有判断出来,那么便会导致作文核心词的缺失,从而影响整篇文章的行文和立意。大致来讲,关系型作文题的命题有以下几种形式。

1.出题人在要求部分明确提示作文的关键词。如:2022年全国高考乙卷的作文题:

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两次奥运会,都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2.出题人不直接给出提示,只是在作文材料中将核心词呈现出来,需要考生自己“抓准”。比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1卷的作文题: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发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类型的命题形式看似审题没有难度,但考生稍不注意,还是会落入命题人的陷阱。试看2021 年的全国新高考1卷的作文题:1917 年4 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以上作文材料,考生稍不注意,便会将材料核心词误认为是“体育”,从而写成一篇谈论“体育”的作文。但实际上,“体育之论”只是材料的引出句,材料的重点落在了后面的“强弱之论”上。“抓准”材料的“核心词”,其实是有章可循的。一般而言,“核心词”具有这样两个特点:材料围绕其展开或出现频率最高。考生只有在认真审读材料的基础上抓准核心词,才能为之后的作文写作奠定基础。

3.核心词沒有在作文材料中出现,需要考生在仔细审读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概括,自己“提取”出核心词。这类命题形式难度比较大,能否精准提炼出核心词取决于考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如下面这道苏州市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调研卷的作文题:

某学者给中学生演讲前,讲了一个故事:下雪了,出售铲雪铁锹的能不能见机涨价?在场70% 以上的学生都认为可以涨价。见此情景,学者默然无语,取消了演讲。

对此,你有什么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经过仔细审读才能发现,以上材料实际上讲的是“利与义”的选择问题。若学生不能准确概括出现象背后的问题本质,自然也就不会发现这实际上是一道二元关系型作文了。

二、扣住核心“关系”

关系型作文审题立意的核心之一便是理清作文材料中呈现的思辩双方(或三方)存在的逻辑关系,在此基础上方能进行整体性构思,体现思辩色彩。要想把握住核心词之间的关系,我们必须对核心词之间的关系类型有一个大致了解。到目前为止,作文材料提供的核心词一般有以下几种关系:

1.取舍关系。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并不是并存的关系,而是要求有所取舍选择。例如苏州市2022~2023 学年第一学期调研卷考察的“利与义”,便希望考生能够做出价值的取舍。再如2020年全国Ⅰ卷的作文题,出题人就明确提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牙,你对哪个感触最深”的要求。这类作文题,貌似只要围绕一个核心词写,但隐含了一个潜在的前提:最好要在与另外的核心词的对比分析中来写,这样才能使作文更好地结合材料,呈现出较强的思辨能力。

2.对立统一关系。这一关系多存在于两个看似对立矛盾的核心词之间,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对于这一类核心词,在写作时我们既要关注到其“对立”之处,更要厘清并阐述清楚核心词之间有何“统一”的关系。具体来说,“统一关系”包含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作用三种关系。如在“利与义”这组二元概念中,从相互作用角度来讲:守义有时可以带来利,取利也能够帮助更好地施行义。在“爱与理”这组概念中,从相互依存的角度来说:没有理,“爱”容易变成溺爱,没有爱,“理”容易沦为说教。而对于“强与弱”这组概念,我们又可以从相互转化的角度来看待。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即使是“利与义”这样看似只能二选一的关键词,我们在行文时最好也要考虑到两个词的统一之处,因为这恰恰是考生思辨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二是统一关系并不只存在于对立的核心词之间。例如2021年全国甲卷的“有为与可为”之间,就存在相互作用的关系:可为造就有为,有为又能促进可为。

3.承接关系:“承接”对应的主要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如全国新高考Ⅱ卷“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则是用“人的写法”暗示了人生的三个阶段,2022全国新高考Ⅱ卷的“选择·创造·未来”,也是用三个核心词提示了我们拥有美好未来的三个步骤。

4.递进关系:递进对应的主要是层次上的高低关系。如2022 高考全国甲卷“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每一种做法都需要建立在前一种做法的基础上。2022 全国新高考Ⅰ卷的“本手、妙手、俗手”中,“妙手”也是建立在“本手”基础上的更高一层的做法。事实上,时间上的先后和层次上的高低经常是融为一体的,例如2022 年高考全国乙卷的“跨越,再跨越”,“再”字既意味着时间上的承续,也标志着层次的提升。

当然,以上四种关系并没有包含所有的“关系”,只是目前作文材料提供的核心词之间最为常见的四种关系。除此之外,我们将两个对象联系起来经常运用的关系一般还包括:转折关系、假设关系、并列关系、选择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六种。因此,除却以上常见的四种关系,我们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核心词的具体情况来判断其间的关系。比如:对于“忧与爱”,我们就可以用因果关系来连缀两者:因为爱,所以忧。对于“距离”和“联系”,我们就可以用转折关系来连缀两者:疫情拉大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却加强了我们之间的联系。对于“可为与有为”,我们可以用条件关系连缀两者:只有在“可为”的年代才能“有为”。需要注意的是,核心词之间的关系很多时候并不只有一种,考生只需要选择最主要、最擅长的关系来写。当然,如果能适当进行多维关系的思考,也是思辨能力的重要体现。

三、夯实写作“要点”

在关系型作文具体行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写作要点:

1. 写清“是什么”。对于多元关系作文来说,“是什么”主要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是对于核心词概念的界定。在两层或多层关系的辨证分析中,对核心词内涵的理解是进行思辨的基础。因此,在阐明核心词之间的关系之前,一定要对核心词的概念有一个清晰界定。

需要注意的是,對核心词的概念界定一定要符合材料对于核心词概念的限定。对核心词概念的理解与材料的限定哪怕只有“毫厘之差”,后面的论述也和可能会与材料的要求“谬以千里”,导致偏题。第二层则是对核心词之间关系的阐述。对于核心词之间关系的明晰阐述,既是思维能力的重要证明,也有助于让阅卷老师迅速把握文章的审题立意是否准确。

2. 注意核心词之间是否有侧重。很多时候,提取出的两个或三个核心词的重要性并不是一样的,很可能有轻重之分。具体来讲,考生如果不能准确判断出核心词之间是否有轻重关系,就会导致具体行文时对相关核心词论述篇幅的不当。一般来讲,如果核心词地位相当,那么行文时的篇幅也应该相当,如果有轻重关系,那么越重要的核心词,论述的篇幅应该越多。而对于核心词轻重关系的判断,虽然主要取决于我们对材料的审读,但我们依然可以借助一些外在特征来帮助我们判断,比如说不同核心词的论述篇幅的差异,以及出题人富有暗示意味的话语。例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1卷的作文题:“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分析材料可知,材料貌似提供了“本手、俗手、妙手”三个核心词,但实际上,从篇幅来看,“本手”出现7次,“妙手”出现5次,而“俗手”仅仅出现3次。对于“本手”与“妙手”之间的关系,一共阐述了3 句,而对于“本手”与“俗手”的关系,仅阐述了1 句。同时,从表述上来看,对于“本手”,作者反复运用了“开始”“扎实”“才”“忽视”“接触”“深刻”等修饰语言,强调了“本手”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就重要性而言,本手>妙手>俗手,具体行文时,应该在强调“本手”的基础上,主要分析“本手”与“妙手”之间的关系,而“本手”与“俗手”的关系只需要简单论述即可。

3“. 三元关系”的简化。按照逻辑,如果有三个核心词ABC,那么它们之间就会存在3 组关系:A与B,B与C,C与A。那么,要在考场上短短800字的篇幅内处理好三组关系,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出题人似乎也考虑到了这个问题。

在对一系列的三元关系作文进行梳理之后,我们发现:处理三元关系作文,实际上只要处理好两组关系。例如,对于“追赶,并跑,领跑”三个核心词,我们只要处理“追赶与并跑”“并跑与领跑”两组关系;对于“本手,俗手,妙手”三个核心词,我们只要处理“本手与俗手”“本手与妙手”两组关系;对于“选择、创造、未来”三个核心词,我们只要处理“选择与未来”“创造与未来”两组关系。对于“进、退、达”三个核心词,我们主要处理“进与退”“进退与达”两组关系。总结来讲,对于ABC 三个核心词,我们主要处理“A 与B,B与C”“A与C,B与C”“A与B,A B与C”“B与C、A与B C”四组关系。熟悉这四种基本的关系类型,有助于考生避免在遇到三个核心词时无从下手的尴尬局面。

在越来越注重思辨能力的今天,对多元关系型作文的考察相信依旧会是今后的一个热点。当然,想要提升关系型作文的写作能力,归根结底还是要多观察,多思考,切实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适当的方法总结,相信也能为同学们突破思辨性作文的困局提供一点帮助。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柏庐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妙手作文题关系
2021年《路》刊高考作文题全覆盖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直抒胸臆,妙手慧心
2016高考作文题:在复杂要求中寻求平衡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避实就虚,理重于情——感受2014年高考作文题
高考作文题“撞衫”说明了什么?
棋王赛“妙手”拾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