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一
全面注册制正式实施,新的交易制度和规则下,基金公司积极调整打新策略。过去公募打新比拼的是打新频率和命中率,通常打新意愿强、定价充分的基金公司可以通过打新对产品收益进行增厚,对于“打新基金”的评价也往往聚焦于以上两个指标。今年以来公募打新仍然积极,但全面注册制下增厚的效果还能持续吗?
长期以来,打新被视为公募获取低风险绝对收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即使注册制下公募基金需要投入更多研究,同时也有更多公司在上市当日破发,公募参与打新的热情依然不低。
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参与新股申购的公募基金产品数量近5000只,获配总金额达到460.56亿元,2042只公募基金获配新股数量均不低于100只,“逢新必打”的策略似乎仍是大多数公募基金打新采取的方式。其中权益基金参与热情较高,超八成普通股票型基金参与了打新,参与新股的偏股混合型基金和灵活配置型基金同样超七成。
不过,因为市场低迷和政策引导,前三季度新股发行数量和募资总额均较去年有一定下滑,导致今年公募基金获配金额较去年同期的737.74亿元出现了较大下滑。
实际上,在市场走牛阶段,打新收益对基金净值贡献并不明显,但在近两年相对低迷的行情背景下,打新收益的贡献就较为明显。据统计,今年上市首日的平均收益率高达41%,新股首日破发比例仅有24%,理论上积极打新确实能够获得一定的绝对收益,如果假设所有主板、科创板、创业板的股票都打中,大致估算2亿规模的账户打新收益率可能超过2%。
从实际情况上看,统计全面注册制正式实施后至9月底公募基金打新收益贡献情况,通过区间获配股数*新股发行价*新股收益率(实行注册制的板块个股以上市当日平均价作为卖出价)计算打新绝对收益,并用打新绝对收益/新股上市前最近一期的基金规模计算基金的打新贡献,在3275只参与打新的基金中,打新收益为正的产品占比超过96.6%,打新收益贡献均值为0.46%,其中中航新起航预估打新收益贡献率最高,达到2.82%。中航新起航的管理规模较小,处于打新收益率贡献较大的水平;当然即便预期打新收益相当可观,可能仍很难弥补该基金重仓储能造成的大幅浮亏。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打新策略首日的收益率不俗,但是破发比例也会随着持有时间而上升,今年前三季度上市的新股,上市5日、15日、30日破發的比例分别为73.95%、75.30%和74.68%。对于公募而言,当前市场震荡背景下申购新股仍有利可图,不过目前国内大多数机构采用的打新策略还仅停留在短期持有,上市当天卖出锁定新股收益以避免承担时间波动带来的风险。
九月末浙江国祥发行事件发酵,这也引起了市场对于公募打新模式的讨论。该公司是一家空调设备制造商,多家公募基金通过网下申购的方式参与了询价,金鹰基金旗下多只产品的申报价格高达92.52元,参与打新数量较多的基金公司如嘉实、富国分别给出了81.94元和80.75元的报价,虽然两家公司的报价均作为有效报价得以保留,但最终公司的发行价为每股68.07元,募资23.84亿元,市盈率高达51倍,远超同行业平均水平和领先企业的估值。
这一案例暴露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公募基金凭借资金优势,也被市场解读为新股三高发行的“背后推手”。实际上,新股询价阶段,公募基金收尾申报价格差异分化明显,反映了不同公司对新股定价的不同理解。
以9月8日询价的万邦医药为例,华夏基金多只产品的申报价格达到82.20元,也触及到了高价剔除区间,而安信、泉果等给到的申报价格则是在48.84元到60元不等,询价收尾相差巨大。另外有意思的一点是,对于偏制造业的浙江国祥和进行药物研发工作的万邦医药,上述申报价格最高公募的估值容忍度出现较大分歧,前者给得过高,后者却因报价过低被剔除。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3-9-28
可以想见的是,在全面注册制实施后,新股发行的数量会有明显增加,打新资金的可选标的增加。取消新股发行市盈率限制给予发行人、中介机构与投资人之间更大的价格博弈空间,发行市盈率将进一步分化,监管的目的也是将定价权交还给市场。
当然,打新收益率也会受到影响,一方面,近期市场情绪较低,打新收益也会随着行情下行而逐步降低;另一方面,发行人估值的提升实际上对应着投资人盈利空间的压缩。从寻找更高收益空间的角度,也要求公募机构改变传统的新股申购策略,从泛泛盲打转向有取有舍,研究和价值挖掘的重要性将重新回归。
整体来看,在全面注册制实施后的半年多时间里,公募打新仍是按照过去“逢新必打”的思路进行;但是不管从预期收益角度,还是从公众责任角度,都对基金公司定价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提前做好新股研究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作为A股重要机构投资者之一的公募基金,应该积极调整打新策略,将打新与投资研究进行有效结合,“逢新必打”策略或应被摒弃。
(文中所提基金仅为举例,不作为买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