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佳伊,赵伟英,王怡菲,夏婷婷
失智症是当今和未来人类所面临的最大公共健康问题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2050年全球60岁及以上人口中痴呆症病人的比例将达到5%~8%[1]。而我国是目前世界上老龄化发展最快的国家,也是失智症病人增长最快、人数最多的国家,我国65 岁以上的人群中痴呆和轻度认知障碍的患病率为5.14%~7.30%和20.80%,分别有800万例以上的痴呆病人和2 400万例的轻度认知障碍病人[2]。由于失智老年人存在认知障碍、失能等问题,其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加之失智老年人的精神行为导致他们易走失、引发冲突或纠纷,需要为其提供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进行照护,其照护成本较高[3]。与此同时,随着大量年轻人口流入城市,农村老年人口比例提高,农村养老尤其是失智老年人的照护问题成为一大难题。本文通过系统梳理农村失智老年人照护体系发展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机会和挑战,采用SWOT态势分析方法,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获得带有决策性的结论,为推动农村失智老年人居家养老体系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居家养老是指通过家庭和社会的共同介入实现老年人居住在家中休养的过程,其核心是“家”,“家”不仅是老年人长期居住的场所,也是实现与家庭成员共同生活美好愿景的实施基础,它强调外界的介入以提供满足老年人有关居家养老所需要的相应资源,包括服务、环境[4]。
1.1.1 体现“孝道”文化
在选择农村失智老年人照护模式时需考虑当前农村的社会道德体系和老年人家庭的价值体系。中国社会一直以来便崇尚“孝道”,中国人的社会道德和价值体系都是建立在家的基础上,并通过家来表达[5]。“孝道”文化影响了众多中国家庭,使很多家庭羞于将老年人送进养老机构,因为这意味着家庭成员没有很好地履行照顾义务[6]。因此,在选择农村失智老年人照护模式时,需考虑体现“孝道”文化,即以“居家养老”为首选。《说文解字》中提到:“孝,善是父母者。”中国传统“孝道”文化认为子女有义务照顾和满足父母的需要。自古以来,凡是不尊老敬老及不孝敬父母的行为,都会被世人所诟病。由此可见,“孝道”文化影响了众多中国家庭,使很多家庭羞于将老年人送进养老机构,因为这意味着家庭成员没有很好地履行照顾义务[6]。居家养老不仅能顺应农村家庭尊崇“孝道”文化,也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保持失智老年人对家庭的依恋感和联系感,增进失智老年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加强失智老年人的安全感,对稳定失智老年人的情绪起到良好的作用。
1.1.2 降低照护成本
失智症的特殊性导致失智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较低、认知能力下降、行为异常,从而导致失智老年人家庭在医疗与生活中的经济支出均显著增加。董晓欣等[7]调查研究显示,由于目前我国失智症未纳入医保报销目录等原因,平均每个失智症病人家庭每年需承担1.1万元的药物支出和1.5万~2.4万元的特殊照顾支出。大多数养老机构月支付费用每人<6 000元,高档养老机构收费每月每人达12 000元[8],养老机构照护失智老年人收取费用较高,远超出农村家庭经济承受范围。且受地域经济发展因素等影响,农村社会公共资源和经济状况相对欠缺。农村老年人养老金水平低或无,其生活、医疗及照护的经济支出需完全依赖于子女、伴侣等家庭成员。相较于花费高额费用将失智老年人送入养老机构,选择居家养老的方式可明显减少失智老年人家庭的经济支出,减轻农村失智家庭的经济负担。
1.2.1 专业照护知识缺乏
失智老年人的照护难度较高,专业性较强。家庭照顾者几乎成为承担失智病人的衣食住行用等全方位需求的照护全能者[9],而承担居家照护工作的多为失智老年人配偶,具有年龄较大、体力较弱、学历较低的特点。据孙宁等[10]调查结果显示,失智老年人的照护者中,有41.0%年龄在60岁以上,其中中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高达77.0% 。这使大多数农村居家养老的失智老年人缺乏专业的医疗照护知识,导致家庭照护不到位,服药错误、压力性溃疡、烫伤、肢体肌肉萎缩、肢体挛缩等状况屡有发生[11],最终导致农村居家养老的失智老年人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1.2.2 照护者身心压力大
相较于普通老年人,失智老年人发生跌倒、走失等风险明显升高,因此照护失智老年人需付出更多的时间及精力,而照护者本身精力不足、照护能力不足、经济负担大、身体素质较低,因此导致照护者承受巨大的身心压力,在照护过程中更易于感到疲乏。调查结果显示,失智老年人54.4%的主要照护者患有其他急慢性疾病,失智老年人照护者心理疾病的发生率高达40%~75%,抽烟、酗酒等不良习惯形成率较高[7,9]。由此可见,失智老年人的照护者需要承受较大的生理及心理负担。
1.2.3 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我国养老护理人员存在年龄大、学历低、流动性高等特点[12]。且由于失智老年人的照护负担重,加之待遇差、工资低,政府层面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等因素,使养老护理行业人员流失率高。专业人员的短缺已成为阻碍失智老年人获得优质照护服务亟须解决的问题。
1.2.4 社会认知度低
熊新英[13]调查结果显示,我国48.8%的人群认为痴呆是正常衰老的过程,医生诊断痴呆符合率仅为26.9%,痴呆老年人就诊率为23.3%,治疗率仅为21.3%。对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而言,群众对失智症的认识程度更低,导致失智症就诊与治疗率低,相应政策无法推进,失智老年人无法得到专业照护,生活质量较低。
1.3.1 政策支持
近年来,我国已发布多项政策旨在更好地满足失智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2019年国务院、民政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实施意见》[14]明确指出,要全面优化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有效拓展农村养老服务。积极建设具备综合功能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提供社区日间照料机构,覆盖率达到90%以上;设立“家庭照护床位”,提供上门照护;提高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不低于50%。部分地区开展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费用,《杭州市家庭养老照护床位试点工作方案》出台对年满60岁且能力评估达到中、重度失能的卧床老年人,依据服务合同实际支付费用的50%给予护理补贴,每人每月最高补贴不超600元。政府层面通过构建较为完善的养老照护体系和政策环境,有利于农村失智老年人居家养老模式的推进。
1.3.2 失智老年人照护需求量高
中国是目前世界上老龄化发展最快的国家。调查显示,我国失智症患病人数已超过1 000万例[15],是世界失智症病人数量最多的国家,预计到2050年患病人数将超过4 000万例。所以在失智老年人养老照护方面,我国存在大量服务需求,在完善失智老年人居家养老模式后,其发展前景较好。
1.3.3 照护者照护水平可得到提升
研究显示,为失智老年人的照护者提供专业培训等相关支持,可改善失智老年人的照护质量[16]。通过健康教育、接受相关培训,为失智老年人和主要照护者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提升家庭照护者的护理水平,让家庭照护者也能承担起失智老年人的照护任务,不仅可以改善失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满足了失智老年人的精神依赖需求,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失智老年人照护者护理能力低下的问题。同时,照护者自身也得到了诸多关于失智症的专业知识,其健康素养得到了提升,可早期预防照护者罹患失智症,降低失智症的发病率。
1.3.4 社区养老机构有待完善
由于失智症老年人的照护专业性要求强、人力物力耗费大,加之失智老年人发生跌倒、坠床及激越行为的风险较高,普通的养老机构无法为失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照护服务。而政府层面缺乏有关失智老年人机构赡养的政策支持或补贴,为规避市场风险,多数养老机构不愿接收失智老年人[17]。且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内容差异较大,导致部分养老机构失智照护服务质量因无法契合失智老年人实际需求而良莠不齐。总体而言,目前我国十分缺乏专业且完善的社区养老机构[18]。
1.4.1 失智症的社会认知度较低
根据《2019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全球失智症态度调查报告》[19]显示,大部分人对失智症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有超过2/3的人仍然认为失智症是衰老的正常现象,62%的医疗从业者也认为这是衰老的正常现象,20%的人将失智症归因于运气不佳,近10%归因于上帝的意志,2%归因于巫术。报告揭示了人们对失智症的态度仍不明朗。这将对我们在完善农村地区失智老年人养老措施的顺利实施造成一定程度的阻碍。
1.4.2 医疗保障体系不完善
虽然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已经覆盖了医保体系,但是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人口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口的医疗保障率还很低,且作为商业和社会保障中覆盖面最大的社会统筹大病医疗保障的覆盖率不足两成[20]。而由于其病症的特殊性,失智症老年人所需要的养老资源是普通老年人的5~6倍。且农村在医疗方面投资不足、城乡差距大的问题逐渐显现,我国的城乡卫生资源分布极度不均衡,占全国将近70 %的农村人口,只占有 30%的卫生医疗资源,且对农村医疗机构的补助很少,更加剧了该项问题[21]。
根据上述农村失智老年人居家养老现状SWOT分析显示,多数农村家庭更愿意选择以居家养老的形式赡养失智老年人,但由于照护水平有限,导致农村失智老年人生活质量低下,且目前存在农村失智老年人相关政策及医疗服务不完善等问题,失智老年人家庭所承担的经济压力较大。为推动农村失智症老年人居家养老模式完善与发展,现提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完善失智症相关政策,加大对失智症和失智老年人照护问题的关注力度,推动失智症病人和失智老年人照护费用纳入国家医保经费或长期护理保险经费。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改善农村医疗服务环境,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农村老年人医保覆盖率,建立起长期医疗保障制度。做到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全面提供保障,建立起完善的居家照护补贴制度,为失智老年人照护者提供经济补贴,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减少照护者心理压力。让赡养老年人不再只是义务,而成为一个顶层设计完备、产业发展稳健、行业标准规范的新兴职业。
失智症是一个漫长的病程,目前尚未找到任何药物或者任何方法缓解疾病或者逆转该疾病进展。大力培育失智症照护教育专业人才,建立起“院校-社区”一体化机制,长期为失智症病人提供照护指导,输送人才深入基层,承接优良经验,并不断在实践中检验与发展,保障失智症病人得到长期优质照护指导。培养照护失智老年人的教育专业人才,通过专业人才对农村家庭照护者进行健康宣教,长期开展免费照护培训项目,建立起照护失智老年人的知识体系,提高照护者应对疾病的能力,使照护者建立良好的知识体系及信心,从而提高失智老年人生活质量。面对大多数失智老年人照护者身心压力大的现状,教育者不仅可以提供照护指导改善失智病人生活质量,也能指导照护者如何应对身心压力,缓解焦虑情绪,提高照护者自身的生活质量。
对青少年增加失智症相关知识教育,对在校学生进行失智症相关知识的科普可以使失智症的社会认知度得到多方面提升。提高青少年本身对失智症的认识,青少年对知识的接纳速度较快,通过学习失智症相关知识,理解失智老年人的特殊行为,为家中失智老年人提供照护,并能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自身罹患失智症。提高中老年人对失智症的认知,在我国大部分家庭中“孩子”是家庭的核心,可通过青年人影响家中的长辈预防失智症,理解或照护失智老年人。通过公益广告等积极宣传开展一系列宣教活动,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提高失智症整体社会认知度,增加社会对失智老年人的关心与照护。针对老年人家庭开展宣教活动,宣讲失智症相关知识,预防失智症或积极参加失智症康复训练,提高老年人家庭总体素养,降低失智症发病率,改善失智病人生活质量。
提供个性化服务,专业人士以上门服务的方式通过失智症量表等方式评定失智老年人认知障碍等级,根据实际情况个性化为其提供照护意见,制定合理护理措施,定期上门重新评估,及时跟进病况,调整护理计划,指导失智老年人用药,合理安排饮食,做好安全教育工作。
充分调动基层人员力量,对失智老年人家庭进行心理干预。助力推进失智老年人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促进家庭和睦,增进亲情,规避养老机构可能带给老年人的失落感和陌生感。让农村家庭意识到居家养老并非只节约了经济支出,也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要,保持对家庭的依恋感和联系感,加强失智老年人的安全感,稳定失智老年人的情绪。
综上所述,本文借助SWOT分析法探讨了农村失智老年人居家养老模式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可见农村失智家庭更愿选择居家照护老年人,但由于缺乏专业性,失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低下,所以农村失智症老年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动政策落实与发展,大力培育失智症照护专业人才,提升失智症社会认知度,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从而形成农村失智症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为推动健康中国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