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推进文化建设的科学思维方法论析

2023-10-23 16:15:04徐俊赵厚华
邓小平研究 2023年5期
关键词:文化建设

徐俊 赵厚华

〔摘要〕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综合研判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积极运用战略思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运用历史思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掌舵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运用辩证思维正确对待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科学对待星罗棋布的外来文化,理性对待层出不穷的时代文化;运用系统思维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体化建设,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交流互鉴;运用创新思维推动文化思想理论的创新、文化宣传手段的创新和基层文化工作的创新;运用底线思维筑牢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构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这些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既为新时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根本方法的指导,又为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展现中国的形象、传播中国的声音提供了战略战术的有力支撑。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建设;科学思维方法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21(2023)05-0035-16

〔基金项目〕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中国共产党信仰建设史研究”(21BDJ027);扬州大学卓越本科课程建设工程项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22ZYKCC-06)

〔作者〕徐 俊,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江苏扬州 225009赵厚华,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江苏扬州 225009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①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文化对于国与国之间综合实力竞争态势的决定性作用更加凸显,不仅事关中国人民能否实现精神上的自立自强,也事关中华民族能否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于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综合研判文化建设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以及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极端重要性,坚持运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积极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当前,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踏上新时代新征程的重要时刻,系统梳理和深入阐释习近平推进文化建设的科学思维方法,对于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激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热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战略思维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具体实践中的应用。它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在立足当下的同时谋求事物长远发展,是习近平推进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思维方法。

(一)运用战略思维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道路决定方向,方向决定命运。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①之后,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变化,习近平高度重视晚清政府衰败和苏联解体的经验教训,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运用战略思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首先,习近平从大局出发,强调“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②。制度是逐梦、圆梦的导航器,只要制度稳,前行的道路就不会偏航。其次,习近平从人民立场出发,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③。在他看来,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既要依靠人民的力量,充分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又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最后,习近平从战略全局出发,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④。在他看来,道路问题是决定我们党的事业成败的最关键性因素。因此,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他再次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① 这就为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运用战略思维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建设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然而,建设文化强国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全国人民长期团结奋斗。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之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紧紧围绕这一战略目标,将文化建设置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在文化建设领域取得重大进展,使得“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②,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既立足于过去和当下我国文化建设的具体实际,又着眼于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國的战略目标。③ 为了如期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实施举措。譬如,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把“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④作为我们党未来五年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⑤;等等。这些重要举措鲜明地体现了习近平站在时代的前沿和全局的高度,坚持以战略思维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远见卓识。

(三)运用战略思维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

“国际话语权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⑥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取得的这些伟大成就使少数西方发达国家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他们凭借对新媒介技术的占有和垄断,在全球范围内肆意抹黑、丑化中国,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致使中国在很大程度上陷入了被动“挨骂”的境遇,“有理说不清”“有理说不出”等国际话语权不强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于世情、国情的真实态势,着眼于中国与世界的发展大势,提出了一系列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的新思想和新战略。一要加强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始终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保证大政方针不出错,并充分利用新兴媒体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①。二要大力发展经济。习近平指出:“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② 因此,为了使我国在国际话语权的博弈中具备更强的实力和底气,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我国综合影响力。三要积极参加全球治理,发挥我国在联合国的积极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更为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简言之,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坚持运用战略思维来思考和谋划我国国际话语权提升这一重大问题,不仅使我国长期以来在国际话语权方面“失语”“失声”“挨骂”等窘境得到根本扭转,也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及其人民增进了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真实、全面的了解。

由上可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推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把战略思维置于首要地位。这不仅彰显了他的高远目光和卓越智慧,也凸显了他对文化建设极端重要性的清醒认识和殷切期待。

历史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具体表现和实践运用,它是把客观事物发展的过去、现实和未来联系起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新时代以来,习近平积极把历史思维运用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掌舵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之中。

(一)运用历史思维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不断创造和积淀的精神产物,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必须“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③。正如习近平所言:“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天文历法、哲学思想、民本理念等在世界上影响深远,有力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①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的习近平,坚持以历史思维来全面审视和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还以身作则积极充当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楷模。由于中华传统文化是历史性的产物,具有相对稳定性,即中华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仍然保留着过去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印记和时代特征,其中必然会存在一些不适合当今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历史性的思维来正确审视中华传统文化,在积极肯定其历史性贡献和时代价值的同时,要对其不适合当今时代发展需要的部分进行批判和扬弃。对此,习近平指出,对中华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②。可以说,进入新时代以后,习近平在历史思维的指导下,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过程中,在吸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部分的同时又推动其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强国建设的自信心。

(二)运用历史思维对接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其精神文化需求是否丰富、理想信念是否坚定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实现。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站在历史的高度,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加强文化建设,并根据所处的时代特征和发展状况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文化建设举措,以此来不断对接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首先,以提出、阐释并实现“中国梦”来对接中国人民实现个人梦、国家梦、民族梦和世界梦的渴望。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便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这一重要概念,并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③ 与此同时,他又多次向世界各国人民宣告,“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人民愿意同各国人民在实现各自梦想的过程中相互支持、相互帮助。”④ 其次,以深入实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统工程来对接中国人民提高全民思想道德水平的需求。历史和实践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明确的道德标准,民心就会涣散,国家就会走向衰败。因此,在“中国梦”提出后不久,习近平便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⑤。再次,以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来对接中国人民实现美好精神生活的期盼。继2021年8月17日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时提出“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①之后,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他又明确指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并把它作为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和国家的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可见,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在历史思维指导下,不断对接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运用历史思维掌舵中华文化的发展方向

从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中华文化的兴与衰昭示着中华民族的强与弱。换言之,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与中华文化的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民族复兴有机结合起来,深刻阐释了中华文化对推动民族复兴的重要性。譬如,2014年10月15日,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③ 为此,他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新时代十年来,习近平在历史思维的指导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赓续和弘扬革命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使得中华文化在中国大地上绽放出璀璨光芒。当今世界,文化不仅代表着一个国家文明的发展程度,还彰显着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大小。毫不夸张地说,文运直接关系到国运。因此,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上强调,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④。这既为我国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又为中华文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可以说,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始终站在历史视野的高度,运用历史智慧全面审视中华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使中华文化在世界文明舞台上大放异彩。

概而言之,“如果不從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⑤。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将历史、现实和未来紧密结合,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接中国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掌舵中华文化发展方向等鲜活实践中始终坚持运用历史思维这一科学思维方法,开辟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新境界。

辩证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在思维中的运用,它是指导人们全面地、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这种科学思维方法被习近平娴熟而又高超地运用于对中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时代文化等文化样态的研判与继承之中,既传承了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博采了有益的外来文化,又弘扬了先进的时代文化。

(一)运用辩证思维正确对待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

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孕育出的中华传统文化,既有精华部分,又有糟粕部分。对此,习近平强调:“对中华传统文化,不能一概否定,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和弘扬其中的优秀成分。”① 换言之,习近平认为,要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就必须坚持辩证的观点。一方面,要坚决反对全盘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的观点和做法。他指出:“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② 因此,“去中国化”“去历史化”“以洋为尊”“以洋为美”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也是没有任何发展前途的。虽然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华传统文化必然会蕴藏着部分不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价值理念,但是并不能因为这一小部分的文化糟粕而全部否定中华传统文化。相反,他认为:“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③ 另一方面,要坚决反对全盘肯定中华传统文化的观点和做法。习近平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④ 在他看来,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中华传统文化历经五千多年的岁月洗礼而依旧能焕发出勃勃生机,但这却并不能成为人们宣传“文化复古主义”的充分理由。历史和现实表明,盲目自信最终会将一个民族推向深渊,而正确的做法则是“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⑤。概言之,在习近平看来,对待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我们决不能秉持全部肯定或否定的绝对主义态度,而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其进行一分为二的看待。

(二)运用辩证思维科学对待星罗棋布的外来文化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① 但是,受历史传统、社会制度、风俗习惯、民族性格、意识形态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星罗棋布的外来文化与中华传统文化一样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绝不能不加批判地采取拿来主义的做法而全面肯定和全盘接收。对此,习近平运用辩证思维从多维度进行了深入阐释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对待外来文化的科学方法。譬如,他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② 但他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又明确强调:“学习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③ 可见,在如何对待外来文化这一问题上,习近平强调要在坚持以批判态度全面审视外来文化的同时,还要对外来文化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选择性利用。只有这样,才能使那些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外来文化在中华大地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进而为新时代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有益营养。

(三)运用辩证思维理性对待层出不穷的时代文化

文化是时代的产物,不同的时代会形成不同的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面对各种良莠不齐的时代文化,习近平一方面在充分肯定时代文化所具有的反映时代问题、彰显人民期盼、昭示发展潮流等积极价值的同时,又对时代文化所存在的庸俗化、低俗化、媚俗化等问题给予了严厉批评。比如,2014年10月,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④ 在他看来,这些问题的存在既不利于文艺的繁荣发展,又不利于广大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此,他深刻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⑤,新时代的文化创作“要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⑥,以此来传递出新时代价值理念、展现出中国发展成果、彰显出人民精神风貌。可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既坚持运用理性的、批判的精神看待时代文化,又从辩证的视野为时代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言以蔽之,习近平坚持运用辩证思维正确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外来文化和时代文化,在具体实践中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智慧,为弘扬中华文化、实现文化强国提供了方法指引和路径选择。

系统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集中体现,它是从事物相互联系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地思考问题、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综观习近平推进文化建设的科学思维方法,系统思维始终贯穿其文化建设实践的各个方面,这可从以下三个维度窥见其全貌。

(一)运用系统思维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体化建设

文化是时代和实践的产物,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中华文化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对此,习近平指出:“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① 具体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萃取出的时代精华;革命文化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革命斗爭的伟大实践中铸就出来的无价之宝;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人民在进行改革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凝练出来的智慧结晶。三者一脉相承,汇聚成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独具优势的三大支点,共同奠定了当代中国人民坚持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正如习近平所言:“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底蕴和滋养,信仰信念就难以深沉而执着。”② 因此,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③。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运用系统思维把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体化建设作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既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又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二)运用系统思维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习近平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具体阐释。其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①。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要素,不仅关乎着我国文化的发展方向,还关乎着我国的前途命运。因此,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肆意侵扰的形势下,习近平指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②,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其二,“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也是凝聚力量、汇聚民心的精神密钥。因此,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只有“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④,才能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汇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其三,“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⑤。道德水平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为了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习近平强调,必须“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⑥。其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推动两者发展的过程中,习近平指出,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⑧,以此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夯实物质载体。最后,“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⑨。针对国际上蓄意抹黑中国、肆意宣扬“中国威胁论”等问题,习近平认为,必须“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⑩,“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11,由此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赢得有利的国际环境。总之,在习近平看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对其进行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

(三)运用系统思维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交流互鉴

一方面,习近平认为:“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① 为此,他积极倡导“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扩大孔子学院影响力,在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同时,把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引进来”。比如,针对香港、澳门多元文化共存的传统优势,通过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进一步密切内地与港澳交流合作的同时,为中西文化交流互鉴创造新平台。此外,为了促进亚洲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凝聚亚洲文化发展共识、打造亚洲文明命运共同体,习近平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呼吁各国“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②。另一方面,他又强调:“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③ 中国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文明没有中断的国家,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对世界各国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对此,习近平指出:“现在,国际上出现‘中华文化热’、‘孔子热’,很多人都在探讨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这也表明了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④ 事实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运用系统思维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交流互鉴,既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又推动了世界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总而言之,思维决定方法,方法指导实践。习近平坚持运用系统思维推进文化建设,全面系统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具体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关于文化建设的新布局和新方略,这对于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话语权、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都具有重大意义。

创新思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辯证法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它是改变以往惯有的思维,从发展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由于文化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伟大工程,习近平积极把创新思维运用于文化思想理论、文化宣传手段、基层文化建设等各领域的创新实践中,从而创造了我国文化建设新气象。

(一)运用创新思维推动文化思想理论的创新

首先,开创性地提出了“双创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既立足于我国历史传统,又立足于当代世情、国情和党情,坚持运用发展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念,极大地丰富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理论体系。习近平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国家的魂,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也是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我们不能忘本、舍本,因为只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②这就为我们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其次,开创性地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就没有话语权”③。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过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接续奋斗,我们基本上解决了“挨打”和“挨饿”问题,但是“挨骂”的问题依然十分严重。鉴于此,2016年5月17日,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首次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时代任务。他指出,我们要“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④。唯有如此,才能向世界展示出真正的中国面貌,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解决“挨骂”的问题。质言之,“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⑤。习近平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用新理念新思想新观念来破解新时代面临的新挑战,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二)运用创新思维推动文化宣传手段的创新

文化只有经过广泛宣传才能被人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被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以推动社会发展。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引用“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⑥这句古言,深刻揭示了创新文化宣传方式的重要性。首先,要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当今世界,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丰富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面对这种现实情况,习近平认为,必须“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①,以此加强对主流思想文化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其次,要创新文化宣传的方法路径。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收入大幅提高,使得消费模式逐渐从生存型转变为发展和享受型,如当下旅游业的火爆即为典型例证。对此,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②。在他看来,文化宣传只有顺应潮流,用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才能提高文化宣传的效果。最后,要创新人文交流方式。习近平指出:“人是文明交流互鉴最好的载体。深化人文交流互鉴是消除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知相通的重要途径。”③ 因此,进入新时代后,习近平积极倡导“一带一路”建设,举办进博会、冬奥会等大型国际人文交流活动,既密切了各国之间的联系,又加深了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三)运用创新思维推进基层文化工作的创新

基层文化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此,习近平指出:“要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④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运用创新思维多措并举推进基层文化工作创新。一是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习近平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⑤ 中华民族历来就有重视家庭家教家风的优良传统,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章句上·第五节》)。因此,习近平根据新的时代特征不断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与时俱进,使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二是开办好中小学思政课。思政课是培育“四有新人”的关键核心课程,事关国家前途命运和民族复兴。与高校思政课相比,中小学思政课的培根铸魂作用更为重要。对于价值观、人生观和祖国观、民族观正处于形成关键期的青少年来说,办好中小学思政课意义重大。为此,习近平强调:“教育是渗进血液、透入灵魂的,一定要从小就抓,从幼儿园就抓”⑥。三是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他从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出发,着眼于乡村振兴强调指出,“农民富裕富足,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⑦。 为此,建立农家书屋、文化礼堂、休闲文化驿站等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积极组建村级广场舞队、文艺演出队等基层文化团体,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户等评选活动,不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这些举措极大地丰富了乡村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了其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乡村面貌因此焕然一新。

总体而论,创新是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于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使命,针对我国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积极把创新思维运用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鲜活实践中,使我国文化建设创新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

底线思维是马克思主义矛盾分析法在思维中的自觉运用,它是指导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根据客观实际研判风险、防患未然的科学思维方法。在习近平推进文化建设的诸多科学思维方法中,底线思维被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有力证明。

(一)运用底线思维筑牢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①,关乎旗帜、道路和国家政治安全。历史和实践证明,思想防线一旦被攻破,其他防线就会不攻自破。基于对此的判断,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积极运用底线思维,多措并举以筑牢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首先,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面对各种外来社会思潮的入侵以及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能否筑牢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关键在于我们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坚强领导。其次,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进入新时代后,面对意识形态领域日益错综复杂的形势,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部门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使命,必须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②,“各级党委要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③。此后,习近平又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加强对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落实谁主管谁主办和属地管理。”④ 这些举措为抵制各种错误观点、防范意识形态风险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最后,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习近平指出:“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① 进入新时代后,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新媒体成了各种思想传播的策源地。为了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筑牢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习近平强调:“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②

(二)运用底线思维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③ 道德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只有拥有高尚道德水平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同样,一个国家只有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经久不衰、兴旺发达。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把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置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这一根本地位来抓。一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实践中不断培育、形成和发展的优秀道德遗产,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宝贵品质,对于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此,习近平指出,“要理直气壮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④,以“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不断提高人们道德水平,提升人们道德境界”⑤。二是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之根本,要想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就必须守住学校这个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对此,习近平强调:“学校要把德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做到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授美德,让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学生们心中生根发芽。”⑥ 此外,社会风气对于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也具有重要教育引导作用。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明确强调要运用网络、电视、文艺作品等方式,“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⑦。三是重视法律对道德的提升作用。进入新时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全面深入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更要高度重视道德建设,尽量减少或杜绝市场主体的不法行为。为了充分发挥法律对道德的引领和强化作用,习近平指出:“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可以通过强制性规范人们行为、惩罚违法行为来引领道德风尚。”⑧ 在他看来,法律是捍卫道德的最后一道防线,用约束性的手段来强化道德,对于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水平具有根本作用。

(三)运用底线思维构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

自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因特网以来,互联网在中国蓬勃发展,已经深入到中国的各大行业、各个领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就明确指出:“目前,中国有六亿七千万网民、四百一十三万多家网站,网络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融入人民生活。”① 而随着时代发展,网民的数量会持续增长,面对如此庞大的网民群体,如何构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成为当今文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究其原因,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造福国家和人民,用不好就可能带来难以预见的危害”②。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网络文明建设,在底线思维的指导下,他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推进。首先,掌控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导权。“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③,面对意识形态多元化的冲击,只有掌控其主导权,“坚决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④,才能维护国家安全,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其次,注重互联网内容建设。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因此网络常常被别有用心之人所利用,传播低俗、庸俗、虚假的内容信息,以误导甚至毒害人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为了给亿万网民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习近平指出,要“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⑤。最后,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⑥ 为了帮助网民更好地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习近平强调:“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⑦

综上所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推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方法,深化了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形成了具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科学指南。

(责任编辑 肖雪莲)

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7页。

①《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第536页。

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3页。

③《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19页。

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2-43页。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2-43页。

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10页。

③《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人民日报》2020年11月4日。

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5页。

⑤《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

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203页。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6页。

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8页。

③《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

①《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83页。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4页。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56页。

④习近平:《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人民日报》2016年4月20日。

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05页。

①《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人民日报》2021年8月18日。

②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3页。

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7页。

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2页。

⑤《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

①习近平:《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求是》2022年第14期。

②《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90页。

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43页。

④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6页。

⑤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6页。

①《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

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67页。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118页。

④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8-9页。

⑤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9页。

⑥《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人民日报》2021年12月15日。

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3页。

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7-18页。

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3页。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3页。

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9页。

③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4页。

④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4页。

⑤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4页。

⑥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4页。

⑦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5页。

⑧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5页。

⑨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5页。

⑩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5-46页。

1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義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6页。

①《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406页。

②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7页。

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87页。

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40页。

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40页。

②《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人民日报》2023年6月3日。

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69页。

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86页。

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86页。

⑥“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出自汉代桓宽的著作《盐铁论》卷二之忧边第十二篇,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加以引用。参见《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84页。

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31页。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年,第311页。

③《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402页。

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31页。

⑤《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4页。

⑥《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24页。

⑦《总书记的“三农”情怀》,《人民日报》2022年9月22日。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43页。

②《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32页。

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33页。

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54页。

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45页。

②《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63-64页。

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37页。

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39页。

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41页。

⑥《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374页。

⑦《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43页。

⑧《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45页。

①《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35-36页。

②《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年,第356页。

③《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36页。

④《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36页。

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50页。

⑥《习近平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154页。

⑦《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30页。

猜你喜欢
文化建设
基层院检察文化建设的认知与实践
法制博览(2016年11期)2016-11-14 10:31:19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 23:14:30
文化引领学校走向科学健康发展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44:22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企业导报(2016年19期)2016-11-05 18:02:12
创新发展 奋勇前进 释放洪荒之力
浅谈基层文化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8:41:35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38:15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6:33:32
医院文化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