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新时代乡村振兴故事的三个问题

2023-10-23 09:45薛来崔楠
中国记者 2023年9期
关键词:内蒙古

□ 薛来 崔楠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在新时代,记者借助媒体融合之势,讲好“三农”故事,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讲什么?主旋律、正能量的故事

乡村振兴故事,是中国内外宣的主要内容之一。新时代,记者需要讲述什么样的乡村振兴故事?

2021年,《内蒙古日报》开设乡村振兴专版,该版设置“沃土·新力量”“微评”“播报”“心声”“新景”“一线”等栏目,展现全区及地方盟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进展和成就。2022年1月1日,乡村振兴版全新改版,重新设置“振兴·新作为”“点赞·新气象”“风采”“广角”“看台”“速读”等栏目,全年推出48期,大到全区,小到嘎查村,将内蒙古自治区12个盟市的乡村振兴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比如,2022年1月5日刊发的《2095个“移动探头”为村民发声》,标题精炼、生动,吸引力强。初看“移动探头”并不奇怪,随着阅读深入,才发现原来“移动探头”指的是网格员。同时,《一个黄河畔小镇的“微治理”样板》《小小北虫草 致富是个宝》《地里有了“科技范儿” 农民吃起“科技饭”》《“方寸地”变身“聚宝盆”》《防返贫盯紧每个人 抓振兴带上每一户》等文章,从不同角度,讲出了百姓生活的万千滋味。

此外,“风采”栏目侧重写“人”,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的党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致富带头人等都是记者书写的主角。《跨越1800里 只为乡亲能富裕》一文的主人公张益锋,从1800多里外的杭州来到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大井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在他出发之际,他的家乡浙江临安山区刚刚遭受过“利奇马”台风的肆虐,家园被毁,需要整体搬迁,他只能将照顾年迈的父母和两岁的女儿的责任全部交付给妻子。初到大井村,他水土不服、饮食不同、语言不通、连续失眠。但他无怨无悔,吃住在村里,做起了地道的“村里人”;走村串户,成了村民们口中的“小张书记”……这些细节,读来令人动容。在《张飞:真情帮扶路一走就是6年》中,乌兰察布市兴和县供销合作社主任张飞,受到全村36户人家的称赞。张飞回忆6年前第一次见到村民侯三娃的情景时眼圈泛红:“侯大叔满脸皱纹,双手关节粗大,皮肤干裂粗糙,穿着一双烂布鞋,脚趾都露出来了……那一晚,我彻夜难眠。”记者被张飞的讲述深深感染。还有《夫妻双双把村驻》《帅玉明真“帅”》《“超人”王超》《王庭秦挺勤》等稿件,无论是标题还是内容,都是非常吸引人的乡村振兴故事。

《内蒙古日报》还开设了“小康生活,百姓故事”栏目,打造融媒精品力作,以故事性强、感染力大、影响力广的作品,进行全方位、立体式、规模化报道,凝聚起实现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

二、怎么讲?沾泥土、带露珠的功夫

记者要想讲好故事,就必须沉下身子、迈开脚步、深入基层,把笔端、镜头对准普通民众,用群众看得懂的文字、听得懂的语言,报道群众喜欢看、喜欢读的新闻。只有深入调研采访,才能采写出好作品,讲好乡村振兴故事。

2019年脱贫攻坚期间,《内蒙古日报》头版刊发了一篇典型人物报道《高贵,高贵!》,前两段这样写道:“杨玉拿起一根拐棍,架支在腘窝处,左腿离地,右腿站立,弯着腰把装在编织袋里的玉米面、麸子、豆粕一勺一勺地挖到手推车里,掺上自来水,用锹反复搅拌后,又一锹一锹地把猪食铲到三轮车上,然后很吃力地爬上车斗。”“高贵左手握住车把,右手用两根拐杖做支撑,屁股一挪一扭,一扭一挪,终于坐到驾驶椅,插上钥匙,启动三轮车,然后绕着11个猪圈分别给27头猪喂食。”短短几行字,动词使用多达十余次,将两个与命运抗争的硬汉形象展露无遗。之后的内容让读者潸然泪下:高贵3岁时被亲生父母送人;15岁时跟着养父四处擀毡;20岁早早结婚;21岁时养母去世;26岁时养父也去世;2014年被查出患有股骨头结核病,手术没成功,双腿终身残疾;已28岁的大儿子,因车祸不幸丧生。然而,一系列的打击并没有击垮高贵,他找到同样残疾的杨玉合伙养猪,二人自强自立的事迹传遍十里八乡。读者流泪的同时,又对他们肃然起敬。这样的细节与高贵的经历一结合,就产生了无限的感染力。如果只是概括地写他们拄着拐棍喂猪,就会因缺少细节描写而大大削减其感染力。

再比如《内蒙古日报》2019年3月2日头版刊发的《迟来的道歉》,此文故事精彩、跌宕起伏、感人至深。内蒙古包头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李文军,到土右旗双龙镇王四顺村担任第一书记,刚进村里,村民们便百般刁难,一见面就向他要烟抽,这让从来不抽烟的李文军哭笑不得。第二天,他干脆去小卖部买了一条烟,所到之处,见人就发,一个月下来,他总共买了11条烟。王四顺村脱贫后,又迈入乡村振兴的战场,李文军届满将要回原单位,村民王新正在记者、镇干部、村干部等人的见证下,终于完成了埋藏已久的心愿。他紧攥着李文军的手满含歉意地说:“对不起!老弟,我彻彻底底地信你了。”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作品赖以传播的基础,而真实的细节恰恰可以增强新闻的可信度。记者在故事中适当增加细节描写,就能增加故事的可读性、真实性与感染力。用小细节反映大主题,作品的分量自然就能重起来。

三、怎样传?依托现代传播媒介

传递好乡村振兴故事,必须依托现代传播媒介。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VR/AR、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出现,传媒业也迎来了媒体形态、传播方式和传播思维的巨大变革,各种现代传播媒介的广泛运用,为讲好乡村振兴故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2022年9月,内蒙古日报社策划推出“风帆起北疆·喜迎二十大”大型全媒体传播活动,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牧区取得的非凡成就。《传统奶食品香飘小康路》《“我们从来不掉队”》《民主村里话民主》《“葱葱”这些年》等系列报道,通过视频、长图、云直播、动漫等新媒体形式呈现,央广网、人民网首页转载,起到很好的传播效果。

利用VR技术呈现乡村振兴故事,对受众来讲,既可以享受实景带入的身临其境感,又能充分调动感官和逻辑思维,获得强烈的认同感。2021年7月1日,《内蒙古日报》推出100个版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其中89版—100版以乡村振兴为主要内容。内蒙古日报社利用VR技术制作了“百年百版”网上展厅,受众可以通过导览、播放、快捷导航、视角等UI按钮欣赏。此外,还在VR全景设置中添加互动环节,通过添加热点,受众点击VR场景中指定物体时打开相应弹窗,或者跳转至固定页面,使受众获得强烈的沉浸式体验。

随着媒体融合向纵深推进,短视频在全媒体传播体系建构中发挥出重要作用。通过动漫、快闪、微电影、纪录片等多种表达方式讲好乡村振兴故事,重新探索故事的叙事模式,聚焦主题形成视觉亮点。2023年7月23日,巴彦淖尔日报社制作的短视频《手工割麦比赛热火朝天 临河区委书记与村民同台竞技》一经发布,迅速刷屏,火上热搜,百余家媒体转发,全网播放量超亿次。该报社利用短视频常年开展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并帮助20余万农牧民学会使用短视频平台,农牧民收入大幅提高。

相比短视频的短、平、快,云直播在深度和广度上更胜一筹。云直播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受众加入讲述乡村振兴故事的行列,极大拓展讲述乡村振兴故事的参与主体。2023年7月3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举办“歌唱乡村振兴·第七届西部民歌会”,18个省区市代表队以及内蒙古19支代表队的300余名选手参加比赛,内蒙古日报草原全媒客户端进行全程云直播,直播观看人数达到1700多万,极大提升乡村振兴故事传播能力。

长图、H5、动漫等新媒体形式以其图文并茂、直观形象的特色而独具优势。在融媒体产品《内蒙古2022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战图》中,全年重点任务一目了然,文字底层铺设手绘动漫,让产品可视性与阅读性俱佳。

此外,记者要集中精力、找准定位,合理利用媒体矩阵传播乡村振兴故事。目前,全媒体平台数量众多,各平台定位多不清晰,记者稿件发上去后,产生波澜的少,对做好乡村振兴故事的传播作用有限。因此,记者要优选媒体平台,不同的平台做不同的内容,将不同主题的故事,分发给不同的垂直平台,才能形成铁粉点击、阅后分享的传播效果。差异化运营,垂直化吸粉,才能打造不同特色的渠道,培育不同爱好的忠实粉丝,形成用户黏性,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2]

猜你喜欢
内蒙古
《自由》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内蒙古教育 2021年征订启事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内蒙古中小学合唱基础教育扬帆起航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美丽的内蒙古
可爱的内蒙古
爱在内蒙古
探路内蒙古医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