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蕾 宁宇
(1.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浙大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杭州)
[提要]本文通过分析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及其他终端获取的数据,针对数字人民币推广遇到的问题,分类总结人群基础、推广方式、终端同质、服务同质四个方面,进行系统性分析后,并提出加大推广力度,多点多面的系统性扩张试点场景;强化创新技术,强化易用性和普惠性;多方联合,流量转化为优势等破解方案。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数字经济正逐渐成为创新驱动和财富驱动的重要力量,更是全球经济发展实现变革的主要力量。庞大的消费者群体,在传统电子支付不断迭代升级浪潮下,对于支付的安全性、便捷性、私密性等方面要求不断上升。作为全球为数不多勇于大胆探索数字化形态货币的国家,我国自2014年开始在冬奥会场馆、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区进行推广和探索。现如今,数字人民币推广力度不断加强,推广方式、手段不断增多,应用场景也不断丰富。
作为唯一法定货币,数字化人民币有着天生的信誉优势且带着最前沿、最安全的加密认证技术,因此投放、发行和实施方面不存在任何技术层面障碍,主要推广难度在于人群基础、推广方式、终端同质、服务同质等方面。
(一)人群基础。数字人民币受众群体大致可以分为一般人群和普惠性人群。一般人群可以定义为日常使用智能手机、了解数字化支付手段,能够自主或者被动安装数字人民币所需终端软件,通过一定的激励即可快速接受并使用数字人民币的群体;普惠性人群可以定义为日常不使用智能手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具备有效途径获取数字人民币所需软件,通过普通激励机制并不能够接受数字人民币的群体。
一般群体是在数字化人民币推广过程中,能够迅速积累用户数,在短时间内能够让推广展现出成效的一个群体。依照试点的区域序列,除极少一部分因政治因素而加入,基本上都是依照一般群体占试点区域总人口比例从高到低排列。由于此类群体日常使用智能手机,了解数字化支付手段,加之第三方无现金支付的日常使用,对其推广数字化人民币难度很低,甚至仅差一个下载App二维码。通过朋友介绍、金融系统推荐、地推等行为,此类人群会很快部署完成数字人民币使用环境并测试使用。市场呈现出一种只要推广强度变大、增速同步高敏感上升,且激活总数在一定范围内不断攀升的态势。因此,基本上试点区域前期推广方式方法,人数曲线趋于相似。但通过初步数据分析,此类群体交易率、持续率却一直呈现低点波动态势,并没有和安装总数、激活率曲线一样同步上扬。其原因有二:
一是群体形成与数字化人民币无关。一般群体基础形成是以支付宝、微信两大第三方支付平台为核心,银联支付、美团支付及第三方支付为补充,各大银行自身支付、混合支付不断抢占和完善市场后形成。从央行发布的《2020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2021年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来看,移动支付业务量依然保持增长态势。2020年,银行业共处理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电话支付等电子支付业务2,352.25亿笔、2,711.81亿元,非银行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8,272.97亿笔、294.56亿元。2021年,银行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2,749.69亿笔,金额2,976.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90%和9.75%。其中,网上支付业务1,022.78亿笔,金额2,353.9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32%和8.25%;移动支付业务1,512.28亿笔,金额526.9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73%和21.94%;非银行支付机构处理网络支付业务1.03万亿笔,金额355.46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30%和20.67%。非银行机构处理的网络支付业务笔数占到了总移动支付交易笔数的77.86%并不断上升,非银行机构在零售类支付市场优势十分明显,社会认可度和接受度持续处于高位。数据充分印证了整个群体的形成不管是从基础建设、行为养成到最后优化运行基本都没有看到数字人民币的身影。数字人民币推广只不过沿用了市场上其他第三方网络支付常见的推广手段,展示其法定性的特征后,对于成熟用户市场产生了短暂的猎奇需求,进而用户产生数量暴涨“高升水”数值。
二是维护群体力量,数字化人民币与第三方支付差距较大。对于自身用户群体维护,第三方支付建设投入了很多资源,市场培育也是经年累月的积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投入了大量维护资源。总体而言,在市场培育初期数字人民币和第三方支付采用的方式比较雷同,主要以发放奖励红包,安装即送优惠券的形式。而市场中后期,数字人民币仅仅使用了定期发放红包的方式来维护群体,且发放时间、发放形式都没有形成明确的、可重复把握情形。这对于基本上抓住了每一个特殊时间点,如传统假日、网商自己形成的“6·18”“双11”等,依照不同人群发放不同面值、不同形式代金券的第三方支付来说,力量呈现的非常悬殊。此外,第三方支付还能针对不同客户长期以来的习惯,在发现用户黏性下降的时候,精准推送折扣和优惠。虽然不排除某些App利用了搜索历史等各类有可能涉及用户隐私的数据,但这一阶段总体而言,第三方支付可以说在维护上远远超出数字人民币。
由于前述两大原因,数字人民币在很多用户的终端中呈现用一次后就进入静默状态。最严重的问题是,从第一次使用到第二次遇到应用场景时,间隔时间一般会在3~6个月之间。这个时间跨度会让用户在遇到下一个应用场景后,发现系统和用户均已忘记密码,进而导致继续静默或者删除,使得交易率、持续率持续在低位震荡。
作为普惠型金融,普惠性人群一直是数字人民币不可忽视的目标群体。在第三方支付的长期扩张行为下,普惠性人群数量已经趋于临界值。对于这个群体推广数字人民币,稳定性差、单人成本高是常见的态势。就算目前能够用NFC等触碰技术来针对这一群体实施不同方案,但终端发放、培训使用等长期成本是一个非常巨大的压力,几乎让推广变得不可行。
(二)推广方式。数字人民币目前所使用的推广方式、除了沿用大量第三方支付曾经使用过的方式外就是动用了一些行政边缘力量。此类力量可以细分为行政内力量和金融系统力量。
行政内力量主要是确定推广区域,并在推广区域内执行一定策略的排他性或建议性行政命令。如,指定区域内不得使用除数字人民币以外的交易方式;指定区域内相关人员收入必须使用数字人民币结算;指定区域内数字人民币结算和使用率低于目标值时相关负责人受到处罚等。行政力量能够让指定区域内数字人民币短时间进入一个强流通状态,甚至能够成为短期内唯一流通的货币,这可以让指定区域内人群几乎无遗漏地使用并培养一定数字人民币交易习惯。但此类行政命令基本为短期型,一旦结束后,相关使用人会直接进入日常市场。由于外部市场并没有形成数字人民币流通习惯,没有数字人民币使用场景。一般在14~21天后,相关人员会逐渐放弃数字人民币并继续使用第三方支付,严重的还会产生抵触性,加大数字人民币推广难度。
金融系统力量大多为只能实施比较弱的建议权。如,建议大型跨国公司在国际结算中使用数字人民币能够享受更多优惠,建议日常公司间结算使用数字人民币,建议员工工资使用数字人民币发放,要求银行人员建议其周围人员安装并使用数字人民币等。这类建议决定权基本都在目标对象手中,短期内目标对象能够接受并使用数字人民币,但受到金融系统工作人员影响(特别是强制要求型、考核型驱动的推广),以及相关优惠政策持续性问题,目标对象也会在很短时间内放弃数字人民币,进入静默状态。
行政边缘力量总体上可以在短期内产生一个数字人民币推广和使用群体,但不可忽视的是,此类力量产生的群体能够延续和积极推广数字人民币的可能性极低,基本会在以半个月为周期的情况下消失并产生一批具有反面和抵触情绪群体。动用此类力量过多,会更加阻碍正常推广行为。
(三)终端同质、服务同质。对于个人用户而言,终端同质和服务同质是阻碍数字人民币使用的最大障碍。首先,终端同质,对于个人用户而言,对数字人民币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多了个App,且这个App使用需要数据网络或NFC等。虽然数字人民币App能够不定时发送优惠信息,但与其他第三方大力推广自身的App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在特定场景下,银行App内置支付场景比数字人民币更便捷、功能更强大,加之数字人民币带给人“零”接触感,使得终端同质化极端严重。其次,服务同质化则更为严重。无论数字人民币本质如何,推广手段如何先进,不可否认的是对于终端用户而言,就是个具有支付功能的第三方钱包。数字人民币的法偿性优势给用户体验就是往钱包内存钱,背后有国家背书,流通时不会像类似于支付宝、微信一样对余额有所限制。但支付宝、微信应用场景已经延伸至各个方面,且几乎可以完成生活支出时,余额转出就变得不那么重要,完成一套软件生态内资金的流动。数字人民币的支付性优势就是能用NFC等非接触技术,但这个银联App或者大型商业银行的App也同时具备。由于其他App支付时可以使用贷记卡,对于借贷消费、不使用钱包的人群而言,数字人民币几乎没有任何优势(除非有优惠)。在扫码支付领域,各类银行及第三方结算机构大力发展的聚合支付,使得优惠券使用、支付途径无感选择成为日常常态,而这些功能数字人民币尚未完善。数字人民币可以链接不同银行账户的优势,同样银联App和第三方聚合支付消磨殆尽。特别是银联App,在推广时本就给人一种官方结算的感觉,其免费对接银行卡,实现跨行瞬时互通等,满足了大量用户需求。近几年银联App一直使用民生类小额消费推广模式,如地铁、公交1分出行等优惠,使得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极端同质化。
此外,各大支付App一般都聚合了大量附属功能,如疾控相关的健康码、行程卡;日常水电缴纳;简易行政处罚处理;大型商业体优惠等。这些都在不同层面强化着用户黏性,并对数字人民币造成强大的推广壁垒。
总之,数字人民币仍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稳健推进数字人民币发展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积极应对全球央行数字货币竞争、进一步拓展人民币国际化空间、助力数字中国建设的战略着眼点。针对前文所述的问题,数字人民币可以在以下方向集中力量突破:
(一)加大推广力度,多点多面的系统性扩张试点场景。由于国内移动支付群体庞大且处于成熟期,在这个群体中推广和扩张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区域和应用场景,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积累用户。为防止跌入高冻结率的使用陷阱,规避两个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接触间隔过长的问题,需要加大对数字人民币系统的创新设计,不断强化便捷性、易用性和普惠性。为此,首先需加快试点区域的建设,由于一般人群和试点区域特殊的正相关性,发挥特殊经济区域优势,突破地域边界,进一步扩大试点测试的应用场景覆盖,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数字人民币的系统稳定性和场景适配性,有效拓宽数字人民币在绿色生活、乡村振兴、普惠金融等公益性主题应用场景,以及数字政府、新型智慧城市等数字中国战略应用场景的覆盖面。不仅仅着眼于个人端,而是政务端、企业端并举,以系统性的方式扩张试点场景。针对不同群体特殊的应用需求,打通应用所在的上下游,切实缩短两次应用场景时间间隔,降低静默用户的比例。
(二)强化创新技术,强化易用性和普惠性
1、强化新技术的创新,对使用界面进一步简化设计。特别是针对支付界面,为了能够切实做到普惠性原则,需要强化图形化页面的设计,最大限度降低文本输入及其他复杂操作,完善基于指纹、语音和人脸的生物识别技术,针对技术、金融双缺乏的知识群体,设计出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完成并使用的模式。
2、强化普惠性硬件开发。依赖智能手机和数字人民币互相促进的推广现阶段已不可能,需要针对双离线业务开发可穿戴设备、物联网设备以及各类能够抵御恶劣环境的专用型硬件设备。从硬件角度跨越“数字鸿沟”,从根本上提升农村用户、小额用户、老年用户、残障认识等使用数字人民币可能性。
3、强化数字人民币基础设施建设,消除通讯壁垒。特别是强化农村区域、城乡区域的基础通讯设备设施,使其具备推广和使用数字人民币的条件。优化现有支付环境,引导数字人民币在银行系统结算、政务系统清算、商业体系支付流通等方面发挥好服务和建设作用。通过提升使用率来反向优化数字人民币,达成双融共促的生态结构。
4、集中突破数字人民币受理机构相关硬件改造及业态升级。通过人民币发行的最末端强化,引导终端用户提高使用频率,处理好与传统人民币业务衔接和转化业务,如ATM取现、ATM存数字人民币、高柜存取数字人民币等。以受理机构服务质量进一步优化和增强数字人民币的生态环境。
(三)多方联合,流量转化为优势。对于数字人民币而言,单打独斗不是最优策略。其拥有的科技优势、安全优势远超第三方支付,但流量基础和用户基础与第三方支付公司存在差距。借助第三方支付科技公司与提供相关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有关企业,来从电子支付端口切入,与大众进行链接,然后依靠用户黏性,来进行科技优势、安全优势向金融优势的转化。
第三方支付公司红利大多来源于流量转化,因此其提供的服务中大多包含提升用户黏性、加大入口流量等措施,在吸引并稳定用户方面有着极强的优势。一般支付公司为了能够让用户量稳步增长,会对客户进行画像,并通过推荐算法来推送相关业务,力求不断精准,形成差异化优势,而这一优势却是目前数字化人民币所不具备的。
反之,如果数字人民币在推广和流通过程中和第三方支付公司通力合作,相互补充相互优化,能够在一定时间内达到很好的效果。数字人民币可以通过第三方支付公司了解目标用户群的具体情况,通过前期画像数据和精准定位,在目标群体中分离出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目标客户,依照简易到难的顺序,平滑推广和影响用户消费支付习惯。大量的用户群体能够给数字人民带来单一推广所不能享有的流量程度,这不仅能够降低数字人民币推广难度,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还能通过用户及时反馈不断修正和优化数字人民币自身。而对于第三方支付公司而言,和数字人民币合作,不仅可以打通新型渠道,还在某种程度上获得了政府的“软背书”。这能够极大地提升第三方支付公司的金融信誉,反哺自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