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斌
社会上,关于“知识能否改变命运”“读大学还值不值得”的讨论,越来越热烈。有必要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
一个直觉的答案是:人力资本投资。例如,偏远地区的贫寒学子走出大山,读了大学,得以在大城市工作买房、结婚生子,实现“阶层跃迁”。能找到海量这样的例子。最近大火的北航教授桂海潮,才36岁便以载荷专家身份于2023年5月30日搭载“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升空,他就是通过读书从云南施甸县的大山走出来的,一路走到了北京。
看起来,“上大学作为人力资本投资”是成立的,它能令你获得更多更好的知识、技能,从而取得更高的收入。事实上,“读大学找到体面工作”“读好大学找到好工作”的观念,一直以来挺有市场。部分原因在于,在大学还包分配工作的时代,大学生的“干部”身份挺有含金量;部分原因则在于,大学扩招与中国加入WTO后市场经济大发展的共振。
从1999年开始,大学一直在扩招,2021年录取人数超过了千万,是扩招前的十倍。大学扩招一开始引起了很大争议,不过,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起飞,成为全球仅有的两个GDP总量过十万亿美元的经济体之一,故而市场对大学生的吸收容纳能力基本同步于大学扩招,因此,绝大多数孩子上大学的家庭尝到了“人力资本投资红利”。
然而,2022年大学录取人数低于2021年,即反映了大学扩招时代的转向。更重要的是,从2016年到2022年,短短六年间,新生儿出生数量接近腰斩,预示了未来大学缩招的长期性与必要性。
现如今,从“人力资本投资”角度看,文科就业率要低于理工科,许多蓝领职位收入超过了白领,把上大学称为投资已有些勉强;如果大学毕业即失业,还不如有一技之长的技工;又如果有人放弃了去大厂的机会去读研,等拿到硕士学位出来,发现大厂根本进不去了,这种高等教育只能被称为消费或过度投资。“上个大学就有一个体面工作”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命运。有些人年轻时吃了不少苦,但赶上了房产价值重估的时代;有些人从小没有吃过苦,又吃上了互联网红利、码农红利。这就是命运或曰时代红利,与读书或人力资本投资关系很小。个人的努力当然是重要的,但重要性远远不如“历史的进程”。
其实,大学最重要的功能,并不是学到什么,而是信号功能、遴选排序功能。高考的本质,是对学子进行智力、能力上的遴选与排序。清华、北大及其他985大学,基本掐走了最好的生源。所以是好生源成就了名校,而不是反过来。
企业招聘往往看重名校背景。明白了这一点,学子与父母就不需要那么焦虑了,只要对自己的天赋有客观的认识,就知道自己的位置大致在哪儿,也能避免做无用功。“上好大学找好工作”似乎还成立,但实际逻辑是,因为你优秀强大所以才上了好大学、找到了好工作。
当然,这并不是说你上大学不需要学到什么,你去学数学、物理,能学下来,基本什么高智力的工作都能干了。大学安排的学科课程,是按照把一个人培养成行业专业研究人才的目标而设计的,你潜下心来,总能学到东西,这其中,逻辑分析能力的养成比具体知识的掌握更重要。
总之,“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理解自己及自己这代人所处的时代与历史进程,明白自己的家庭环境与个人天赋,通晓高考的本质与大学的功能,足可以让自己定下心来,以最好的心态,安然面对人生中的这次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