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广泗与黔东南“苗疆”经济文化发展考述

2023-10-21 11:59陆跃升
生活文摘 2023年5期
关键词:苗疆义学清水江

张广泗是清朝的著名将领,在任贵州巡抚期间,曾以武力征服久为“化外”之地的黔东南“苗疆”,并实施设置“新疆六厅”,实行“屯军”制,疏浚清水江河道,增设驿马,兴办“义学”等一系列措施,促进了黔东南“苗疆”的开发及民族的融合,为巩固清朝政府在西南地区的统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雍正五年(1727年),升任贵州按察使。云贵总督鄂尔泰讨伐乱苗,以张广泗佐其事,并奏请改调黎平。张广泗率兵赴都匀及今黔东南的黎平、镇远、清平诸地,以武力征服了黔东南“苗疆”,接着兴办“义学”、实行“军屯”,改革科举制度等。从此,这块“苗蛮穴处,语言不通,不知礼仪”[1](P28)的“化外”之地开始逐步被纳入清朝中央政府统一的有效的管辖之中。促进了黔东南“苗疆”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对黔东南“苗疆”的开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对贵州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移民屯田、安置军屯促进了“苗疆”农业经济发展

清代初期,地方数千里的黔东南“苗疆”腹地仍然是游离于王朝秩序之外的“化外”①之区。如《黎平府志》载:“古州地方辽阔,形势险峻,苗种繁衍,叛服靡常,自汉迄宋,羁縻而已。……而里古州(今古州)弃之化”。[2](P41)《清史稿》亦载:“苗疆四周三千余里,……皆为顽苗蟠据,梗隔三省,遂成化外”。[3](P412)清代雍正以后,为了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绝对统一和促进边疆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首先,清政府任命贵州巡抚张广泗武力征服黔东南“苗疆”。接着就设置“新疆六厅”,推行移民屯田、实施“军屯”以巩固清朝政府在该地的统治。“军屯”“民屯”是张广泗武力征服后的在黔东南“苗疆”的重要举措。地广人稀的千里苗疆又因连年的战争而人口锐减,出现了大量的闲置土地。如《张广泗奏苗疆善后事宜折》中所说:“新疆②内地,……绝户田土,实为繁多。”[4](P225)同时,苗民时常起义、叛乱,经常威胁着清朝政府在该地的统治。为此,经过武力征服的黔东南“苗疆”仍然需要重兵把守。然而,重峦叠嶂、沟壑纵深的黔东南“苗疆”农业生产十分落后,土地荒芜,交通阻隔,驻军士兵的粮草无法得到满足。贵州总督兼巡抚张广泗提出:“……逆苗绝产……不如暂给驻守之兵丁,并兵丁之子弟,让兵丁就近耕种,既可便于稽查,亦可稍佐兵粮。”[5](P323)在张广泗的亲自指导下,逐步清理“‘逆苗绝产,招募兵丁,承领叛产,充为军屯,每户给上田六亩,中田八亩,下田十亩。其附田山土,尽其开垦……并每户酌给修盖房屋银三两,牛具种籽银五两,自携带家属启程之日,各予半年口粮,屯军平日专事耕种,农闲时则须听候‘官弃训练操演,‘遇事辄调遣”。[6](P314)为了鼓励屯军汉人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张广泗还免除或减轻了赋税,如“总督张广泗出示通行晓谕,……将古州等处新设钱粮,永不征收”。[7](P527)这样,“川、黔、江、楚之人趋之若鹜”。[8](P456)在黔东南“新疆六厅”共建“8卫107堡,驻军7853户,因此,汉族移民大量涌入黔东南地区”。[9]据《黔南识略》记载:“清代乾隆时期,古州厅就屯军1267户,清江厅为593户,台拱厅为214户,八寨厅为724户,丹江厅为1261户,都江厅为466户。”[10]汉族人口的大量迁入,不仅促进了黔东南“苗疆”的开发,而且带来了中原内地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文化知识,促进了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清代初期,黔东南“苗疆”的主要农具是木耒、竹刀、木锄等,铁制农具基本上没有使用,还没有开始牛耕,生产力水平极低。到清代中后期,黔东南“苗疆”除古州(今榕江)等少数边远山区外,各地普遍使用铁制农具,牛耕得到全面推广,即使不便牛耕的田地,也采用人力牵引铁铧进行翻地松土。同时,优质、耐旱、高产的农作物品种因此而大量引进,农作物的品种迅速增多。据古州镇总兵在乾隆四年的奏报称“小麦、高粱、小米、黄豆、芝麻、菽麦等种……向来新疆地方……素不出产”,“自安设屯军之后,地方文武,设法劝种杂粮,今岁诸有收获”。[10](P75)張广泗推行的“屯田”制度,使大量汉族人口入迁,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也极大地促进了该地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

二、疏浚河道、增设驿马促进商业经济的发展

清水江是黔东南“苗疆”境内的一条主要河流,它发源于都匀市斗篷山(海拔1961米),向东流经都匀、丹寨、麻江、凯里、贵定、福泉、黄平、台江、天柱等黔南黔东南十二个市县,在天柱县瓮洞镇注入湖南洪江市。西由瓮水达于雍城河,汇入乌江入四川之涪陵江(今长江);其南由瓮树河达于古州,以入广西。这是黔东南“苗疆”与湖南、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重要水上交通路线。如方显在《平苗记略》中记载:“清水江萦回宽阔,上通平越府黄平州之重安江,其旁支则通黄丝驿,下通湖南黔阳县之洪江,其旁支又通广西。”[11]然而,清代雍正以前的清水江,却一直没有得到开发与利用,其河道处处是险滩,处处是激流,无法通航。张广泗武力征服黔东南“苗疆”后,张广泗等曾着手策划奏请并开通清水江的水上航道。如张广泗言:“贵州自镇远以上,自惜不通舟楫,商旅交困,兵糈、民食挽运艰难……臣亲察其宜修之处,并凿纤道,募夫开浚,以资挽运。”[6](P317)如雍正七年,“自都匀府至湖广黔阳县,总一千零二十余里,遄行无阻”。[15]清水江是沅水的上游,为古代进入湖南的重要通道,它在贵州独山汇入广西的都柳江,入粤后成为珠江水系的融江、柳江。这两条水道都是黔东南“苗疆”与湖广联系的重要水路通道。清水江水道的疏浚开通,湖广商人纷纷前来经商,如苗商李荣魁在诉讼状中所说:“三江买卖,不下数百万金,遭害匪轻。欲指客名告究,则三帮③、五勷④,不下千人。”[12]黔东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林业资源十分丰富。历代以来,黔东南的清水江流域就以盛产优质杉木而闻名。清代黎平府“产木极多,……惟杉木则遍行,湖广及三江等省远商来此购买”。[2](P54)雍正七年,时任贵州巡抚的张广泗就在王寨设总木市,在茅坪、卦治设立木市,并规定王寨、茅坪、卦治三地开发木行,从事林木交易。[13](P523-524)雍正、康熙后的清水江盛况空前。据《黔南识略》记载其盛况云:“商贾络绎于道,编巨筏放之于大江,转运于江淮间也。……茅坪、王寨、卦治三处,商旅几数十万。”[14](P177)《贵州通志》也描述了雍正七年春从湖南洪江购进粮盐时,清水江流域的运输场景:“黔楚商船千帆箕张,云翔上下。”[6]同时,黔东南位于亚热带高原区,气候温暖湿润,不仅有利于人们生活,而且便于发展农业经济,物产富饶。据《黎平府志》记载:“地利物美,物产丰亨,山土种木棉,苗妇勤于织纺,杉木、茶林到处皆有,于是客民之贸易者、手工艺者,邻省邻府接踵而来,此客民所以多也”。[15](P322)由于张广泗对清水江航道的疏浚,明清至民国,清水江流域一跃而成贵州商业繁盛的民族地区,并对其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新设“义学”,促进“苗疆”文化的发展与民族融合

清代“改土归流”以前,黔东南“苗疆”的教育非常落后,只有极少数苗族子弟才能入学,名额极为有限。清中叶以后,张广泗为推进“苗疆”文化事业的迅速发展,促进汉族先进文化在这里传播,极力把科举制度推行到黔东南新辟的“生苗”区。雍正八年,贵州巡抚张广泗奏设两游“新疆”义学:“臣查上下两游新附苗寨二三千里,人户数十万,……酌之专官,以司教养,于扶绥之余,必当诱植彼之秀异者,教以服习礼仪,庶可渐臻一道同风之效,是所请特设义学。课诲新附苗人子弟,实为振励苗疆要务。”“每届岁科,于各府州县有苗童者进取生员一二名,以示奖拔,因之,生苗闻风向化……庶陶以文教,消气悍顽,于苗疆治理,不无裨补”。[6](P228-229)在张广泗的义学构想指导下,古州车寨、月寨等村寨的义学相继得以建立。“古州新辟,即设车寨义学、月寨义学等是也”。[15](P137)张广泗还建议:在乾隆之时,清政府有明文不允许“生苗”参加考试,张广泗通过这种区别,不仅表示了“生苗”可以参加考试,而且还可以享受优待,客观上促进“苗疆”人民的汉化过程,有利于汉文化在苗区的传播。设置学校,推行义学也是张广泗在黔东南“苗疆”的一项重大举措。清代乾隆年间,在张广泗的积极倡导下,贵州的黔东南就增设了学校五所,即永从县学、八寨厅学、兴隆卫学、麻哈州学、古州厅学。同时,还在这一地区设有榕城书院、龙泉书院、鸡窗书院等。[16]雍正八年十一月,张广泗又奏请增设两疆义学,言:“上下游新疆,绵延二三千里,生苗犷悍,声教不通,宜设义学以渐化导。”[6](P228)于是,黔东南各地的义学如雨后春笋,据史籍记载:“当时黔东南各地的义学就有67所,……每处义学,俱先将圣谕广训,逐条讲解,俾令熟读,然后课以经书。”[17](P562)为了促进黔东南文化的普及,方便童生就近参加科举考试,避免舟车劳顿之苦。张广泗还奏疏请设黎平、南笼二考棚。他在《考试分棚疏》里说:“……黎平府以黎平县只辖永从一县,仅府县两学童生无几,皆赴镇远府合棚应试,计程途五六百里不等,今则添辖三县,合约生童不下二三千人。又据南笼府以南笼向系厅学,生童皆赴安顺府合棚应试,程途十站有零,今则改厅为府,并隶二州二县,生童为数以多,若仍赴別府应考。实属偏累不便,各据士子等恳求各设考棚应试。”[17](P562)张广泗把科举考试制度引入黔东南“苗疆”,并在生苗区兴办义学,使内地汉族的社会教育制度,如私塾、学堂逐渐在这片地区扩展。黔东南的苗族子弟入学读书由此蔚然成风,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苗族人民的文化水平,逐步缩小了该地区与内地汉族地区之间文化水平的差距,有利于苗汉民族之间的来往与情感的沟通,促进了苗族、汉族等的融合。

注释:

①“化外”:即意味着未入“版图”之地,通常指中央王朝连名义上的统治都不能维持的地区.

②“新疆”:即“新疆六厅”,指贵州黔东南“苗疆”的古州厅、清江厅、台拱厅、八寨厅、丹江厅和都江厅六个行政单位.

③“三帮”:即指安徽、江西、陕西三省.

④“五勷”:即指湖南的常德、德山、河佛、洪江、托口.

参考文献:

[1]徐晓光.清政府对苗疆的法律调整及其历史意义[J].清史研究,2002.

[2]黄加服等.黎平府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C].巴蜀书社,2006.

[3][清]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贵州省档案馆等编.清代前期苗族起义档案史料[G].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

[5]馀泽春.古州厅志[M].清光绪十四年(1888)刻本.

[6]任可澄.贵州通志[M].贵州文史馆点校本,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7]清实录·高宗实录[M].乾隆元年七月辛丑,

[8]中华书局影印.清实录·高宗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2.

[9]古治康.论汉族移民对贵州的作用[M].贵州民族研究,1994.1.

[10]罗绕典.黔南识方纪略[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11][清]方显.平苗记略[M].贵州图书馆藏本.

[12]贵州省编辑组.侗族社会历史调查[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13]贵州省锦屏县志编纂委员会.锦屏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

[14]爱必达.黔南识略[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15]蒋立松.清前期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社学、义学发展述略[J].贵州民族研究,1998.

[16]王娜.论张广泗黔东南苗疆施政及其影响[D].西南大学,2009.4

[17]刘显世、谷正伦等.贵州通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府县志辑[C].巴蜀书社,2006.

本文系贵州凯里学院教授专项课题(编号:JS201403);苗族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2016年专项课题(编号:XTYB1621)阶段性之一

作者简介:

陆跃升(1965—),男,瑶族,湖南溆浦人,凯里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苗疆义学清水江
湖广“苗疆”地区“改土归流”进程考论
晚清兰州府义学初探
清水江流域杉木育苗、种植技术及其生态学意义
清代开辟苗疆后清水江流域纠纷解决机制变迁研究
慈善公益视野下的清代山西义学运营实态
清水江水体和沉积物中氮、磷的分布及变化趋势
明至民国清水江流域生态环境变迁探微
清代中越边境地区义学教育探析
“集中”抑或“分散”:近代苗疆农村土地的分配关系
晚清苗疆盗案断理与实践法律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