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历史文化资源深厚,文物遗存丰富,“崇文、尚德、包容、创新”的武威精神彰显着城市内涵。近年来,武威市从发展凉州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文旅融合等方面推动文化发展和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是,文化设施不平衡、创新传播不够、文化人才缺乏、社会参与不足等问题仍然突出。对此,应以问题為导向,从舆论宣传、文化传承、建章立制、人才建设等方面着力建设文化繁荣、社会文明的新武威。
前言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创造,其蕴含的文化和精神体现着城市卓尔不群的风格,滋养着城市发展。武威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物遗存丰富,拥有众多珍贵的文化遗存,彰显着武威发展的历史脉络。武威市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2007年创建成为省级文明城市,2018年、2021年两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近年来,武威市大力弘扬凉州文化,持续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打造“书香武威”公共文化服务品牌,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和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扩大。2021年11月26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武威市第五次代表大会提出将“建设文化繁荣、社会文明的新武威”作为“六个新武威”[1]的建设目标之一,擘画了武威发展新蓝图。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深入分析武威文化和社会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的放矢提出对策建议。
一、文化繁荣、社会文明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文化和文明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概念。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状态。英国人类文化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才能和习惯。”[2]对城市发展而言,文化和文明是相互统一的关系,二者彰显着城市品质、城市风貌和居民素质。当今世界,文化和文明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主题,其意义体现在:
(一)文化繁荣、社会文明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
城市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集中展现的载体。城市发展不仅需要物质文明的进步,也需要优秀文化和社会文明的引导、催化,文化繁荣和社会文明是武威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和文明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是城市发展的巨大潜力。文化赋予城市持久的生命力,决定着城市的文化品位、价值理念和生活品质,优质的文化资源和文明的社会环境能够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生产力,塑造差异发展的能力;文明的社会环境如居民素质、文化价值、道德修养等,是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二)文化繁荣、社会文明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基石
文化、文明是一种精神价值体系。按照马斯洛的理论,精神需要是一种超越性的需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仅包括物质生活的富足,也包括文化熏陶和文明涵养。文化繁荣和社会文明是美好生活的组成部分,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塑造“人心”的重要工程,是美好生活的催化剂,能引导民众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崇德向善、遵纪守法、文明有礼等,并在潜移默化中构筑起与现代生活相匹配的精神世界。
(三)文化繁荣、社会文明是历史文脉的延续
人类文明进步催生了城市。城市凝聚了文明的主要样态,也保留了大部分的历史烙印和文化遗产,文化传承是城市的重要功能。历史遗迹、文物古迹和人文底蕴等是城市文明的一部分,也是维系家国情怀、构建文化自信的重要纽带。武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雷台、文庙、古钟楼、罗什寺等见证了武威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彰显着崇文尚德、包容创新的精神。新时代武威的发展,就是要延续历史文脉,传承创新文化,并以以文化人、成风化俗建设社会文明,滋养城市的精气神,提升城市魅力。
二、武威文化和社会文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文化挖掘和创新传播不够
武威文化发展和社会文明建设中,工作创新不够,未形成特色品牌和核心竞争力。表现在:一是对凉州文化的挖掘、阐释不够,对历史元素的提炼不到位,“凉州学”品牌影响力尚未形成,武威故事讲述得不够好,缺乏耳熟能详、生动鲜活、深入人心的故事,文化特色不鲜明。二是文化表现形式单一,对以“马踏飞燕”为代表的文物“活化”层次不够,创意产品相对较少且层次较低,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的融合处于浅层次,以旅彰文的效果有待提升。三是精神文明建设缺少有影响力的特色项目或活动品牌。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平衡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受限,公共文化设施的总量、种类不足,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基础设施缺乏、文化活动单一。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均衡,一些社区(村)公共文化设施不达标、利用水平不高,公共服务不到位,阵地作用发挥有限,难以满足群众对文化发展和社会文明建设的多元化需求。
(三)文化人才缺乏
文化领域高端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少,创新型、复合型、开拓型人才较为缺乏,制约武威文化繁荣和社会文明建设。一方面,文化建设中文物、考古、博物馆展陈、图书馆、文艺创作等方面人才缺乏、人才流失、人才断档问题突出。另一方面,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推进,文艺编排、非遗保护、精品创作、市场运营等领域的人才较为紧缺。
(四)社会参与的深度、广度不足
一些地方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滞后,难以满足群众多元化的文化需求,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不高,参与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不浓。精神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文明城市创建中部分志愿者站点未开放,全民动员、全员参与的格局尚未真正形成。
三、推动武威文化繁荣和社会文明建设的对策建议
聚焦实现“建设文化繁荣、社会文明的新武威”这一目标,需要科学审视文化和文明的时代价值,挖掘、阐释、宣传好武威优秀的历史文化并促进其创新转化和传承发展,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提升社会文明程度,营造文化繁荣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深度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
丰富的文化资源是武威文化繁荣和文明建设的基础。基层政府和各类组织、科研院所应大力开展武威历史文化研究,创新文化研究模式,壮大研究力量,组织开展“沙井文化”、汉代城址、武威史前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与调查研究,发掘整理形成体系,呈现更多精品力作。讲好新时代武威故事,深度阐释武威历史文化的内涵,提炼其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将其与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和时代价值相结合,并通过文化产品“活化”,打造具有鲜明辨识度的特色文化精品和文化品牌,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加大宣传力度,运用传统和现代媒介围绕武威非物质文化遗产、凉州文化、历史文化名城等进行宣传,做强“凉州学”品牌,培育文化生态,加强文物IP开发和数字化转化,推动武威历史文化“走出去”,增强文化自信,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影响力。
(二)“文化+服务”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品质
公共文化是文化繁荣的重要方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主要体现。武威文化繁荣和社会文明建设内在地要求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具体而言:第一,创新观念,谋新求变。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在理念、内容、方式上的创新,不断扩大服务范围,拓展服务项目,做强“书香武威”、“一站式”阅读室、凉州文化等文化品牌和节会品牌,拓展博物馆的服务边界,构建更高水平的基层公共文化空间,打造城市文化会客厅,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均衡化,提高偏远地区、农村地区、弱势人群的文化服务供给数量和质量。第二,创新服务方式和运行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和服务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盘活文化资源,提高服务质效。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如将文化场馆的建设、运行、管理和服务委托给专业公司,由专业公司按照标准规范开展免费开放和各类文化活动,政府依法对其进行监督考核,有效破解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高、人才短缺等问题。第三,加快发展数字服务。改变公共文化服务古板、静态的印象,发展数字场馆,优化自助服务设施,推广“云服务”“云展览”“云阅读”等线上服务,为公众提供惠民、便捷、时尚的文化服务,引导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的文明之风。
(三)“文化+文明”深化精神文明建设
以“文化+文明”为支撑,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打造现代文明之城。第一,以政府为主导,开展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城市文明是公共责任、公共道德、公共文化的综合体现,政府应切实发挥主导作用,做好规划、组织、管理并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第二,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武威历史文化为特色,全面提升核心價值观在文化和社会文明建设中的凝聚、辐射、指引作用,创新核心价值观表现形式,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民众道德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让文明成为城市软实力提升的不竭动力。第三,以人民为中心,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合理确定教育主题、内容和载体,策划实施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提高群众参与热情。精神文明建设不应是“空中楼阁”,而是适应现阶段多数群众认识水平和符合当地历史文化特点的接地气的行动,才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第四,以市民主体作用发挥为重点,加强心理引导,促进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唯有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群众个人、家庭和职业等维度的全面发展,武威文化和社会文明建设方能取得更大成效。
(四)“文化+旅游”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文化旅游是弘扬武威历史文化的有效路径,也是宣传社会文明的重要窗口。推进武威文化繁荣和社会文明建设,需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提高“天马行空·自在武威”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以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促推文化和文明建设。第一,打造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能在短期内让人们感受到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精髓。应依托武威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意旅游产品、特色文创产品,推动历史文化资源活起来、动起来、走出去,让游客体验到武威独特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同时促进文化传承、文明传播。第二,创新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路径。将文化资源的强保护与市场的专业化开发相结合,保存好文化遗产、历史街区、文物资源等,开放利用文化遗存,通过符号性、功能性转化植入新兴文化业态,融入文化经营、文化创意、文化体验、文化消费等各环节,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通过景区、旅游演艺产品、创意产品等实现文化价值。第三,推进文化富民利民。将文化“软实力”和“硬实力”结合,大力发展现代文化产业,促进更加充分的文化消费,改善从业者的收入情况,增加文化自信,为武威文化繁荣和社会文明建设提供重要支持。第四,强化文化科技创新。落实甘肃“强科技”行动,政产学研结合加大现代科技在文旅融合中的应用,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创作感染力强的旅游演艺作品,以前沿性创新为动力推进文旅融合。
(五)“文化+人才”助推文化繁荣、社会文明
以武威文化和文明建设的现实需求为导向,“引”“育”“推”结合,对外引进高端人才,对内构建完备的培养体系,助推武威文化繁荣和社会文明建设。第一,引进高端人才。建立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薪酬制度,打破薪酬“天花板”,如对文物保护、考古、文艺编排、剧目创作、市场运营等急需人才实行年薪制、协议工资制,体现薪酬激励作用,并注重改善人才工作生活环境,构建优质营商环境。第二,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机制。重视本土人才培养,通过交流培训、交叉培养、换岗训练等方式提升基层文化工作者能力素质,大力培养民间文化团队、基层文化大户和文艺爱好者,不断壮大文化骨干队伍。完善各类文化人才职称评审制度,加大人才推选表彰力度,充分调动各类人才在武威文化、文明建设中的创新活力。
参考文献:
[1] 2021年11月26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武威市第五次代表大会提出“六个新武威”的建设目标,其中包括“建设文化繁荣、社会文明的新武威”。
[2]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文明和文化——国外百科辞书条目选择[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2:56.
作者简介
梁海燕,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决策咨询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