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轶 朱小军 马利 顾燕冲 章筱茜 南通理工学院
在一所高校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体育建设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之一,它对塑造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具有重要作用。而体育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一种群体性文化,同时也是学生宝贵的精神财富。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良好发展,是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与行为的重要力量,因此对其进行调查、探讨和研究十分必要。
为探究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本文以江苏省10 所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开展调查与研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等。在本次研究中,共查阅了140 余篇学术期刊及数据信息,对其做出数据归纳与整合,以此作为本次研究尤为重要的数据基础。本文主要以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及精神文化三个方面为研究方向,对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现状进行问卷调查,向学生共放发1000 份调查问卷,共回收1000 份调查问卷,问卷有效率为100%。除此之外,本文还采用了实地走访、数据统计等方式作为补充,以更好地保障本次调查研究的质量和效果。
一所高校的体育制度文化,指的是该高校历年开展体育运动的传统,即该高校在体育运动方面所形成的具备稳定性、普遍性与重复性的体育运动,如:校运动会、常规性或专项性体育竞赛、体育文化活动等。经本次调查发现,江苏省各高校都具有在夏季或秋季举办校运动会的传统,大部分高校会定期举办单项体育竞赛,但对于体育文化知识的竞赛则绝大多数高校都没有举办的传统,这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文化的认知程度较低。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江苏省各高校在体育制度方面仍需强化管理。大部分高校都制定了《体育教学制度规范》《体育教师工作规程》及《场地器材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能够按照制度执行与管理,但仍有部分高校的体育制度建设不足,与体育教学脱节。
体育物质文化指的是在体育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物质基础,其主要包括体育资源和体育设施,如体育文化读物、体育器材及场馆等。体育物质文化不仅包括了承载体育文化发展对象的物质资源,而且包括这些物质资源中蕴含的理念和智慧。经过本次调查发现,江苏省各高校中场地面积最大的为篮球场,调查中的每所高校都包含室内篮球馆及室外篮球场,另外每所高校都配备了室外足球场、羽毛球场和网球场。调查中的大部分高校都建设了自己的综合性体育场馆,但对于泳游馆、武术馆、滑冰场、瑜伽室等仅有少部分高校进行了建设。经调查,还发现个别高校的体育场馆建设程度较低,仅符合常规性教学开展的条件,远远达不到专业体育教学的标准化场馆要求。除了体育场馆,部分高校的体育运动项目仍需完善,需要加强对场馆的建设,增加体育器材的种类与数量。在体育文化的传播上,50%以上的高校设置了体育文化宣传栏,但存在宣传内容更新时间长、更新不及时、内容滞后等情况。大多数高校都没有设置体育文化雕塑,高校体育文化的宣传设施急需增加。
对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而言,精神文化建设是其主要内容。根据当前对江苏省在校大学生体育价值观的相关调查来看,基本上所有大学生都认为体育运动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认为体育运动应成为课余活动的主要内容。但对于体育运动在人际交往中的促进作用,只有50%的学生持赞同态度,这表明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对塑造自信、推动友谊等方面存在错误认知。另外,根据本次调查可以发现,江苏省各高校学生对于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了解较多的超过50%,这是因为体育教师在课堂上注重对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并将这些知识列入体育考核成绩中。但对于体育运动专项知识而言,将近80%的学生都存在不足,其中部分学生拥有的体育运动专项知识,并不是在课堂上学到的,而是根据自身体育兴趣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的。因此,不难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了解是具有片面性的。在本次调查中,只有不到30%的学生表示经常会主动进行体育运动和身体素质锻炼,将近40%的学生则表示只有在体育课堂上会进行体育运动,课余时间完全不会进行体育运动,还有将近45%的学生表示偶尔会进行体育运动。喜欢观看体育运动及竞赛的学生不足30%,由此可见,江苏省各高校体育运动风气尚未在大学生之间形成。
经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就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发展现状而言,在制度文化方面,各高校都会举办夏季或秋季校运动会,但定期举办单项体育竞赛和体育文化知识竞赛的高校较少,部分高校体育制度建设仍存在不足。在物质文化方面,大部分高校都拥有自己的综合性体育场馆,但部分高校仍存在场馆建设程度较低;体育运动项目不够完善;体育文化宣传设施不足的问题。在精神文化方面,所有大学生都认可体育运动对身心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但大部分大学生仍存在对体育运动认知片面、体育运动专项知识不足、体育运动参与度不高等问题。
3.2.1 强化体育制度建设
除了开展常规性的校运动会和体育教学,高校还应该强化自身的体育制度建设,积极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及各项体育运动,进而形成常态化体育制度,定期开展校内体育文化知识的宣传、体育花样表演等,或者设立校内体育文化节并定期举办,这些方式都能大幅提升体育文化在校园内的宣传效果。例如,2023 年5 月,南京大学在仙林方肇周体育馆举办了首届校园体能吉尼斯“铁三”擂台赛,比赛内容包括引体向上(男)、仰卧起坐(女),立定跳远和MetaSports 自行车竞速三项,设置一、二、三等奖若干,并颁发证书。再如,2023 年4 月,东南大学举办的“春到九龙”大型体育竞赛暨第十九届风筝节,竞赛项目包括手绘风筝比赛、放风筝比赛、火速传递比赛、激流勇进、踢毽子、集体长绳接力、1 分钟单摇跳绳、30 秒双摇跳绳以及一些趣味小游戏,竞赛内容非常丰富,设置一等奖1 名,二等奖3 名,三等奖4 名,并颁发奖牌。另外,也可以定期举办校内体育文化知识竞赛,给获胜者设立吸引力较高的丰厚奖品,吸引更多学生参与竞赛,增强学生对体育文化知识的学习兴趣。这些强化体育制度建设的方式,能在很大程度上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塑造高校自身的特色校园文化,进而推动江苏省高校体育运动风气的形成,推动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行为的养成。
3.2.2 强化体育设施建设
就本次调查结果来看,江苏省各高校若想加强自身体育文化建设,提高体育文化建设工作质量,最主要的是强化各高校物质文化建设,特别是体育设施的建设与完善。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设施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建校内体育场馆,增加单项运动器材。例如,2021 年4 月,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体育馆与学生中心项目正式开始建设,该建筑项目位于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南区内,以创造宜人的校园公共空间为原则,设计上科学区分了体育馆和学生中心的各项功能,相互联系又有所分隔,极富大跨度空间的建筑特点。工程总建筑面积17100.97 ㎡,其中体育馆建筑面积12776.63 ㎡,建筑高度21.5m,为大跨度大空间网架结构,总席位数达8000多个;学生中心建筑面积为4324.34 ㎡。独墅湖校区体育馆在设计上注重体现“环境、生态、文脉”,建筑造型与周围环境氛围相融,赋予体育馆更深刻的校园文化内涵,且更具现代美感。场馆及相关配套设施可用于普通体育课程教学,以及校高水平运动队进行专项训练,可承担大学生校际、省际和全国性高水平比赛,以及单项全国赛事,同时还设计有各种集会、专业比赛、教学训练和文艺演出多种模式,并能满足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大学生文化艺术展演等大型活动需求。再如,江南大学在2020 年11 月开始建设到2022 年11 月正式竣工的江南大学体育训练馆,该体育馆建筑面积12494.02 ㎡,主要包括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健美操室、健身房、武术(跆拳道)房等,还建设有智能化管理系统,可以实时掌握场地使用情况,进一步完善了学校的基础配套设施,在保证学校日常体育运动教学的同时,还为学生的业余生活提供了场所。若高校暂时无法增建体育场馆,也可结合本校学生对体育运动的需求,扩建现有的体育场馆、延长场馆开放时间,增加专项体育场馆建设,如滑冰场、游泳馆等,进而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体育运动需求。
3.2.3 创新体育课程模式
当前江苏省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其中体育理论教学主要以教师单方面讲解为主,体育实践教学则以教师示范为主,学生全程都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师生互动与教学创新,降低了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阻碍其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因此,对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创新已刻不容缓,江苏省各高校应积极引进先进的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的培养。具体可采用以下措施:一是采用体育教学的并列形式,对一、二年级的学生开展基础体育教学和专项体育教学,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教学及管理,在此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二是采用体育社团教学模式,江苏省各高校三、四年级的体育运动教学多为选修课程,在此阶段,可侧重于体育社团的建设,学校可为每个体育社团配备专业的教练,解决学生在运动过程中的问题,并为学生运动过程中的安全提供保障。例如,东南大学打造的“课堂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多种体育赛事、多样体育文化、新型体育方法”五位一体的体育教育工作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并连续8 次被国家体育总局授予“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其一,体育课程覆盖了各类学生。共开设三种类型体育课程,对普通学生开设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运动项目和教师的“三自课程”;对身体病弱的学生开设专门的保健体育课;为体育特长生开设专项提高课。在教学过程实行了教师与学生、体育课堂与网络课程、课内与课外的“三互动”,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其二,体育活动贯穿了各个阶段。一年级开展早锻炼活动,培养新生体育锻炼习惯;二年级开展涉及22 个项目38 个不同等级兴趣类和技能类体育活动项目;三、四年级实施由院系体育老师负责考核的每周三次的课外活动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
其三,体育赛事覆盖了各个时节。以校学生田径运动会、校研究生轻运动会、各院系运动会等三大竞技比赛为龙头;以春季定向比赛、夏季啦啦操比赛、秋季拔河比赛和冬季万人长跑比赛等四大趣味比赛为主体;以学生体育社团举办的“新生杯”和“院系杯”八大球类联赛为辅助,形成了月月有安排、周周有比赛、年均20 万人次参与其中的体育运动竞赛体系。
其四,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以体育名人进校园、体育文化节等形式推广体育竞技文化和普及体育运动知识。先后邀请著名排球教练郎平、知名篮球运动员胡卫东、资深足球评论员张路、武术世界冠军李菲、美国体育科学院朱为模院士等来校交流;宣传在校生郝运力夺伦敦奥运会奖牌的优秀事迹,开展阳光伙伴体育文化节等活动,传播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体育文化,切实丰富校园文化氛围。
其五,创新了体育工作方法。紧扣WEB2.0 时代手机APP 应用广泛深入学生日常生活的特征,推广“微健康”手机APP,通过测试并记录心率来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紧抓微时间、借助微工具、利用微空间、进行微运动、达到微健康”的“五微模式”体育锻炼项目,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形成日常锻炼习惯。
就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而言,在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若想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江苏省高校体育文化的良好发展,需主要从强化体育制度建设、强化体育设施建设和创新体育课程模式三个方面入手,只有这样,才能满足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需求,促进高校体育运动良好风气的形成,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意识与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