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一氓是享誉我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藏书家、古籍整理专家、学者。1981年李一氓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其间与包括王贵忱在内的版本学家私交深厚。李一氓逝世后,王贵忱整理了两人于20世纪70、80年代往来通信、手迹20余篇,印制《李一氓同志书简》,其中包括对《水浒叶子》《屈大均全集》《明本潮州戏文五种》等各类古籍文献的整理与出版工作的沟通,体现出李一氓重视地方文献的发掘、往来交流、注重对版画作品的选择和推广等古籍整理工作细节。
关键词:李一氓;古籍;书简
中图分类号:G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25(2023)03-0052-04
李一氓是我国老一辈共产党人,也是学者、诗人、藏书家,被誉为“学者式革命家”。他于1903年出生于四川省彭州市(原彭县),1925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共产党,65年的党员生涯中从事过文化工作、地下工作、保卫工作、外事工作,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文化及外交事业奉献了一生。1981年9月,国务院恢复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李一氓任组长,主持古籍小组工作近十年,规划了3500多种古籍的出版①,被周林赞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新局面开拓者”。②
李一氓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非常注重对古籍文献的发掘、阅读和收藏。在苏区工作期间,李一氓曾在江西宁都做过当地望族魏氏后人的统战工作,结束后发现了《魏伯子文集》《魏季子文集》十余本,便收拾起来放在手头翻阅。抗战胜利后赴山东、大连工作,他痛心于文物流散,用省下来的津贴从旧货摊上购藏古籍文物。建国后定居北京,常与阿英、李初梨等好友泡在北京琉璃厂、福隆寺等地的古旧书店。③笔者无意中在上海图书馆发现一册文献学家王贵忱于1998年印制的《李一氓同志书简》,其中收录了李一氓在20世纪80年代与王贵忱的通信,多为亲笔手书。该书系王贵忱先生于1997年至1998年间整理的李一氓遗简集。该书非正式出版物,但上海图书馆及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均有馆藏,是一份记录李一氓晚年参与古籍整理工作的珍贵文献。
《李一氓同志书简》采用线装彩印,李老遗简以时间顺序排列,文件时间从1978年到1988年,内容多为两人沟通各项古籍的收集、出版事宜,以及李老致信请王贵忱帮忙寻找历史资料等事项。“书简”共收录了25份李老相关的书信、文件,另有附录3件,为题字、题签及书法条幅。按类型分为信件20篇、文稿复印件2篇、电报2篇、函件1篇。信件基本为李一氓亲笔手书,有四篇署名为李老亲笔,正文内容系口授代笔,完成时间均为1988年,彼时李老身体已经逐渐衰弱。在《后记》中,王老详细回忆了自己与李一氓的相识和其晚年留下的学术活动片段,同时也将书简的详细内容一一作了说明。这篇后记后来收录于王贵忱《可居丛稿》中。这本小书原本计划于1997年年内印制完成,意在李一氓逝世8周年之际作为纪念。王老特别请李一氓的战友,也是介绍他与李一氓相识的老一辈革命家金明同志题签,由艺术家杨坚水精心刻印李老肖像于书内,但最终因王老旧疾复发而搁置到1998年9月才成型。时金明也已逝世,因此薄薄一册小书也成了王贵忱对李一氓、金明两位前辈、挚友的哀思之作。①
李老曾多次在《人民日报》《文汇报》中撰文详论古籍整理思想,其文章后来也分别收录在其文集《存在集》和《存在集(续编)》中。学者周国林、李军、何芳、付文贞等也曾对李一氓的古籍整理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归纳。李老的古籍整理工作是基石性、框架性的,诸如重视出土文献和地方文献、对独特题材如古代木刻版画的整理、注重业内的交流互动、对待古籍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仍然影响着现今的历史文献工作,这些都体现在了散落于日常生活中的私人手书中。
一、发掘整理地方文献
李一氓十分重视对地方文献的出版和整理,1982年他就在《论古籍和古籍整理》一文中提到:“至于地方文献,应另为一类,和地方志不要混在一起。”②“书简”中一篇1983年6月1日由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发出的盖章函件,记录了汇送500元作为整理《屈翁山全集》(《屈大均全集》)复印资料专项费用的事宜。③《屈大均全集》是国家古籍整理规划中的一个重点项目,由王贵忱、欧初等人主持,主要内容为整理汇编明末清初岭南著名文学家、诗人、学者屈大均的著作。④该项目从1983年下半年正式开始资料收集和整理,至1985年完成书稿,最终于1996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⑤该项目实际上在王贵忱接触之前已经分配给华东的一位学者,后来王贵忱就古籍整理工作与李老交流时,李老认为其身在广东,不如整理屈集,专门调整了工作安排。⑥李老在1984年《三论古籍和古籍整理》一文中,还将《屈大均全集》视为在地方上发挥很大作用的长期计划之一,对地方文献的出版和整理寄予厚望。⑦
1975年12月23日,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西山溪排涝工程的进行途中,发现了两座明初一对夫妇的并列分葬墓。在男墓头骨下出土的《新编全相南北插科忠孝正字劉希必金钗记》,为明宣德七年潮州艺人的写本,也是一份珍贵的民间演出本,是明代前期南戏复兴和南戏入潮后加入地方特色改编的重要文献。①李一氓十分重视这份文献的整理情况,于1983年1月15日去信请王贵忱将其作为古籍整理出版的一个项目来接洽。其时李一氓已与中华书局和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协商过,计划由小组出钱、中华书局负责影印出版。②不久,广东省委书记吴南生主持了专项会议,决定将宣德本《刘希必金钗记》、1958年出土的明嘉靖艺人演出本《蔡伯喈》以及饶宗颐先生从国外找回的三种明刻本潮州戏文影印本一道出版成《明本潮州戏文五种》。③李一氓对潮州戏本的影印出版十分重视,1983年2月8日,李一氓再次致信王贵忱,询问潮州戏本的出版计划,特别提到“如果广东要出排印本的话,再出覆印本意义也就不大了”。信发出时适逢王贵忱去北京办事,他便将广东省委的出版计划向其做了反映,李老听后非常高兴,当即为《明本潮州戏文五种》题写书签。④
“书简”中还有一封1980年1月16日的手信,其中提到一份“杜诗”,李一氓将其封寄送给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陈列起来。⑤王贵忱在《后记》中载为广东省中山图书馆藏稀见明初刻本杜诗残存七叶,影印给李老。笔者经查推测为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明洪武元年线装本《杜诗:残卷》。
二、往来交流促进古籍出版
李一氓是著名的藏书家,与业内人士的往来交流频繁,着力推动着古籍的整理与出版。他对待雅正之事十分诚恳认真,不论是自己向他人请托查询资料、题签,还是回复别人的题签、题字、查抄请求,都知无不言,尽量与人方便。“书简”中收录有10余则相关手札,其中提到1982年12月14日,李一氓将王贵忱曾代人求赠的墨宝连同回信一并寄到。当时王贵忱向李老求字时,正不巧碰到他感冒,身体不适,但过了不久李一氓就完成了友人所托。而他自己向别人请题时,则为别人考虑得非常细致,每在寄送给书写人之前,已经将书名、上下款识及每条书签的书体要求悉数设计好,再分发给大家。他曾说请人写书签容易,写大幅累,也不便,不如题签。⑥
1977年王贵忱到北京,在李一氓的藏书中看到了清顺治年间胡正言校《篆书正》四卷初印本。《篆正书》由明末清初书画家戴岩荦(戴明说)撰,整理历代所传篆书各体。而胡正言亦善书画篆刻,其经营的书坊“十竹斋”所刻图书素以纸墨精良闻名于世,除比较有名的《十竹斋笺谱》等,还校刻了包括《篆正书》在内的不少图书。王贵忱素来研究胡正言十竹斋刻本,回到广东后便去信李一氓,希望李老请人代抄录该书序文。李老亲笔抄录了一份,从手稿中可以看到李老的手抄格式比照原本一一对应,复校的标点、文字加粗,需要另行说明的也加粗写在页边,并附了自己的考证说明在文末。此手稿后来由王贵忱整理成文刊发在1982年的《广东省图书馆学刊》。文中还提到了明崇祯年间十竹斋《精选古今诗余醉》十五卷,该书原是王贵忱的私藏,1977年春天他在李一氓处看到了清乾隆年间补版印本,王贵忱便将其送给了李老。⑦1981年2月15日,李一氓特托黄苗子先生将该书带回广州,请王贵忱题签后再给他。⑧
李一氓也愿将自己的作品交与友人分享。“书简”中收录了两则《一氓题跋》勘误表,除文印内容之外另有李老在此基础上亲笔增加的条目,可见李老不止一次校订自己的作品。《一氓题跋》1981年出版,收录了大部分李老所作的藏书题跋,是李老晚年作品,“书简”中的勘误内容是在书籍出版之后所做。王贵忱记述李老曾说过写书印书,是吃力不讨好的事。⑨而这份“吃力”是李老严谨治学在行文上的表现,40多处条目中,除了少量的错字、错序以及标点符号的错误外,基本都是措辞的打磨,如书中《明万历后印本北宫词纪》一文,李一氓提到自己曾请张正宇为书套题签①,认为应该将第226页第四行的“……不久,正宇同志即下世”改为“不久,宇即下世”,因前半句已经提到了张正宇同志,此处按文言文规范去掉重复字词更为恰当通顺。②
三、注重版画作品的旨趣和推广
李一氓的个人收藏中版画是一大特色,这是受郑振铎的影响,他曾谦虚地说自己是“赶时髦,跟着他们竞相买小说、戏剧、木刻画”。③但实际上他后期的版画收藏水平已经是国内顶尖的,王贵忱、黄苗子等业内人士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李一氓虽喜好版画,但在整理与出版方面自有原则和考量。1988年8月19日,李一氓与王贵忱交流关于版画整理的事宜,他说:“我现在并不是对所有的古典版画都有兴趣……《圣训图解》虽然那些木刻画不错,但总体来说,内容十分反动,还不如去校那些风花雪月的版画,因为它有情趣,譬如明本的《月露音》(杭州刻本)④,要翻印我就宁肯翻印这类书,而不要那些宣传皇帝旨意的书。”⑤
李一氓的确中意那些特别具有艺术性欣赏性的版画作品,不仅注重个人收藏,还与众乐乐,除了与业内人士频繁交流,更努力将其间精品推广给公众。在上文提到的那封信中,李一氓曾自嘲道“反正也没有出版社来关心这类事情”,但他还是在耕耘,《明陈洪绶水浒叶子》的出版便是一例。这本书于1979年9月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李一氓供稿,其底本原是王贵忱从书友处收藏而来的天启刊本《水浒牌》,内容为明末清初书画家陈洪绶以小说《水浒传》中的人物为原型创作的一组木刻版画作品,以民间叶子(中国传统纸牌游戏)的样式呈现。20世纪70年代末,王贵忱带着自己的所藏到北京国家图书馆与李致忠分享,李将国图所藏版本拿出对照,发现王藏本为初刻本。⑥王贵忱希望与更多人分享,但考虑到自己并没有能力把它制版付印,当即决定送给李一氓,寄希望于通过李老将此书出版。⑦李一氓没有辜负友人的愿望,1979年9月29日,李一氓去信王贵忱,告知《水浒叶子》已经出版,但因出版社只给了他两本,李遂分其中一本邮寄给王,并在信中表示:“谢谢你这个底本,否则就出不成这本书了。”同年10月,李一氓供稿的《西湖十景》版画集也顺利出版,李一氓1980年1月4日又给王贵忱寄去一册。⑧
翻阅李一氓书简,一位热爱读书、热爱生活的老革命家的形象跃然纸上,许多李一氓个人生活的细节又与他的文章、书法互相印证,笔墨间勾勒出更加立体的形象。1982年1月24日,李一氓向王贵忱写信,想请其代购二百枝篱竹用火车运到北京,做围札菜圃用,结果迟遲未收到。李一氓又于1983年3月初连发两封电报催促。篱竹收到后,李一氓于1983年3月29日回信,提到将会奉还垫付的运费。⑨李一氓好美食名声久矣,他的杂记《征途食事》记录了自己从学生时代一直到抗战时期的饮食经历,回忆录中也不时穿插相关内容。抗战胜利后,他推荐的北京的川菜馆子得到过汪曾祺的盖章好评,后来也曾给北京的四川饭店题字。《存在集(续编)》中收录了4篇他专门讲评美食的文章,其中《书谭瑑青〈聊园词〉清稿本后并记“谭家菜”》一文,李老曾托王贵忱校对,并请他帮忙发表在1989年1月17日的《广州日报》上。“书简”中也收有一则李一氓口授并署名的信件,内容为1988年10月21日请王贵忱帮忙订正相关文稿。
2023年是李一氓诞辰120周年,而去年10月,王贵忱先生也驾鹤西去了。翻阅王老精心编排的《李一氓同志书简》,重温两位文化先辈的真挚友谊和他们为古籍出版与整理工作留下的宝贵财富,也是对氓公、对王老的纪念。
(责任编辑:陈俐)
作者简介:贾铭宇(1992-),博士,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历史文献中心馆员。
①张冠中《李一氓文化思想与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406页。
②周林:《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新局面开拓者——缅怀李一氓同志》,《周林传统文化论集》,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3年,第44-50页。
③李一氓:《李一氓回忆录》,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116、295-301頁。
①③⑥王贵忱编:《李一氓同志书简》,广州,1998年,第45-46页,第25页,第43页。
②李一氓:《存在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年,第25页。
④《屈大均全集》分为8个单册,收录屈大均(字翁山)著作360余万字,内容包括《翁山易外》(《周易》、术数),《四书补注兼考》(《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考注),《皇明四朝成仁录》(记述明崇祯、弘光、隆武、永历四朝北方地区及岭南的抗清斗争),《永安县次志》《广东新语》(全书共28卷,汇总岭南风物,被称为“广东百科全书”)《翁山文外》《翁山文抄》《翁山诗外》以及附录《屈大均年谱》《投赠集》《屈大均资料》。
⑤欧初、王贵忱主编:《屈大均全集(八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
⑦李一氓:《存在集(续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40-58页。
①陈历明:《〈金钗记〉及其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7-8页。
②③④⑤⑥⑧⑨王贵忱:《李一氓同志书简》,第41-42页,第21、34、42页,第11页,第19、38页,第13页,第40页,第15页,第20页。
⑦王贵忱:《胡正言所刻书二种》,《广东图书馆学刊》 1982年第2期。
①③李一氓:《一氓题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年,第224-226页,第188页。
④《月露音》为明代散曲选集,收录220余出散曲,杭州丰乐桥三官巷李衙静常斋刻印。书中有76幅插图,刻工精美。现存世两部。
②⑤⑧⑨王贵忱:《李一氓同志书简》,第28页,第15页,第9-10页,第18、22-24页。
⑥李致忠:《陈老莲水浒叶子初刻本的再现》,《收藏家》 2012年第7期。
⑦王嘉陵:《云烟不曾过眼去,留得书香绕乡邦——李一氓捐赠四川省图书馆书目序》,《郭沫若学刊》 201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