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郑风玉 鲁北技师学院
滨州市为粮油食品传统粮食加工大市,粮食产业发展“滨州模式”备受关注,已成为山东省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样板,是全国粮食行业发展的典范。由于受地域经济发展所限,滨州市粮油食品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技术人才匮乏。目前,滨州市内职业类院校未开设此专业,鲁北技师学校主动对接五大千亿级产业群的粮食加工产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两主题六融合六共享”的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人才培养模式,破解了企业“找不到、招不来、留不住”的吸引人才的难题,开创了全国粮食产业千亿级产业集群与学校深度融合的教学新模式,为全市粮食产业向纵深发展、为区域经济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输送高质量技能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央要求,“十四五”时期要持续增加人力资本使用,普及职业教育的相关适应力,持续开展职普融通、产教间融合及校企合作,探究符合我国国情的特色化学徒制度,着眼于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产教融合指的是结合产业与教学,两者之间相互支持与促进,增强专业的应用型和实用性,使学校成为一个经营实体,集人才培养、科学探索及科技服务为一体。职业教育要按照所属行业及相关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从而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力,持续提高产业对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需求的满意度,充分调动起行业、企业的积极性,达到良性的循环。如图1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服务组织运行机制所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目前职业院校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之路。因学校不同,其实际情况也不同,不同专业的特征也不同,因此每个学校的具体做法也不尽相同。
图1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服务组织运行机制
专业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既是“十四五”等国家战略的内涵要求,也是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2021年4月在全国职教在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了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国家“十四五”对接职业院校发展规划,产教深度融合的政策也明确提出了新时期的发展目标。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应与产业需求相对接,按照行业、企业需求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从而不断提高产业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满意度,充分调动起行业、企业的积极性,达到良性的循环。当前,我国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迅速,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在走向纵深,而培养高素质粮食工程专业人才是促进粮食产业区域经济高速发展的必要因素。然而,目前行业发展所需的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却十分紧缺,补齐粮食行业人才短板,成为行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因此,加强粮食工程专业与区域经济深度融合发展,既是“十四五”等国家战略的内涵要求,也是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还普遍存在专业与产业对接契合度不高、产教融合不够深入、技术服务能力较为欠缺等诸多问题。一是部分专业设置过热。据统计,2019年,全国140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中布点设置了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分别有409所、534所、616所,也就是说,全国有将近三成的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了这三个专业。二是专业与地方产业需求契合度较低。目前各地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呈现比较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没有切合地方经济实际情况。三是部分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特色不鲜明由于在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上没有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没有深入行业企业开展充分论证,没有紧密结合地方产业需求和学校自身建设基础,盲目跟风,部分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计、理论实践一体教学等专业建设上缺乏自身特色。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1)人才培养目标的不一致。一般情况下,产教融合会涉及多个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企业、学校、行业和社会组织。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价值的追求导致了截然不同的行动逻辑。企业和学校属于不同的组织类别,在价值追求和行为逻辑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为了实现双方产教融合的深入发展,有必要建立相关的具体法律制度,包括健全的法律体系、健全的责任分担机制、有效的监督评估机制和精细化的合作体系。
(2)人才培养模型的构建、长效机制的建立不健全。从人才培养标准、技能、素质等方面分析产教融合型人才的培养。其中,标准应以明确的标准为指导,努力使学校要求与企业标准相匹配;技能应注重强调技能为核心,实现专业能力与行业需求的适应;质量应该建立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促进专业技能与产品优化的结合。以粮食工程专业为例构建产教融合“两主体六融合六共享”的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人才培养的方式(如图2),这就包括课程体系建设、项目体系建设、企业实践体系建设等。
图2
(3)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中,有关第三方评价标准还没有确定。众所周知,立足当前,指导未来是产教融合第三方评价实现的目标。其评价主体应包括以下内容:明确评价主体的法律地位、分析运行机制、培养评价主体、深度评价应用。
滨州市为粮油食品传统加工大市,成长起了以滨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香驰控股、西王集团为代表的“十大”粮油加工龙头企业,粮食产业发展“滨州模式”备受关注。目前,本市区域内职业院校未开设此专业,全省高职院校仅有两个学校开设此专业,毕业生数量相对较少。我校主动对接五大千亿级产业群的粮食加工产业,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两主体六融合六共享”的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的发展模式。
通过学校与企业作为平行并重的两个主体,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双方共同参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从第一学期的行业认知、企业文化开始,到第二学期的专业基础课的侧重企业实用性,从第三学期的专业核心课到第四学期的实习实训课,从第五学期的专业拓展到第六学期的创新实践,全程融入企业元素,实行校企“双考核、双评价”,达到六学期全融入,从而实现校企文化理念、生产标准、育训基地、人才资源、职业精神、技术合作的六共享。在学生在校的三年,分阶段重点、递进融合第一年的企业文化融入、第二年的主干课程工学交替、第三年的跟岗融入。实现学校与企业生产无缝隙的对接,办学依靠行业,问计企业,为企业输送人才,实现合作共赢。
学院主动对接“五大千亿级”粮食产业,深入了解企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精准对接产业期望,通过多种形成与企业协同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企业相互连接,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从粮食工程专业和食品检验检测专业发展来看,产教深度融合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学生和社会的广泛认可。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粮食工程专业教学成效十分显著、毕业学生供不应求,企业订单式、冠名式等企业主动参与教学的热情不断增强。企业实训、设备共享、师资互聘等良好发展,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人才培养模式,破解了企业“找不到、招不来、留不住”的吸引人才的难题,开创了全国粮食产业千亿级产业集群与学校深度融合的教学新模式,为全市粮食产业向纵深,为区域经济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输送更多高质量技能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