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丽斌 黄 晶
太原师范学院
中国山水画是一种历史悠久且极具代表性的中国绘画形式,表面上画家大多描绘的是自然景观,实则是通过自然山水抒发内心的情感,追求“天人合一”的美学意境。经过数百年的发展,中国山水画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山水画承载着古人对自然以山为德、以水为性的内涵,承载着精神上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更承载着中华深厚的民族文化与民族自信。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高,如何建造具有山西特色、蕴含山西美学的建筑值得探索。
1.气韵
在山水画中,“气韵生动”是神气与韵味的总和。它是古代文人对所描绘事物的表达,更多的是对精神内涵的追求。清代著名画家石涛说道:“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得之者,精神灿烂,出之纸上。”[1]这句话表明表达要脱离匠气,创造出气势与豪气。元代的杨维桢指出:“故论画之高下者,有传形,有传神。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2]对传统山水画进行整体感应是文人的风格,是对精神追求和生命状态的领悟,可以描绘出丰富的情感意境。将精神与气韵空间化,更能增强观者对空间的美好体验与独特记忆。
2.构图形式
构图形式指的是传统山水画中的章法与布局,构图的来源是生活,古代文人将表达的内容与形式加以组织、安排,构成一个体现个性、呈现气势、和谐统一的整体画面。构图法有自己的规律,最主要的规律是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山水画的画家善于运用视点的变化,使空间更具有叙事性和趣味性,更加生动。北宋画家张择端在《清明上河图》中就打破了单一视点和空间局限,实现一步一景,抓住了观者的注意力,通过散点透视的构图形式将现实单一的空间视域变成多维立体的视域。这种将多个视域的场景透叠到空间中的设计手法可以使设计更具可读性与趣味性。
3.笔墨
笔墨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语言,也是关于物象和传情达意的绘画艺术技巧,是古代文人对自然山水的探索,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体悟将其精准提炼出来的符号语言。传统笔墨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完整的体系,如中锋用笔、墨分五色等。这些笔墨技巧是古代画家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凝成的智慧结晶,同时笔墨韵味可以演化成空间韵味。
1.政策层面
在“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乡村建设。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乡村人居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如何在保留乡村民居建筑文化的同时适应现代生活,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山水画与晋式民居建筑的传承发展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不能割舍的血脉。
2.建筑层面
晋式民居建筑作为重要的载体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建筑性能差,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随着人口越来越多,传统晋式建筑的容积率越来越低,空间利用不充分,迫使民居推倒重建或者直接加盖简易楼层,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同时,许多居民搬离了乡村,大量民居被闲置,也使得民居建筑衰落。传统民居大多基础设施不完善,无法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其次,环境整体融合性差。部分传统民居建筑大多是户主自己建设,以实用性为主,很少注重与环境的融合。美丽乡村的建设要注重整体性,注重民居建筑与当地地域文化的融合,在提升建筑质量的同时注重环境景观建设,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整体发展。最后,无法因地制宜。在“乡村振兴”的推动下,乡村民居出现了千篇一律、没有地域特色的问题,忽略了其蕴含的文化内涵,晋式民居建筑丧失了独特的文化价值。
3.居民生活层面
传统民居建筑是乡村生活的载体,记录着农耕文明的繁衍与传承。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乡村数量不断减少。现存的传统民居建筑存在许多问题,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随着居民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居住建筑不仅要宜居,还要保留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让居住其中的人能获得更强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1.改善生活
新晋式民居的设计可以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特有的基础材料以及绿色低碳的新能源材料,从而响应“绿色低碳,生态友好”的号召。配备完善的基础设施,实现美观、舒适、安全、便捷,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2.提高辨识度
从山水画中寻找灵感与切入点,并在已有的晋式民居建筑风格上不断突破,二者相互融合,形成新的晋式民居建筑风格。结合中国传统山水画中营造的氛围,探索一条新晋式民居建筑保护性开发设计之路,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山居诗意重新植入民居建筑中,形成一种师法自然的设计思路,重建山西独有的民居建筑精神家园,提高晋式民居的辨识度。
3.弘扬传统文化
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建筑历史十分悠久。晋式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重要派别之一,也是中国民居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建筑的布局、空间、造型、雕刻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风格。改革开放以后,山西的民居建筑总体数量呈现上升的趋势,外来文化的涌入,对于山西晋式民居建筑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探索和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将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人文精神更好地转化应用到当地的民居建筑设计中,设计出更具有山西味道、山西式样的新晋式民居建筑,更好地弘扬传统文化。
4.强化认同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好的人居环境不是脱离当地文化,不是独立的诗意乡村,不是追求形式的光鲜,而是对乡村文脉的延续,是乡村文化的灵魂,传统文化能使乡村居民真切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情感,增添文化幸福感。乡村文化是乡村人民的精神食粮,滋养着几千年的乡村生活,更新传统晋式民居建筑有利于丰富乡村文化,提高文化认同感。
5.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居所
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是科学的乡村发展方式,可以为打造可持续发展的民居建筑注入活力。应积极推进传统晋式民居的改造,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同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容积率,运用现在低碳环保的再生能源,尽可能地减少建筑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富有诗意的绿色建筑,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
随着乡村振兴的大力推进,在民居建筑的更新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传统民居被整体拆掉,许多乡村历史文化也随之消失。新的民居建筑过于追求国际化,只是机械地复制国外建筑,缺乏传统内涵与生命力。“乡村城镇化应该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农村应该拒绝千篇一律的“城市化”,让乡村更加美丽。
实践教学应以建筑学为主体,引入绘画学、符号学等学科,多学科、多角度研究山水画语言与晋式民居建筑,打破单一学科的局限性,为设计创新和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通过研究和分析国内外有关文献和课题,结合大量案例与理论,了解最新的中国山水画语言在当代建筑中的转化状况,获取相关数据与理论成果,在理论中寻找指引。
山水画是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寄托,在晋式建筑中设计山水画体现了设计师对生活的向往,基于前期对中国山水画语言的研究与探索,主要从山水画的气韵、笔墨、构图形式三个方面汲取灵感,在晋式民居建筑的大背景下,对中国山水画语言在当代建筑中的应用与创新进行探究。借鉴山水画画家散点透视的构图原理,各个空间相互独立且边界模糊,相互渗透又相互遮挡,让观者在行走过程中不断变化,在好奇心驱使下不停地进行空间探索。 通过对结构、布局章法、色彩、质感、光影等要素进行分析,更好地在晋式民居建筑中保留山水画的韵味与情感,保留古人寄情山水、归隐山林的追求。在“来建筑设计工作室”设计的江苏“深深·深宅”的实际案例中,设计师借鉴山水画,探索建筑中的模山范水,将山水画理想世界的原型应用到当代建筑中。整个建筑设计与元代《东山丝竹图》的空间结构、叙事要素相呼应,对于探索新的晋式建筑有很大的帮助。
望仙村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历山镇西北方,重峦叠嶂、树木葱茏、环境宜人,各村庄位于沟谷地带,整体地势西低东高,一条小河穿流而过,最终汇入西河。望仙村是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冬季少雪干燥,地势落差较大,小气候差异明显。村落布局结构清晰,房屋排列整齐,村落有古树2 株,纪念碑1 处,石碾、石磨20 余处。道路平整,村落兴建了寄宿学校以及各种公共活动空间。
望仙村原本的建筑风格一致,集中连片、就地取材、布局严谨,是当地特有的传统土木混合结构的建筑,从总体上反映了当地居住建筑的地域文化与特色。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望仙村半数以上的传统民居建筑居住院落开始重新翻建,在建造的过程中只考虑了容积率的问题,没有充分考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导致建筑风格混乱。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基础设施不完善、建筑无地域特色等问题,这些都是在设计过程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该项目院落坐北朝南,其中正房、西厢房、南房、东房(已毁)均为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居住建筑。正房为三开土木混合结构,中间为门,两边为窗;窗上下两层,上小下大。内部分为两层,下层居住,上层为阁楼,作储物之用。屋顶双坡,悬山顶,屋脊雕花。院落房屋存在墙体不牢固、院落围墙破损、院内景观单调等问题。
1.功能分区要素语言
整个功能分区的布局主要沿袭了传统晋式围合的形式,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客房区、餐厅以及接待处。各个半围合的院落呈“L”形。庭院界面是实体砖墙和具有晋式建筑镂空的砖墙,起到隐秘和遮挡的作用,具有山水画中的意境之美。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宿,必须要考虑居住率以及配套功能。上层为主要的休息客房,下层发挥各个部分所属的配套功能。设计保留传统晋式民居中院落的设置,在保证私密性的同时,人们可以在院落中品茶看景、回归田园、感受自然,远离城市喧嚣,感受山水画中文人墨客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2.建筑形式
“一角半边”是垣曲县望仙村传统村落和民居文化的亮点,营造出“美”在自然、“真”在自然的生活意境。“一角半边”源于中国山水画中“马一角夏半边”的残山剩水的边角之思。“南宋四家”中的马远、夏圭改变了前人对山水画的全景构图方式,以“一角”或“一峰”为主进行着重描写。这种构图的优势是焦点相对集中,画面简洁明快。“一角”的构图,常取一角的景致,留出大片空白,开拓画面空间,留下想象空间。“半边”构图,取半边之景,侧重一隅,意境开阔。本设计取“一边半角”之意,体现了以小见大、以局部表现整体的艺术手法。
3.精神意义和内涵
提取山西当地传统民居院落布局以及悬山顶,对传统民居进行改造设计。悬山顶的屋顶通过对远处的山进行不同坡度和角度的提取,形成高低错落、连续弯折的变化,实现山水画中“拟山”的借鉴,更好地使民宿建筑与周围山体环境高度融合、交相呼应。从民宿屋顶的缝隙中看向大山,形成两种时空的对话,新与旧的交融、文化的相互渗透,但它们并不冲突,而是一种巧妙的文化共生。同时保留原始的建筑材质,运用当地的夯土和砖石,从而保留村落的记忆。整个民宿的设计不仅是对晋式民居建筑的一种尝试,同时保留了人们对村落的情感、记忆。
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和坚定文化自信理念的推动下,应不断探索传统晋式民居建筑,尝试与传统山水画语言相融合,实现新与旧相融合,与村落融合、与山野融合、与环境融合、与山水精神融合、与时代融合,研究中国传统山水画语言对塑造和升华中国传统地域文化具有深刻的意义,对山水画语言的研究是漫长的过程,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创造属于当代的山水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