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喆
(淄博市中心医院,山东 淄博 255036)
医疗机械设备能够辅助临床诊治,当前各大医院已开始根据需求引进各类先进的医疗设备,但管理和维修问题一直是薄弱环节,如未能做好此项工作,则可能会引发风险事故,因此要积极探究新模式,避免影响后续医院的发展规划。由于医疗设备中包括内部多种模块,为了能够契合时代的需求,需要对维修与管理进行了相应的革新,从全方位入手进行优化和调整,通过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工作开展能够符合应用需求,以此确保各项医疗活动能够顺利开展。
医疗机构属于事业单位,医疗设备作为重要内容,是衡量医疗机构的规模、医疗水平、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包括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等,在管理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需求履行基本职能,以此作为后续发展的保障。当前我国对医疗事业的发展加大了关注力度,结合现状健全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并对其发展提供了相应的资金支持,其中医疗设备是保证服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其中大部分是精密仪器,甚至部分需要从国外进口,整体的价值较高,因此在管理过程中需要对此加大关注力度,满足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医疗服务的实际需求。
在当前医疗技术不断发展的时期,各种医疗机械设备的出现加快了行业的发展速度,整体服务水平也正在向着更高的标准迈进,但如果医疗机械设备维修和管理存在不足,则难以契合后续的建设需求,因此要结合实际进行相应的优化,避免出现脱节的情况。医院中的CT机、彩色B 超、核磁共振仪器等医疗设备具有很高的价值,在管理时,一般会根据设备的状态来进行判断,在使用一定时间后进行全方位地检查,通过分析各项数据参数判断当前是否存在问题,结合定期检查、日常维护、故障维修三方面来进行管理,有效提高医疗设备的使用效果。
医疗机械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维修管理会直接影响各项工作开展的整体效果,因此,要对其实施严格的管理与控制,增强安全性能与应用实效。在我国科学技术的带动下,检测和显示正在不断地完善和升级,现如今,已经能够全过程监控医疗设备的运行状态,为此医院需要从管理使用与维修两个方面着手进行优化和调整,配合可控运行保证配整个过程井然有序,从而进一步提高各类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规避在各类医疗活动开展中因设备而发生风险问题。
现阶段,医疗设备常见的异常情况包括电流、电压、功率因数等变化,在故障产生以后,设备内的监控设施会发出指令信号,若受外部要素的影响则参数发生错误,如发现问题,要求立即组织技术队伍对设备开展分析检查工作,并结合当前所分析的情况制定方案,方便以后各类工作的开展。因此,医疗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排查工作,目的是保证机械设备在运行中的效果,提高在各项医疗活动中的应用效果,避免出现运行问题而引发医疗事故。
医疗机械设备需要与现阶段的转型升级相契合,通过配套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通过管理使用与维修有效提高后续工作的开展成效,切实发挥出各类机械设备的作用。在实际工作开展中,需要预先制定出维修管理制度,设定出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等,将设备维修与医院的发展相联系,每次所得数据信息皆需要准确记录并做好整理分类,要求对医疗机械设备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后续出现问题后可以准确剖析原因,配合日常保养增加使用寿命。
医院内医疗机械设备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更新换代,但如果盲目引进则会增加总体运营成本,且无法将其有效应用于后续的相关医疗活动中,因此,要做好管理工作,在采购前根据需求进行选择,避免出现资金浪费的情况。在此基础上,为了能够加快经济回报的速度,需要在管理过程中着重强调保养方面的工作,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医疗设备管理使用与维修机制,利用设备打分系统进行评估,提高医疗设备的应用率,减少各类维修带来的额外支出。
从当前部分医院的医疗设备维护工作来看,基本上都是以日常检查为主,由于缺少相应的风险评估,难以判断后续运行的整体情况,且可能会埋下风险安全隐患。为了能够切实发挥出机械设备维修管理新模式的作用,要对风险评估方面加大关注,在每次检查中对机械设备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进行预测,所得结果可以作为后续管理的重要参考,以此准确预报设备的安全性,防止出现重复的现象,通过高效落实风险评估,进一步提高医疗服务开展的安全性。
在医疗机械设备维修管理中,完善其电气安全指标,工作人员需要展开定期维护,并展开最仔细的检测,使应用能够更加稳定。在实际执行中,要着重检查电源的电缆、插头及相关终端的结构,开展电力设备的运行试验,确定部件是否存在泄漏问题或故障,并将此作为管理工作开展中的重点内容,如发现设备存在问题,需要展开分析,及时采取相应的方法维修,通过记录为后续发生故障提供一定的参考,使医疗机械设备有效应用于后续的医疗活动中。
医疗机械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如发生故障,则会对医疗活动开展的安全造成严重影响,为此下面将对几种常见的原因进行分析。
医疗机械设备在初始阶段极少数会出现故障,但由于内部组成复杂,且电子元件本身较为容易出现问题,如调试不当,也可能会引发故障问题,因此需要对设备进行规范操作,通过维修管理减少故障率。在运行了一段时间后,医疗设备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变得更稳定,故障发生的频率也会降低,在当前阶段,接收机会偶尔发生故障,应进行规范化操作,确保初始阶段能够稳定运行。
医疗机械设备在使用中,可能会出现异响、传输不精确、系统卡顿等,严重影响医疗活动的开展,且如果现存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则可能在后续导致设备完全瘫痪,难以保证设备在医疗活动中的应用效果。因此,需要在维修管理中对此阶段加大关注,全面分析整体运行情况,保障医疗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以此有效降低各类风险的发生概率,避免为后续的运行埋下安全隐患。
如使用年限过长,超过了最佳运行年限,机械设备会开始逐渐老化,从而导致医疗设备在运行中故障频发,难以结合当前设备的实际运营情况进行调节,安全性与稳定性都大大降低,同时问题的出现也较为多样化,会出现较为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因此,需要日常进行维护,并进行定期检修,以此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从而进一步减少问题出现的概率,为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医疗机械设备维修管理应进行模式创新,将设备各项应用因素与设备的维护和品质管理相统一,根据设备的管理程序设立使用前自检环节,强化其监测与维护功能,以确保各项管理流程都符合维修计划需求。同时,需要合理使用开放式监控和维护装置,为达到彻底修复效果,应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维修,针对不同机械设备设定常规的计划,某些具有一定危险性的设备,如CT 机、碎石机等应严格执行定人保管、定人检查、定人保养,以此切实发挥出新模式的效果。
在现代医疗器械的维修管理中,要贯彻“预防为主”的理念,要从经验上梳理和分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维护与维修系统方面应做好全面评估,依据保养需求与质量控制综合指标确定工作要求,预防保养的全过程应做好记录,为后续维修工作提供诊断日志。在维修管理新模式下,针对手术室、CU 科室常用的呼吸机、麻醉机等高精尖医疗设备,必须定期做好精密检测,进行全面的维护与管理,通过预防性的维护保证其使用功能,提高医疗设备管理的有效性。
医疗机械设备维修要加大检测的力度,了解当前的实际运行情况,对安全状况进行监控,制定相应的信息系统的检测计划,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同时,医疗机械设备环境的卫生与运行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日常管理巡检监控工作首先就应该保持环境卫生,为此要求每天都要打扫,以此避免影响机器的准确运行和工作的灵敏度。在此基础上,还需要监测机械设备接口的状况,定期获取硬件性能负载,在检修管理中,如发现问题,则需要及时对其进行判断,通过有效的措施将现存问题有效解决,切实保证医疗设备的实际应用效果。
在医院医疗机械设备维修管理新模式下,需要加强工作队伍的建设,加大对医疗机械设备维修人员的培养力度,并定期对维修人员进行考核,按照其特长进行分类,结合不同机械设备的特点完成“定人”分配,使得设备维修管理更有针对性,从而进一步提升维修工作的效率。同时,还需要对机械设备的操作医生定期开展培训工作,如在引进新设备后,需要通过专业人员带领实践让人们能够了解如何正确使用,并细化讲解注意事项,出现突发状况时应如何处理,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且可以降低因操作不当而发生风险的概率。
医疗机械设备在维修管理中要做好功能测试工作,获取当前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找出故障点和修复故障后,进一步分析查明产生故障的根本原因,及时发现存在的其他隐患问题。医疗设备故障通常发生为组件故障,为此在排除中需要预先开展检查工作,将医疗设备设置为虚拟负载,在特定频率下查看其自身运行是否正常,做好故障辅助诊断工作,进行细致的排查,通过科学的维护工作计划降低医疗设备发生故障的概率,有效保障医疗活动开展的安全性。
医疗机械设备维修管理新模式融入信息技术,能够建立动态的档案,记录内容包括型号、名称、编号等,也可以精确到故障现象、部位、原因等方面,一旦出现突发性故障,随时调取相关数据,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加快了工作的效率。医疗机械设备在日常维修管理中通过配合信息技术,还能够对当前的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第一时间发现异常情况,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前往现场立即进行维修处理,这样可以避免“小故障”变为“大隐患”,以通过对历次故障的分析,防止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医疗机械设备是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对此方面加大关注,重点关注各类常见故障问题,设备维护人员应致力于综合性控制,以结合维修与管理,医疗人员也需要积极配合维护人员定期进行维护维修,减少因设备而引发医疗事故的概率,为医院提供治疗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