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思婕
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创作的悲剧作品《哈姆雷特》问世至今被多次改编成舞台剧、歌剧、影视等作品。2023年5月,徐俊导演选择用音乐剧的艺术形式将《哈姆雷特》再度搬上舞台,这也是继音乐剧《赵氏孤儿》之后,徐俊导演及其主创团队的又一力作。
音乐剧需要创新,创新是中国音乐剧进步的源泉。中国音乐剧已经走出了模仿与复制的阶段,不再重复自己,也不再重复他人。徐俊导演及其主创团队在中文音乐剧创作上不断探索与试验,通过每一次作品的创新让中文音乐剧再次获得力量,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中文音乐剧《哈姆雷特》的故事超越了地域限定,创作团队创造了一种语境去探寻莎士比亚的文本意义,通过每一个人物唱段、舞蹈场面、舞美空间向我们展示了《哈姆雷特》这部作品强大的吸引力,看到当下作为人类个体的每一个“哈姆雷特”的生存困惑与冀望。在《哈姆雷特》《赵氏孤儿》等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中国音乐剧的历代创作者充分发挥艺术的想象力及表现力,不断丰富与提升中国音乐剧的完整性以及具有本民族文化的审美意象。
舞台的舞美灯光,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导演形成导演语汇,协助演员外化角色的内心,是人物内心意识与潜意识的外在语言,能够在空间中将表演的想象力延展出来。开场前,《哈姆雷特》舞台的空间感受是一种神秘、深邃、阴森,甚至有一些窒息感的。黑灰色布景耸立在台上,高低不等。在表演还未呈现之前,观众望之俨然。
随后,开场音乐如惊雷一般向观众怒吼出来,转台伴随着音乐移动,灯光语汇的变化自然融入到音乐中。随着剧情的深入发展,灯光的明暗对比以及墙面映射的灯光变化等不断渲染着人物当下的情绪、情感,并暗示着主题的变化。舞台上场口一侧的墙面设计了一个犹如被撕裂的蜘蛛网般的洞口,这个洞口是老国王灵魂上下场的专属位置。洞口配合着灯光的使用,有时呈现色彩斑斓的一面,如哈姆雷特的心境,似乎看到生活更多希望的一面;有时又如黑色毒液般蔓延,就像哈姆雷特的身体里不断复制的、替父亲杀人的欲念在折磨着他、炙烤着他。
在克劳狄斯自我审问式的唱段中,我们看到舞台后方有一条龙,这条龙撕咬着自己的尾巴,影射了克劳狄斯的人物形象。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动物,是古代君王的象征;而在西方,龙会喷火,代表邪恶与贪婪。克劳狄斯身着冷翡翠颜色的衣服,肩膀到袖口缝制着一条条似血管般的藤条装饰物,舞台脚光的使用映衬出他内心的障碍与心魔,也预示着这部剧所有与他有关之人的命运。
奥菲莉亚的形象则少有地绚丽多彩。在她的表演中,光影效果犹如中国水彩画一般。墙面上不断呈现出流动性的代表女性的色彩,如紫色、橘色、粉红色等,同时还有梦幻泡影般的圆形泡泡光影,代表着奥菲莉亚的脆弱与易逝。
当父亲的鬼魂告知哈姆雷特真实情况后,有些疯癫状态的哈姆雷特找来了一个戏班子,安排了一场宫廷表演,让戏班子把父亲告诉他的真相在舞台上细致地表演给他的叔叔(后来的国王)以及他的母亲看。这个场面有一段群舞令我印象深刻。舞蹈演员从观众席鱼贯而出,身穿颜色鲜艳的宋氏美学服装,主人公与舞蹈演员的服装并不是大众习以为常的造型,甚至有一些怪诞,活泼的舞蹈动作与舞台上沉寂、晦涩的宫廷背景形成强烈反差。创作者似乎在有意识剥离出观众对于王子公主宫廷生活的美好向往,通过这种方式去表现人物所面临的困境和一种需要极大勇气才能面对的真相。舞美造型与主人公的精神困顿及求索相呼应,人物身上的抗争、脆弱、矛盾等种种存在于人身上的情绪状态被加载到人物角色所处的舞美造型中,通过空间、灯光、道具、服装,参与叙事并外化人物的心理活动。观众可以看到主人公的精神世界,在找寻人生意义、身处崩溃边缘时不断地对抗、妥协、再对抗……艺术创作是充满个性的,《哈姆雷特》在舞美方面所呈现的独有且恰到好处的创作语言,与演员的表演融合统一。
中场休息前,哈姆雷特在似海里独行的小舢板上放声高歌。小舢板一点点从舞台移向观众的位置,四周都是静寂的黑暗,只有哈姆雷特矗立在那儿,“是生存还是毁灭”,他向无情的大海发出质问,也同时叩问着观众。在歌声中,哈姆雷特如一个孤独的思想者,面对着时代的洪流,去质问、去反抗,去印证心中的价值标准。哈姆雷特的这段独唱,唤起了观众对于人物命运的唏嘘与感动,激发起观众的想象力,引领观众随主人公进入一个非现实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哈姆雷特的挣扎、矛盾,他在空虚与实在间寻找着自我的道德平衡。我们能够透过人物形象看到这个经典人物的“美”,这是一种崇高的美。这种美使观众感受到人类自身的力量是如此的渺小和软弱,但同时人类又具备一种难以把握的无限力量,这是超越生物层面的一种心灵的力量。哈姆雷特在这首独唱中塑造了这种壮阔的人物形象,激发观者在这种崇高美的体验中摆脱日常生活的麻痹感,超越以往的感知范圍,在哈姆雷特的命运选择中经历一种充满无限力量的心灵体验。
上半场结束时,一根根红色的芒刺缓缓落下,占据舞台各个方向,针尖指向舞台中央。空间产生的效果犹如芒刺在背,令人回味着哈姆雷特独唱的同时,感受到巨大的、无法逃脱的痛苦与挣扎。
艺术作品的创造需要想象力,但这种想象力不可与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混为一谈。它是创造者深思熟虑后的一种灵感发现,是创造者在与作品创作交流时不经意间得到的一种灵魂碰撞。《哈姆雷特》的故事大众早已耳熟能详,在进入人工智能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需要除知识与信息之外的、最为朴实的人类智慧,这种智慧让每一个人,每一个“哈姆雷特”都懂得如何在命运的狂风暴雨袭来时理解自己的痛苦,与欲望、无知、偏见、阴暗对抗,有足够的良知与智慧摆脱命运的摆布,并最终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无论是音乐剧《哈姆雷特》,还是莎士比亚创作的《哈姆雷特》,作品的伟大之处都在于人物的命运始终伴随着时代下的我们。今天,这个团队的艺术家借助《哈姆雷特》,试图回答身处这个时代的我们要面对的问题与困惑。徐俊导演带领各部门的艺术家们,站在莎士比亚所处时代的语境里,带我们用音乐剧的表现形式重新解读文本。当哈姆雷特站在舢板上独唱时,我们已经忘却是哪个音乐剧名演员在表演,而是进入到作品本身,进入到哈姆雷特及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善良与邪恶、理智与情感、真实与虚幻、抗争与妥协……音乐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种种不可调和。
今年,音乐剧演出市场逐渐回暖,并迎来爆发式的增长。音乐剧《哈姆雷特》演出期间,中文版《剧院魅影》、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也相继上演,票房成绩斐然。面对中文版的外国经典音乐剧作品以及欧洲大型音乐剧,中国原创音乐剧如何在国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如何在专业领域展现出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这是每一个音乐剧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音乐剧《哈姆雷特》也在沿着中国音乐剧的探索之路前行。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原创音乐剧有着独特的审美意象,这种意象体现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中国原创音乐剧作品的“美”并不是简单从舞台直观看到的,而是从舞美空间、人物表演、整体呈现等看到的外象进入到内在价值领域,从而产生了特有的审美意象。也许,这是作品真正的存在,也可能是中国原创音乐剧的创造性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