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帅 乃皮赛?卡米力江
一、英雄精神赓续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志愿军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历经两年多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锻造形成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这种精神在不同时期创作的战争题材影片中均有所体现。这些影片在赓续抗美援朝精神的同时,通过人性化的角色形 象刻画,赋予了志愿军战士以人道主义光辉。
(一)英雄精神赓续与集体记忆的重述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先后出品了一批如《上甘岭》《英雄儿女》等反映抗美援朝内容的影片。在这些影片中,重点刻画了王成、黄继光等志愿军战士的群像,片中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激情与保家卫国、敢于牺牲的英雄精神。比如 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影片《上甘岭》就描绘了志愿军某部在上甘岭坚守坑道战斗24天粉碎了敌军进攻的故事;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电影《英雄儿女》中有一段长达六分钟的段落表现了志愿军英雄王成面对汹涌而来的美军,身负重伤的他毅然向上级喊出了“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呼声,随后在弹尽之时拿起爆破筒与敌人同归于尽的故事。在这些20世纪出品的抗美援朝题材影片 中,革命叙事往往与个体成长经验相互融合,个体的成长经历往往就是革命的发展历史,以此突出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凸显的是集体主义精神与牺牲奉献的价值观念。与其他革命题材影片相似,那一时期的抗美援朝影片往往注重塑造志愿军英雄的血性与阳刚气质,将其作为集体中的一部分进行叙事,较少反映其作为个体的个性特征与存在价值。
作为以战争为主要内容的影片,《金刚川》《长津湖》等21世纪以来的抗美援朝题材影片,运用了大量镜头表现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舍身报国的万丈豪情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赓续了《上甘岭》《英雄儿女》等同类题材所倡导的不畏强敌、敢于奋斗的抗美援朝精神。
影片《金刚川》中志愿军炮兵连战士为了守卫大桥与美国空军殊死搏斗,最终与敌人同归于尽;工兵战士则以血肉之躯作为桥机,使得部队的进攻得以按时展开,最终使得美军士兵也被感染,发出了“你们可能不信神,但你们却创造了神迹”的感叹。《长津湖》中可以看到在面对敌机轰炸之时,为了拯救战友,一向沉着稳重的“雷公”不顾一切运载着标识弹追赶美军;冰雕连、杨根思这些熟悉的名字也均在影片中有所展现。
(二)家国同构叙事:集体记忆的复线重述
如同人类发展早期的神话,电影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可以通过对影片中的影像进行编码叙事,在这个过程中,重现国家与民族的历史,唤起民众的集体记忆,进而将国家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传递给民众。
不同讲述历史的方式往往代表着不同的历史观,区别于《太极旗飘扬》《猪排山》等以反思历史、批判政治来表现朝鲜战争的韩美电影, “从《上甘岭》《英雄儿女》到《金刚川》《长津湖》,抗美援朝战争电影始终有着一以贯之的鲜明的爱国主义立场、革命英雄主义的人物模式以及激昂阳刚的崇高美学”[1]。
综观中国之前拍摄的抗美援朝影片,往往聚焦于某一场具体战斗,集中笔墨描绘了志愿军英雄甘愿抛头颅洒热血的奉献精神,但是缺乏对于抗美援朝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全景化展现。影片《长津湖》先是在宏观层面铺设了志愿军支援、美军侵略两条线索,强化了抗美援朝所凝聚的民族记忆属性,又在微观层面铺设了七连基层战士这条叙事线索,通过七连战士的视角带领观众走入残酷的战争,唤起了情感共鸣,构建了家国一体的价值体系。
影片的微观线索则由志愿军九兵团某部七连承担,通过拍摄七连入朝参加长津湖战役作为切入点,展现战争中个体的情感与价值诉求。
中国文化一直重视血缘亲情与家庭伦理,家的概念对于中国人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代表着心灵的港湾与肉体的最终归宿。早在20世 纪40年代的上海电影中,就常以一个家庭作为 切入点,以小见大将时代的风云变迁浓缩于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之中,成就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等一批经典影片。随后的十七年电影中也往往将家庭发展与国家革命相结合,营造出家国同构的价值体系,比如同属抗美援朝题材的影片《英雄儿女》就彰显了两个家庭、两代人之间的亲情与革命情谊。
《长津湖》开头展现出了一片宁静安详、渔舟唱晚的江南水乡景象,不由得让观众联想起了《我的祖国》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预示着国与家的“同构”。解放军战士伍千里护送哥哥伍百里的骨灰归乡,本想享受胜利果实,盖房安家奉养双亲,却被一声号令召回了部队。面对弟弟伍万里要跟随自己上战场的决定,伍 千里转述了大哥的话: “大哥说,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不让你打。”七连指导员梅生本已复原在家,可以免于经历战火,当听说部队 要开赴前线之时,毅然离妻别女骑自行车返回连队, 面对老战友的疑问,说出了心里的想法:“这场仗如果我们不打,就是我们的下一代要打。我们出生入死, 就是为了他们不再打仗。”在开赴前线的军列上,倔强的伍万里赌气打开车门准备离开连队的时候,看到了落日余晖下巍峨的万里长城,瞬间明白了此行的意义,由此逐渐从一个倔强懵懂的少年郎成长为一名志愿军战士。这些影像无疑一次次地将入朝支援的意义与保卫家乡绑定, 印证了《志愿军战歌》中的歌词:“保和平,卫祖国, 就是保家乡。”
更难能可贵的是影片中建构了一条美军的叙事线索,这是对以往抗美援朝题材影片的一大突破。纵览中国影史, 《上甘岭》《英雄儿 女》等早期抗美援朝影片在当时特殊的制作要 求下注重展现志愿军身影,往往将美军形象做 出群体化、模糊化、幼稚化处理,使得其缺乏 个体辨识度。比如《英雄儿女》中,当志愿军 英雄王成拿起爆破筒跃向美军的那一刻,所有 美军士兵都贪生怕死地惊恐倒地,虽然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不畏牺牲的精神,却未免让观众觉 得这样的胜利来得太容易,更难以让崇尚思辨 与个性的年青一代观众信服。影片《金刚川》出现了具拥可辨识特征的美軍的飞行员希尔这 一角色形象,但其被塑造得更像是一个易怒暴 躁的西部牛仔而非一名职业军人,且由于全片 是围绕美军毁桥与志愿军护桥而展开,这样一 个单独的美军飞行员视点显然无法支撑起观众 对于装备精良美军形象的想象。相比而言, 《长 津湖》中对于美军线索的表述则要完整许多。首先,本片运用数字技术制作的战争场面勾勒 出了自美军介入战争以来的一系列军事行动, 仁川登陆、轰炸鸭绿江大桥、长津湖战役、兴 南港口撤退等真实历史事件的复现增添了影片 的历史文献质感。其次,影片对美军形象的刻 画细致准确,突破了抗美援朝电影中的藩篱。片中的美军形象不再是缺乏辨识度的刻板印象,麦克阿瑟的骄狂、阿尔蒙德的急躁、史密斯的 谨慎都表现得恰如其分且有历史依据。尤其是 影片对美陆战第一师师长史密斯这一角色的塑 造,使得其不同于以往影片中出现的幼稚化美 军将领,将史密斯缜密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片中史密斯不畏严寒亲临战场上空进行侦查, 在面对不断催促他进军的上司布莱德利时,史 密斯凭借自身多年的军事经验推断出志愿军必 定埋有伏兵,从而不惜违抗命令拒绝前进,战 败撤退之时他又对已经冻成冰雕的志愿军表达 了自己的敬意,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出了他的 军事经验与职业素养,由此表现出了美军的装 备精良与训练有素,绝非泛泛之辈, “这种尊重对手的叙事策略强化了装备、补给远差于美军的志愿军不可战胜的钢铁意志、保家卫国的 赤诚信念与大无畏的牺牲精神”[1],从而证明了 长津湖战役以及整个抗美援朝胜利的来之不易。
由此可见影片借由多条线索交织的复调叙事,使得“艺术虚构”与“非虚构”相结合,将角色个体身份认同融入国族记忆当中,凸显了中国抗美援朝这一行为的正当性以及对当代的重大意义,赋予了影片“史诗”的品格。
二、文化价值观延伸扩展
相比于20世纪拍摄的抗美援朝题材影片彰显集体价值的叙事策略,21世纪以来的该题材影片突破了以往塑造英雄人物时注重表现其大无畏的牺牲精神而忽略展现个体情感世界的藩篱,细腻刻画了角色的个体生命情感。
(一)由集体表述到个体化表达:情感经验的细腻展现
影片《金刚川》中志愿军某部排长关磊与其徒弟张飞之间就流动着动人的情感,关磊与张飞自知此次掩护工兵修桥任务极为凶险,纷纷要求将自己的炮位安排在前方,将活下去的希望留给对方,为此不惜发生了严重的争吵。《长津湖》一片中领教过战争残酷的伍千里最初是拒绝带弟弟一起参军作战的,在前往朝鲜的军列上,又拜托“雷公”让弟弟伍万里加入炮排,试图借此来保护他远离战火。当面临食物短缺的困难时,伍千里将自己的土豆让给了弟弟,这些情节细腻地刻画出了一个兄长对幼弟无微不至的关怀。无独有偶,七连指导员梅生返回部队的时候,带走了和自己有关的书籍、勋章等个人物品,为的是不让妻女睹物思人为自己担忧。由此可以看出这些铁胆英雄内心柔软的一面,其人物形象更为立体,能够更好地被当代观众所认同。
战争总会有牺牲,影片中战士“雷公”牺牲时的场景令人动容,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折磨让这名经历过血与火的老兵痛苦不堪,在临终时刻留下了悲伤的泪水,他害怕孤独地留在异乡,不禁发出了“疼,疼死了!别, 别把我,别把我一个人留在这儿”的请求,配合着《沂蒙山小调》凄美的旋律,诠释了英雄对于家乡的思念。正如影片中被誉为“神枪手”的三营长谈子为对伍万里所说:“没有冻不死的英雄,更没有打不死的英雄,只有军人的荣耀。”
(二)重视生命、以战止战的价值观拓展
当下抗美援朝题材影片除了赓续保家卫国的精神气概外,亦通过剧中人物的举动点明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一支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正义之师。当代的战争影片如《拯救大兵瑞恩》《血战钢锯岭》等往往以微观叙事反思战争,弘扬战争中闪现的人道主义精神等价值观,借此来跨越种族与文化的传播壁垒,唤起观众的共同记忆与感知。中国“新主流大片”在创作过程中借鉴了这种叙事方式,并将其从战争扩展到了国际反恐、灾难救援等题材。影片中伍千里制止了弟弟伍万里开枪击杀重伤的美国军官的举动,并告诫他: “有些枪必须开,有些枪可以不开。”这样的举动彰显了志愿军的人道主义精神,表明了抗美援朝是一场反对侵略者的战争而不是针对某一生命个体的复仇与杀戮,是一场以战止战的伟大壮举。
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早已弥散,在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年轻观众对于这段历史的记忆已变得模糊,故而影片中加入了伍万里的青春成长叙事,通过伍万里从一个懵懂的江边“野孩子”逐渐经历战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志愿军战士的故事,贴合了当代年轻观众的成长体验,有利于其认同角色形象,进而认同角色背后的精神内涵。影片在吸引年轻观众观影方面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影片《长津湖》在演员阵容的选择上,实力派演员与新生代流量明星一起出镜,充分发挥了当下“互联网+”电影的特色。习惯于接受大众文化的年青一代拥有并追逐着自己的偶像, “选择观众易接受并利于营销的明星可削弱主题的沉重性,以此在大众对明星审美欲望和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寻找平衡点”[1]。
三、结语
作为讲述战争的“新主流大片”,《金刚川》《长津湖》等影片具有鲜明的主題思想,采用工业化制作模式,实现了战争题材影片的类型化创作,赓续了抗美援朝英雄精神。难能可贵的是影片通过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的结合让青年观众领悟到了抗美援朝作为中国立国之战的重要意义,在当下政治语境中呼唤了民族精神, 为今后中国“新主流大片”的创作提供了一定的参照。
基金项目: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课题“南海疆域华语电影中国家形象建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HNSK(JD)21-8。新疆 农业大学校级课题“新疆农业大学艺术类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构建及教学实施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YJFX24。
[作者简介]朱帅,汉族,山东淄博人,新疆农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与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戏剧与影视学。通讯作者:乃皮赛·卡米力江,维吾尔族,毕业于新疆农业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与艺术学院,研究方向为汉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