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蕾
(河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清代的唐诗选本中,蒙学读本是比较特别的一类。选家考虑阅读对象而编,塾师取以为初学诗的指引门径,因此这类选本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和民间接受基础,某种程度上比那些得藏家青睐,高贵而有尊严的经典选本流传更广,且在伴随教学及民间自由阅读的漫长时段中,有些童蒙读本渐趋经典,性质悄然转变,蘅塘退士所编《唐诗三百首》即是典型之例。继踵而编的《唐诗近体》则境遇非常,它问世未久即遭攘窃,遂长期亦以攘窃者之名刊行。时下的唐诗选本研究著述对此本虽有著录(1)如陈伯海、朱易安:《唐诗书目总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58页;孙琴安:《唐诗选本提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版,第440—441页;韩胜:《清代唐诗选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95—197页。,但限于体例或篇幅研究,对其价值未及详论。鉴于此书署名、刊刻的复杂背景,本文搜求版本,还原真相,进而探究其编选旨趣、考察其应用之迹,见出唐诗经典化过程中蒙学读本的另类传播方式。
《唐诗近体》又称“《唐诗三百首近体》”,其编者胡本渊(生卒年未详),字静夫,号愚溪,上元(今属南京市)人,事迹见于《道光上元县志》。(2)据《道光上元县志》记载,胡本渊为嘉庆元年(1796年)进士,“官国子监学正,以母老不仕归。性和易,生平无疾言遽色。好学能文,著有《物始考》三十卷,《岁时记事》二十卷,《子史辑要》八卷,《愚溪诗集》四卷,文集四卷,赋一卷”,《中国地方志集成·江苏府县志辑3·道光上元县志》卷16,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影印,第322页。另外,胡氏有《诗义辑解》十卷,笔者经眼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刊本,藏于国家图书馆。但县志并未提及其编有《唐诗近体》,或因其在名家辈出的清代集部文献纂辑领域声名不显之故,似乎也与这一选本问世后的特殊遭际相关。
关于《唐诗近体》的编选动议,胡本渊自序云:“昔蘅塘孙退士先生有《三百篇》之选,久已人奉一编,以为圭臬矣。第兼古体为一帙,古诗既少,近体势亦不得不俭,此即李、杜诸名作,未免限于数而不多录也。”(3)《唐诗近体》原序,上海图书馆藏同治七年重修本。如无特别说明,本文出自此书的引文皆为这一版本。由此表明此选本与《唐诗三百首》的因缘所在。因《唐诗三百首》所选唐代近体诗较少,尤其是限于篇幅,使李杜等人的不少名作成为遗珠,故《唐诗近体》具有明确的补益意图。关于其成书时间,学界推测在乾隆末、嘉庆年间(4)韩胜:《清代唐诗选本研究》,2010年版,第197页。,未免模糊;其刊刻则在道光初年,为胡本渊门人张兆枏、张兆东校刊。然而,在之后的流传过程中,此书却遭遇曲折。据光绪二年状元阁本所载端木埰跋文所示:
《唐诗近体》上、下四卷,乡先辈胡愚溪先生原本,下有门人张兆枏、兆东校刊姓氏。张锡麟者,两张先生从子也,攘此书为己有,斲去先生名序及书,皆窜己名,并其两从父名亦铲去,荒悖甚矣。且此书久为里塾诵习,自锡麟窜名窃书并匿其板,乡中不见此书垂四十年。甲子克复后,曾文正师开书局,江宁观察江右桂公得此板重印流布,邦人士欣复见焉。而锡麟之攘窃未有为公言者。先师金若洲夫子为先生及门弟子,埰于先生有私淑之谊焉,义不当默。请于观察更正之,并详志以谂来学。
这段跋文透露出的信息,一是《唐诗近体》“久为里塾诵习”,是一部应用性很强的蒙学读本;二是因其适用,竟被攘窃。原校刊者张氏兄弟的从子张锡麟窃取编者之名,甚至把胡本渊自序也据为己有,将此书改头换面重新刊刻,故此书遂又著以攘窃者之名行于世,近四十年混淆视听;三是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藩创设金陵书局后,江宁地方官桂嵩庆得此书旧版据以重印,才使这一选本以真实面目重见天日。跋文作者端木埰(1816—1892年),字子畴,晚清词坛大家。作为胡本渊的同乡晚辈、私淑弟子,他深知此书原委,故跋文的文献价值自是不言而喻。
由于这段特殊的传播背景,《唐诗近体》的存世版本,可据署名不同,分出两个系统,大致胪列如下:
第一,著录为胡本渊所编的刊本,校订人署张兆枏、张兆东,据查有:
1.同治七年木樨山房刊本(简称同治七年本),藏于上海图书馆;
2.光绪二年李光明庄状元阁刊本,藏于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开大学图书馆等地;
3.光绪十七年李光明庄状元阁刊本,藏于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
第二,著录为张锡麟所编的刊本,校订人署其弟张熙麟、张仁麟,据查有:
1.同治七年木樨山房刊本,藏于江苏师范大学、扬州大学图书馆;
2.光绪六年溧阳富经堂刊本(简称光绪六年本),藏于国家图书馆;
3.光绪七年溧阳富经堂刊本,藏于上海图书馆;
4.光绪十一年嘉阴堂重修本(简称光绪十一年本),藏于国家图书馆。
据笔者目验,各本内容偶见出入。以属于不同系统的同治七年本、光绪六年本、光绪十一年本三种版本为例,其出入主要有两种情形:其一,标题或原诗文本的异文。如卷一李商隐《河清与赵氏昆季宴集拟杜工部》,标题中“杜工部”,光绪十一年本作“杜工部大”;卷三钱起《山中酬杨补阙见访》“却惭身外牵缨冕”句,其中“缨冕”,光绪六年本作“轩冕”;卷二韦应物《休日访友人不遇》“寻君不遇又空还”句中“遇”,光绪六年本作“过”,盖形近而误;卷四马戴《水始冰》“空期饮此明”句中“明”,光绪六年本作“门”。其二,批语的出入,或此有彼无,或正讹相异。如卷一赵嘏《越中寺居》“迟客疏林下,斜溪小艇通”句旁,光绪六年及十一年本皆有批语:“待也。”同治七年本则无。又如许浑《题韦隐居西斋》“山风藤子落”句旁批:“幽绝。”见于光绪六年本,他本则无;末句“不闻砧杵动,应解制荷衣”旁批:“斸药制衣,皆隐居事。”而光绪六年本此八字批语后尚有“一实一虚”四字,联系此诗首句“斸药去还归,家人半掩扉”来看,也是有益的解说。又如王贞白《题严陵钓台》尾批,同治七年本作:“台以不着断语为高,笔力亦复遒劲。”该句中的“台”,光绪六年及十一年本皆作“正”,同于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需要说明的是,同治七年木樨山房刊本,分藏于上海图书馆、江苏师范大学图书馆等处,书首皆题“同治戊辰重修”,著作人署名却有异。上海图书馆藏本署“上元胡本渊评选”,序文落款“胡愚溪先生原序”,又有光绪二年端木埰所作跋文,是正本清源之意,跋文或为此本于光绪年间刷印时所附;江苏师范大学藏本则署“金陵张锡麟评选”,书首题写“金陵张氏原本”,序文落款为“道光八年戊子春三月金陵张锡麟书”。据此可推知此选本刊刻未久,即被攘窃。从传世版本的源流可以看出,即便光绪二年端木埰跋文已将著作权的归属问题澄清,仍不断有以攘窃者之名刊行的版本混淆视听。从另一角度思考,此书既得攘窃者的青睐,一定有其宝贵之处。除了在民间的适用与畅销外,也值得从学理角度做一番探究。
胡本渊自序表明,《唐诗近体》具有明确的编纂动机与读者定位意识。从其注解体例以及选与评的具体情况,又能见出其编选旨趣所在。
《唐诗近体》共四卷,选录唐代近体诗378首,其中卷一录五律136首,卷二录五绝、七绝各32首,卷三录七律128首,卷四录排律50首。前三卷为正编,卷四为附录。就近体诗不同体类的选录数量而言,明显地体现出重律轻绝的倾向。除了弥补《唐诗三百首》近体诗入选过少的缺憾,《唐诗近体》的编选还有助益童蒙学诗的考虑。胡本渊自序开宗明义:
初学读诗,必以有唐一代为法门,近体又其入门之先者也。由近体而入古,由唐之古上溯汉魏之古,以寻诗教之源,非可一朝一夕求矣。
认为学唐是作诗的向上一路,而从近体入门,是首选的学唐路径。胡氏所选,涵盖了近体诗的所有体式,自信“学者以是为始基而吟咏之、咀含之,久当谐于音律,得其正声,谙于体裁,不入纤巧矣”。在编排上,五律居首,且篇目最多,符合其在唐代定型且臻于成熟的实情,见出其在诸体中的核心地位。如略晚于胡氏的施补华尝言:“学诗须从五律起,进之可为五古,充之可为七律,截之可为五绝,充而截之可为七绝。”(5)施补华:《岘佣说诗》,见王夫之等撰,丁福保辑:《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007页。故唐诗选本中近体诗部分的编排多以五律为类首,如《唐诗会选》《唐诗摘钞》《唐诗别裁集》《唐诗三百首》等皆如此。卷四所附排律,多为“赋得”、酬赠、应制、试帖等应用性题材类型,尤其是选录科举试律的模板,如钱起《湘灵鼓瑟》、张乔《月中桂》等,胡氏亦一一评解其妙,规模虽不能与专门辑录、评点此类诗歌的《唐试律笺》《唐人试律说》等相比,也不失为士子学诗、应试以通向仕途的初级读物,又一侧面显示了《唐诗近体》的实用性。
作为蒙学读本,《唐诗近体》注解体例追求简明实用,所选唐诗以插注、夹批、尾评等形式,对词意、读音、异文、出典、主旨、风格、章法、句法、字法等作出解析,且根据所选诗歌的难易程度灵活取舍注解项,注文、评析皆简明扼要,为初学者提供具体而微的指导。如卷一王维《归嵩山作》: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题下有双行注:“《后汉·郡国志》:颍川阳城有嵩高山。注:即《禹贡》外方山。”颔联以下,句旁批语点出句意及结构的转合:
言水与禽似随之行也。
此为“迢递”作转。
以上六句俱“归”字中景,末点作结。
尾批则着意评赏:
写人情物理,每在有意无意间,惟其心闲,是以笔妙。草木交错曰“薄”。 末言嵩山迢递,不能即到,若归后则且闭关谢却世事矣。“且”字妙。
旁批、总评皆能体现出对初学诗者度以金针的用意,句意的疏通、关键词的评解,都体现了这种用心。又如孟浩然《舟中晓望》:
挂席东南望,青山水国遥。
舳舻争利涉,来往接风潮。
问我今何适,天台访石桥。
坐看霞色晓,疑是赤城标。
尾批曰:
前写舟中望、留,“晓”字作结,篇法生动。后四句以古行律,不用对偶。赤城标,孙绰《游天台赋》:“赤城霞起而建标。”赤城山石色皆赤,状似云霞,盖赤城与天台近,今看晓霞初起,疑是赤城之标,则天台不远矣。以此行是适天台,故借赤城比朝霞,以结“晓望”。
先点明其如何扣题中“晓望”之意,又指出“问我”以下四句“以古行律,不用对偶”的特异之处,最后解说“赤城标”的语典,串讲文意。据《全唐诗》的校语可知,题与句中的两处“晓”字,一作“晚”,胡氏绾合句意,解为“今看晓霞初起,疑是赤城之标”,使去取能够自圆其说。
诗意与诗题的契合无间、相互映照,每每见出诗人构思之妙,也是胡氏夹批涉及较多的内容。如卷三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句中夹批着眼于诗与题的照应。为便于观察,现将原书的夹批标于诗句后:
银台金阙夕沉沉,【禁中。】
独宿相思在翰林。【独直。】
三五夜中新月色,【十五夜月。】
二千里外故人心。【忆元九。】
渚宫东面烟波冷,浴殿西头钟漏深。【禁中。】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恐秋阴之蔽月。】
此诗被纪昀称许为“香山最沉着之笔。结处弥见沉挚”(6)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第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980页。按,此诗入《瀛奎律髓》卷22“月类”,标题为“八月十五夜禁中寓直寄元四稹”,诗亦有异文。。中秋月圆之夜,诗人独直禁中,想起被贬江陵的好友元稹,二千里外共婵娟,油然而起思念之情。夹批就标题所传达的信息与诗句一一对应起来,说明唐朝近体诗题已非截取首句为题的古朴随意,而是精心构撰而来。卷四所录应制、赋得等体,因命题在先,批注尤其注意其切题之妙。郑谷《残月如新月》为京兆府试律,诗题出自庾信《拟咏怀》。郑谷此诗每句旁皆有批语:“‘如’字空起”“新月”“残月”“‘如’字”“旁意衬出”“收‘新月’”“收‘残月’”“收有兴致”。加之尾批:“通首不出‘月’字,与下张(乔)作《月中桂》不出‘桂’字,同一暗赋体也。”皆围绕诗句对标题的照应,从技法层面提示学诗路径。
诗人用词之妙,更是夹批、尾批不时点明之处。如卷一李端《宿洞庭》“风高云梦夕,月满洞庭秋”二句旁,有“妙在‘高’字”“妙在‘满’字”之批。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句,尾批中特别拈出予以点评:“‘寒’字、‘老’字,实字活用,是炼字法。”杜甫《客夜》“客睡何曾着,秋天不肯明”句,尾批:“‘何曾’‘不肯’四字愁怀毕露,所谓‘愁人知夜长’也。”都从寻常字词的使用中体察到诗人的传神妙手。赵嘏《越中寺居》“数峰相向绿”句旁批:“‘相向’二字有景。”点出不着景语却含景致之妙。此类评点皆便于学诗者在涵咏中体味唐代近体诗的修辞追求意识。
胡本渊自序说,《唐诗近体》所选,“美虽不备,而唐人之精华未尝不萃于此”。此本共选录唐代135位诗人的近体诗作,几乎是《唐诗三百首》入选人数的两倍。尤其是卷四所附排律为《唐诗三百首》所付阙如的体式,50首诗出自49位诗人之手,除沈佺期入选2首外,余皆仅入选一首,且不知名的作者颇多,有为“小家”留名之效,见出“边缘”作家的创作活力。(7)关于选本为“小家”留名的功能,详见莫砺锋:《唐诗选本对小家的影响》,《文学评论》2020年第4期。当然,选本为“小家”留名,更为“大家”定位。在《唐诗近体》中,“中心”诗人诗作的入选率仍然引人瞩目。
《唐诗近体》入选10首以上的诗人依次是:杜甫69首,李白18首,王维17首,白居易14首,刘长卿11首,李商隐11首,许浑10首。位居前三的杜甫、李白、王维与《唐诗别裁集》《唐诗三百首》等著名选本的选录数量排序一致,显示出三位诗人古近体诗皆为有唐一代翘楚的地位。《唐诗近体》中杜甫的入选作品多达69首,约占全书篇目的1/5,比入选篇数紧随其后的李白、王维、白居易、刘长卿四人的总和还要多,明显是推尊之意。
《唐诗近体》所选69首杜诗分布于前三卷,五律35首,七律32首,五绝、七绝各1首。与《唐诗三百首》重选14首,其中五律4首:《春望》《春宿左省》《旅夜书怀》《登岳阳楼》;七律9首:《野望》《客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楼》《咏怀古迹》(五首);绝句1首:《江南逢李龟年》。补选的55首杜诗,除《春夜喜雨》《春日忆李白》等单篇名作外,还增补了若干近体组诗,如《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五首》《秋兴八首》《诸将五首》《秦州杂诗》(选6首)等,既有咏史咏怀的沉郁顿挫,也有悠游山林的萧疏风致。由此可以看出此本选杜的意图,是尽可能较为全面地展示杜甫近体诗的多样题材与艺术造诣。
《唐诗近体》评杜诗,尤其着眼于其家国情怀,并将这种情怀纳入《诗经》所奠定的风雅统序之中。如评《秦州杂诗》:“忧愤悱恻,都非文人伎俩。”且点出所选诗“急武事”“忧吐蕃”“思良将”的主旨所在。又如《诸将五首》,总评曰:“《有感》五首与《诸将》为表里,大旨在忠君报国,休兵恤民,安边而靖乱,其老谋硕画,款款披诚,纯是至诚血性语。至诗律之开合纵横,宛然奏议训诰,与《三百篇》并存可也。”主旨概括、“并存”云云分别见于早于《唐诗近体》成书的《唐宋诗醇》之评及郝敬《杜诗题辞》之语,胡氏借用当是深有共鸣之处。认可杜诗名篇“与《三百篇》并存”的结论,正是出于对其中家国情怀的深切体察,这或许与胡氏精通经学的学术背景有关。胡氏撰有《诗义辑解》十卷,据凡例交代,此书解《诗》辑义悉遵朱熹《诗集传》,“间采他说,以备参考”。清代著名学者卢文弨为之作序颇多褒扬:“士不通经不足用,诚哉斯言也。胡子静夫,少习葩经,好学不倦。自予主讲锺山,时来课业。予观其艺,知非专治时文者所能办。”(8)见《诗义辑解》(10卷),嘉庆二十四年春晖堂藏版。“士不通经不足用”语出韩愈《送殷员外序》“士不通经,果不足用”,彰显了儒家道统中的选人用人标准。而通经致用,乃清代有识之士的共识,故卢文弨称赞胡本渊的治经思路“蕲至乎昌黎韩子之所云,而非第为经生云耳”。“致用”的途径,除了用经术经世干政,还可落实到个人儒家道德修养的持守(9)参见汪高鑫:《论“通经致用”的经学传统》,《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而杜甫无疑是践行后者的典范。从胡氏选评杜诗的思想倾向,以及对杜诗比肩《诗经》的高度赞誉,也大致可窥选评杜诗与其治经思路的关联之处。
《唐诗近体》对李商隐律诗的去取也很能说明编者的崇杜倾向。胡氏着意选取其“瓣香老杜”者,一则选录拟杜之作,如五律《河清与赵氏昆季宴集拟杜工部》,七律《杜工部蜀中离席》,皆是自觉模拟之作;二则录其咏史咏怀之作,如《贾生》《隋宫》《马嵬》《重有感》《安定城楼》等,吊古伤今、感怀讽喻中蕴蓄着深沉的历史思考,深得杜甫衣钵。而其迷离惝怳之作,除《重过圣女祠》一首外,《无题》《锦瑟》等名篇则被弃选,说明此选本虽定位为蒙学读本,既非以追求浅近为务,也不一定迁就学界口碑,而是要在有限的篇幅中,表达选家的审美趣尚。所以也就能够理解,杜诗五绝、七绝各入选仅一首,固然与全书重律轻绝的整体倾向保持了一致,但入选的五绝《归雁》(东来万里客)、七绝《江南逢李龟年》也经过了考量,盖因其皆写出了动乱年代的万千感慨,体量虽轻却涵纳了深沉的情怀。
就体式而言,胡本渊批点所选杜甫近体组诗,特别注重联章体的章法之妙。如《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五首》,为杜甫困居长安期间先后两次应约做客何将军山林居所而作,以十五首五律联章表现山林景致与寄情之乐,清王士禛称其“咏园林之冠”(10)参见郭曾炘:《读杜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36页。。杜甫陪同友人郑虔游何将军山林所作的十首中,胡氏批语颇多涉及章法。如其一“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句旁批:“十首起法。”“平生为幽兴”一句中“幽兴”旁批:“二字十首之纲。”其三(万里戎王子)尾批:“十首中宕此一首,最见章法。”其五(剩水沧江破)尾批:“此首如中联也。”其八(忆过杨柳渚)夹批:“间此一首,章法不板。”其十之首句“幽意忽不惬,归期无奈何”旁批:“此是十首结法。”末句“只应与朋好,风雨亦来过”旁批:“后五首伏于此。”总评则袭用王嗣奭《杜臆》之语而略改:“合观十首,分明一篇游记。有首有尾,中间或赋景,或写情,经纬错综,曲折变化,用正用奇,不可方物。”从布局的开阖变化、奇正相济,充分展示出诗圣之圣手。
此选本崇杜的倾向还体现在以杜甫为标杆称赏其他诗人之作。如谓张说《幽州夜歌》“结法后惟老杜有之”;称王维《终南山》“手笔不在杜陵下”;说杜牧《早雁》“立格用意犹有老杜风骨”;评白居易《河亭晴望》“通幅气味近老杜”;赞李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二句“炼句雄阔,与杜匹敌”,“划却君山好,平铺湘水流”二句“起是奇语,如杜诗‘斫去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也”;谓岑参《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早朝唱和诗,明秀莫过于嘉州……杜作无朝之正面,自是不及”;评李商隐《筹笔驿》“神完气足,与工部《蜀相》一首可以匹敌”。如此,以杜甫为中心,建立起唐代近体诗的品第层级。引导童蒙学杜,或可成为我们观察清代杜诗经典化程度的一个视角。
1.明引。如卷一评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起四句凭空落笔,若不着题,而与羊公登山意自有神会,移置他处,‘登山’便成泛语。沈归愚先生曰:‘清远之作,不烦攻苦着力。’”卷二评王之涣《登鹳雀楼》:“高在末句用逆法,若先言登楼,后言白日,二句便平。沈归愚云:‘四语皆对,读去不嫌其排,骨高故也。’”卷三评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沈云:‘连用四地名,究非律诗所宜。五六浑言之,斯善矣。’”皆确切注明对沈德潜评语的引用。
2.暗袭。如卷一评韩愈《祖席》:“大历以下,无人解此用笔矣。昌黎高超迈俗,五言近体中运以古风,笔力英气逼人。”卷二评刘方平《春雪》:“天寒风雪,独宜富贵之家,却说来蕴藉。”评王昌龄《出塞》:“备胡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互文也。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故思飞将军云。”卷三评王维《敕赐百官樱桃》:“词气雍和,浅深合度,与少陵《野人送樱桃》诗均为绝唱。”虽未注明出处,亦皆袭用了《别裁》的评语。
3.扩展,即以沈德潜评语为基础,补充其他内容。如卷一杜甫《秦州杂诗》“南使宜天马”一首的评语:“伏枥长鸣,隐然自寓。”取自《别裁》,但此句之后又加以对创作背景的交代:“是时九节度之师溃于邺城,战马万匹,惟存三千。秦州乃出西域之道,故感天马事而赋之。”又如评岑参《送杨瑗尉南海》:“着眼起结。”此四字出自沈德潜所评,随后则是胡本渊对此诗起结之意的详解:“结讽以不贪,而云勿厌清贫,可谓忠告善道。‘不择’,不因检择而辞之也。家有老亲,所谓为贫而仕。”如此,将起句“不择南州尉,高堂有老亲”及结句“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解说得明明白白,道出这首赠别诗的立意所在。
4.整合,即某些评语并不限于取自《别裁》一种,而是综合前贤诸说而成。如卷一李白《塞下》(塞虏乘秋下)评语:“高调入云,于声律中行俊逸之气,自非初唐可及。五六只弓如月、剑如霜耳,笔端点染,遂成奇彩。”前句为总评,取自《唐宋诗醇》,而对五六句“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的评语则又取自《别裁》。又如柳宗元《梅雨》结句“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沈德潜评曰:“活用陆士衡语,所以念帝乡,伤放逐也。”胡本渊评曰:
陆士衡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末二句活用,所以念帝乡,伤放逐也。王注:梅雨沾衣,衣服皆黝,以至素衣尽化为缁,非为帝京之尘所染也。
很显然,胡本渊之评实际上是补充沈德潜《别裁》的批语,并将其与王尧衢《古唐诗解》的解说整合而成,因而内容更为丰厚,解读更为明晰。再如卷二《江南逢李龟年》,被清人推许为:“子美七绝,此为压卷。”(11)此为邵长蘅语。见杨伦:《杜诗镜铨》(卷2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1017页。又《唐诗三百首》所批:“少陵七绝,此为压卷。”盖沿袭邵氏之语,见蘅塘退士编,陈婉俊补注:《唐诗三百首》(卷8),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4页。此诗是胡氏所选杜诗中唯一一首七绝,尾批:“含意未伸,有案无断。而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含意”二句出自《别裁》,“而世运”之后则出自《唐诗三百首》的夹批,实际上孙洙之批又本于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五十六所评:“四句浑浑说去,而世运之盛衰,年华之迟暮,两人之流落,俱在言表。”(12)何焯著,崔高维点校:《义门读书记》,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221页。从相类的内容、句式皆可见《唐诗近体》此评的整合之迹。
以上种种也基本适用于概括《唐诗近体》评语对于其他评本的取用方式,充分验证了此本既宪章《别裁》,又能博采众长的特点。《唐诗近体》所选诗多与《唐诗别裁集》相重,全书378首诗中仅有87首为《别裁》未选,重选率高达3/4,几乎可以看作是《别裁》的再选本。以原创性为标准来衡量,这固然是《唐诗近体》的缺陷,但胡本渊对《别裁》的看重、攀附,也从一个侧面见出《别裁》在清代唐诗选本中的地位、影响。(13)关于《唐诗别裁集》的经典地位的确立过程,详见李成晴:《〈唐诗别裁集〉:一个选集经典的确立》,《文艺评论》2016年第2期。《唐诗近体》以《别裁》为中心融通整合前贤评语,也是提升选本学术品位的有效途径。
《唐诗近体》作为蒙学读本,因其适用,“久为里塾诵习”;曾被攘窃,又助其广为流传。道光至光绪年间的频繁刊刻,或许可以说明其市场需求。今存某些版本还标记了使用过程中的心得,或可视为其在民间被研读、接受的依据。
据笔者所见,同治七年本、光绪六年本、光绪十一年本等版本,皆有批校、圈点之迹。如同治七年本卷一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眉端有墨批:“真情蔼然。”而国家图书馆所藏光绪十一年本批校尤多,更可看出使用的频繁,兹略加敷述。
首先,题下标示韵部。卷一约50余首诗题下有墨笔批注,据平水韵标示韵部,如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川》题下标“十一真”,王绩《野望》题下标“五微”,宋之问《陆浑山庄》题下标“八庚”,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题下标“十二文”,杜审言《夏日过郑七山斋》题下标“十灰”,张说《幽州夜饮》题下标“十二侵”等等。似可推测此书可能作为知音识调的读本,有学习近体诗的声韵规则之用。
其次,眉端的批注,也可见使用之迹。如卷一首页天头以墨笔录陈子昂《渡荆门望楚》、杜甫《登牛头山亭子》二诗,且题写类名:“登览类”,与此页正文所录唐玄宗《幸蜀西至剑阁》题材类型一致。所题类名、所录二诗或许依方回《瀛奎律髓》而来;过录陈、杜二诗的目的,或许出于将不同时期不同身份诗人的相类题材进行互照之意。又如杜甫《秋兴八首》“每依北斗望京华”句,眉端有墨批:“此句为八章之纲。”当是对刻本中胡氏尾批的过录、强调。
再次,此本尚有对原诗及评解的校订。评解之语的校订之例,如卷一戎昱《咏史》: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此诗又题作“和蕃”,旨在讽喻时政,指摘和亲政策的弊端,为时人所重。据《云溪友议》所记,唐宪宗正是以吟诵此诗平息了朝臣的和亲之论。历代诗话大都着眼于其议论的激愤剀切,既有“此亦议论之佳者”的赞誉(14)陆时雍:《诗镜总论》,见陆时雍著,任文京、赵东岚点校:《诗镜》,河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页。,又有“太直太尽,殊乖一唱三叹之旨”的苛责(15)纪昀语,参见方回选评,李庆甲集评校点:《瀛奎律髓汇评》(第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第1397页。。《唐诗近体》选录此诗,尾批曰:“议论正而不迂,锤炼工而不滞。”不仅赞其议论之佳,还肯定其锤炼之工。光绪十一年本误脱“滞”字,而在“不”字后以朱笔补一“俗”字,虽与他本有异,恐非胡氏原批,但又可见出校补者对此诗艺术的理解,立意“不俗”正是其成为咏史名篇的重要原因。此本对原诗的校改之例,如卷二李白五绝《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末句“醉杀洞亭秋”,“亭”字各本皆误,此本以朱笔描改为“庭”;又如卷一孟浩然五律《过故人庄》“青山谷外斜”句,“谷”字此本以墨笔改为“郭”,合于通行本。再如卷三许浑《咸阳城东楼》“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二句末有墨笔双行校语:“原批:一作‘行人莫问前朝事,渭水寒光昼夜流’。”此为对异文的校订。“原批”当指《全唐诗》的校语。《全唐诗》中“当年”下有小字插注:“一作‘前朝’。”“故国”句末有小字插注:“一作‘渭水寒声昼夜流’,‘声’一作‘光’。”(16)《全唐诗》(增订本)卷533,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130页。故可推断墨批作者当是以此本与《全唐诗》有所对校。
总之,墨笔批语以及墨笔、朱紫三色圈点,可能是塾师教学的留痕,抑或为读者反复涵咏研读之迹。这些版本信息,某种程度上使得本是面向童蒙的普及读本足以进阶为学术研究的对象。坊间的反复刊印,民间的广泛流传,都昭示了此选本的生命力所在。尽管在很长的时段里,选家的贡献、声名被遮蔽、忽略,但真相终将被还原。曲折的境遇激发的探究欲望,使我们对唐诗选本经典化途径的思考有更多向面。胡氏所编《唐诗近体》是一部值得重新考量的唐诗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