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心怡
石涛曾画过一幅《睡牛图》,并题一诗于其上:“牛不知我睡,我不知牛累。彼此却无心,不睡不梦寐。”折射出他“大涤”的心境,不秉一念,不受拘束。
这便是无机心的状态。机心便是巧,而拙则是纯白的境界。在常人的认知里,巧用智慧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智取者总会更快地取得成功,而愚笨的人总是难以胜利。然而,实际上,他们不知道的是,真正的“巧”表现出来时仿若“拙”,正所谓“大巧若拙”,便是这个意思。
大巧若拙,作为中国美学的独特秩序观,不是依人理性的秩序去解释世界,而是以天地的秩序为秩序。如中国园林,造园艺术的最高原则便是“巧夺天工”。用明代计成《园冶》中的话说,便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古人认为,人的一切努力都应当是悉心体会天地的秩序,去除心灵的阻滞,去契合天地之大美。而西方园林却不是如此,它还有一个内隐的原则,就是人是自然的主人。英式园林、法式园林、罗马式园林都是无比对称整齐的,追求极“巧”。与中国重视天地的无秩序相比,西方的园林少了很多人情味,多了“巧”,但失去了“拙”,便显得过于精密。
拙,并不是指笨重或木訥,而是指一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是一种脚踏实地的作风,是一种超脱机心的契合。苏轼的《枯木怪石图》中,没有茂密的树木,没有玲珑剔透的石头,有的只是枯萎衰朽的杂草与又丑又硬的怪石。世人都道其是枯寂、寂灭的化身,殊不知其中包含着“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智慧。由此可见,“巧”反倒成了“拙”,而平淡便是真实,了无机心则是脚踏实地的充实感。就像唐代张怀瓘《评书药石记》中所说,书法艺术其实就是养生的艺术,当以“大巧若拙,明道若昧”之心待之,“泛览则混于愚智”,心灵在“研味”中获得洗涤,“百灵俨其如前”。
反观当下,很多人只想着投机取巧,内心充满私欲,暗藏机心。有的人想买彩票一夜暴富,有的人想做网红一夜出名……他们身上的“拙”早已变成“巧”,误了自己的大好前途。我们应发挥自己的“拙”,用“大巧若拙”的智慧,去除机心,得单纯之境,在平淡的生活里脚踏实地,追逐理想。
到那时,或许我们也能在草地上畅想,在石林里散步,选择纯粹,以“拙”化“巧”,与牛同睡。
【江苏前黄高级中学国际分校高三(8)班】
◆点评
这篇作文从《睡牛图》起笔,由表及里,揭示“巧”与“拙”的二元关系,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富有真情实感。作文谈机心与智慧的意义和价值,一气呵成。援引论据不多,但精当有力。结尾回扣开头的《睡牛图》,自然贴切,升华主旨,显示出思想和境界的深刻。
【徐婕/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