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梦
主题阐释
约翰生曾说:“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成功不在于前进的快慢,而在于是否有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毅力。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绳锯木断非一日之力,坚持不懈则成,放弃努力则败。
人物传奇
姜雨荷:用坚持一路披荆斩棘
姜雨荷来自河南南阳的一个农村。初中毕业后,她觉得自己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于是进入河南化工技师学院继续求学。在那里,她知道了世界技能大赛,还见到了第45届世赛工业控制项目铜牌获得者贺江涛,她立志要成为像贺江涛那样的人。有了明确目标后,姜雨荷开始努力学习,参加学院集训,一路从省赛、国赛奔向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
姜雨荷回忆,备赛时,她常常会把一个动作重复成千上万遍,每天训练达十四五个小时;为了完成英文实验报告,她随身携带单词本,无论吃饭、睡觉、走路,都随时背诵。据她自己粗略估计,这几年的训练总时长超过了14000小时。
在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特别赛中,长期精益求精的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让她迅速进入状态并圆满完赛,还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长达11页的英文实验报告,获得了化学实验室技术项目金牌,实现我国该项目金牌“零”的突破。
如今,姜雨荷已成为河南化工技师学院最年轻的教师。她说,她将继续学习、不断提升,发扬世赛精神、工匠精神,把大赛经历和训练经验分享给学生,让更多学生用技能实现人生梦想,用技能更好地回报国家与社会。
解读
从来没有逆袭的天才,唯有持之以恒的奋斗才能披荆斩棘、书写绚丽人生。初中毕业就南下打工的姜雨荷,由于缺乏知识和技能,只能干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枯燥的打工生活让她一度怀疑人生。所以她勇敢地再次出发,重新回到校园学习技能。
在那里,她立志要成为自己专业的佼佼者,努力学习,积极备赛。从一个又一个细小的动作练习,到一遍又一遍的模拟练习,长期精益求精的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帮助她出色地完成了比赛。在姜雨荷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心怀梦想的初心、坚持不懈的行动和奋斗不止的青春姿态。
黄浩杰:屡败屡战,渴望成为更多人的光
黄浩杰刚出生就身患先天性听力障碍,生活在无声世界中。初三毕业后,他进入苏州市盲聋学校学习中西点专业。虽然起步晚,没有任何基础,但他非常勤奋。黄浩杰说:“就是反复练习,失败了也不放弃,反复研究自己为什么出错……”通过不断地勤学苦练,他在学校举行的中式面点和西式烹调制作比赛中接连获得第一名。
当苏州市残联的工作人员找到黄浩杰,询问他是否愿意参加江苏省残疾人职业技能比赛集训时,他欣然应允。在专业老师一对一的指导下,他夜以继日地不断练习,付出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时候一站就是8个小时,每天吃完早饭就去练习了,但是我一点也不觉得辛苦。”黄浩杰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江苏省第七届残疾人职业技能比赛中,黄浩杰凭借出色的发挥,摘得中式面点项目桂冠。在赛场上,黄浩杰沉着冷静、积极应战,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心态运用到每一个细节上,充分发挥了不怕苦、不怕累的职业素养。黄浩杰表示,未来他想成为一名甜品师,帮助更多残疾人就业;他也会更加脚踏实地、积极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技艺和素质,努力学习和工作,实现人生价值。
解读
受先天限制,黄浩杰可选择的路其实很少,但他做出选择后,就一直在努力地向着自己的目标靠近,无论前路有多坎坷,都不曾想过放弃。
“成为一名甜品师,帮助更多残疾人就业”,在这一目标的驱动下,他坚定前行,用受限的身体创造出了无限精彩的人生,在异常艰难的境地中愈加显出不屈的意志和执着的精神。他用行动告诉我们,不被限制和定义的人生是靠自己持之以恒的奋斗创造出来的!
王计兵:“赶时间”的诗人
54岁的“外卖诗人”王计兵,小时候因为体弱多病,初中没读完就被父亲送到了武术学校。后来,他去建筑工地打工,一有空就去旧书摊蹭书看。之后他陆陆续续换过很多工作,捞过沙子、捡过破烂、摆过地摊、送过外卖……但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他都始终没有放弃写作,始终不曾改变对写诗的执着与热爱。在工作间隙,他坚持用文字记录着生活的点滴,写下了4000多首诗。正如他在自己诗集的序言里所写的:“最困难的时候,写作是唯一能给他内心深处带来快乐的事。”
在王计兵的诗歌里,飞奔的外卖员是一群永远在“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只有一站和下一站”;父亲是“五彩画布上一滴墨”;爱情是“母亲偏瘫如北坡,唯有父亲日夜照料”;而生活则“像一面斜坡,诗歌是陡峭的另一面”……如果人是一株的植物,诗歌就是竖起的棚架,为生命提供向上的力量。正如王计兵的一句诗:“生活给了我多少积雪,我就能遇到多少春天。”
解读
因为坚持不放弃,所以被更多人认识;因为坚持不放弃,所以实现了自己热爱的梦想。坚持确实是突破自我的法宝,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王计兵很可能早早地就丢掉了自己在创作上的天赋,很可能在生活的打压下变得平淡、无趣、颓废,但是他没有。因为对热爱的坚守,他以清醒、悲悯、睿智的文字,从容地表达着小人物的生命价值。
我们或许也曾有过青春的壮志、有过对某一事物的热爱,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将年少时的梦想和热爱始终落实在一点一滴的行动中,最终往往会变得庸庸碌碌、失去光芒。所以,如果你还有热爱,还有梦想,一定不要放弃,坚持下去,就会拥有别样的人生!
乌海:蝶变的“绿色传奇”
位于乌海城市中心的甘德尔山,对于乌海人来说不仅是一座巍峨连绵的高山,更是半个世纪以来乌海人民不向恶劣的环境低头,大力弘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不屈不挠持续播“绿”的真实写照。
2005年以前,甘德尔山西麓还叫白独贵湾,是乌兰布和沙漠跨越黄河进入乌海形成的面积近20平方公里的风积流动沙地。這里沙涛汹涌、寸草不生,每遇大风更是沙尘弥漫。这座横在城市中心的沙地不仅阻碍着乌海的城市发展,还对西北、华北的生态环境构成了威胁。
2005年,乌海市开启了对甘德尔山的生态治理之路。最开始这里没路、没水、没电,风大沙多的地方,前一天刚种下树,第二天就会被风吹倒。但大家没有气馁,将每棵树当作孩子来呵护,并引进节水灌溉技术进行种植灌溉,使得树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一代代乌海人以其坚韧的品质,数十年如一日,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向沙海宣战,与风沙抗争。
在100多位生态建设者日复一日的艰辛付出下,甘德尔山上有了路,通了水、电,绿色也由点到面,一点点变大。如今的甘德尔山已变成了绿意盎然的甘德尔山生态文明景区,推门见绿,移步是景,不仅遏制住了全市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的情况,更保护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
解读
绿进沙退,不仅书写了乌海人波澜壮阔的治沙传奇,也书写了乌海人守卫家园的壮丽诗篇。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在恶劣环境中与风沙抗争、为后代播种,靠的不仅仅是无私奉献的精神,更是持之以恒的耐力。由此可见,环境保护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凝心聚力,并在日常生活中点滴落实。只有我们真正把保护环境的意识刻在心里,并养成习惯,坚持下去,这些微小之力才有机会形成合力,影响到周围的环境,甚至是地球的生态。
乌海治沙人用勇气和毅力守护了自己的家园,书写了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的奇迹。在这里,人进沙退、绿进沙退的故事仍在不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