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热点
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第一位,同時合理利用,使其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必能更好丰富大众的历史文化滋养,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热点1】
沉浸式感受
传统文化之“热”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一批全国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试点名单,长安十二时辰智慧游、尼山圣境文化夜游、飞跃清明上河图、夜上黄鹤楼等传统文化主题沉浸式体验空间成功入选。在西安,游客们在长安幻唐沉浸式实景体验空间“学文学武”,练习太极拳、背诵古诗词,在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感受《霓裳羽衣曲》《将进酒》的魅力。在山东,尼山圣境里无人机托起承载着美好愿望的无数盏孔明灯飞上高空,游客们读论语、做香囊,在互动参与中感受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河南清明上河园,游客们在IMAX巨型球形屏幕前360度感受传世佳作《清明上河图》,置身宋代的市井,体验宋代百姓生活。在武汉,夜游黄鹤楼的光影大秀向游客们诉说着发生在这里的历史故事。在新疆,博物馆里上演的文物活化舞台剧《千年之语》让游客们穿越时空,欣赏丝绸之路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景。传统文化主题沉浸式体验空间通过精彩表演和巧妙互动吸引着不同年龄的游客,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播和展示平台。
解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沉浸式体验空间设计者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进一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宝藏,通过对体验环节的精心打磨和对流程的精细化管理,让沉浸式体验空间既有华美的外衣,又有深邃的灵魂。
【热点2】
通过文物
感受历史文化
硕大篆书“史”字高悬于建筑外墙,两座西周铜牺尊造型石像矗立门前,拾级而上,进门伫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映入眼帘……走进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博物馆,仿佛叩开了中华文明探源的大门。漫步于博物馆内,在历史研究中研读历史,在考古文物中感悟文明。
“这件也有‘几千岁’吗?”“这些都是真品吗?”每一处文物前,参观者总是抛出类似问题。工作人员底气十足:“都是真品,是传家宝。”从新石器时期“7000多岁”的陶人面像、迄今中原地区所见蟠龙形象最早标本的彩绘龙纹陶盘,到商代象牙杯、西周铜牺尊,再到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的白釉黑彩龙凤纹瓷罐……从文明起源到宅兹中国,溯源历史、寻脉中华,让“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的答案更加清晰。
解读
通过一处处考古遗迹,人们真切感知历史与未来的对话;透过一件件精美文物,人们更加珍视文脉的赓续绵延。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不仅丰富着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更坚定着中华儿女内心深处的自信。
【热点3】
博物馆点亮
城市文化生活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一件件青铜玉器,一片片竹简木牍,一册册历史典籍……这些藏品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更蕴含着生生不息的力量。而“博物馆热”也在2023年这个夏天不断升温,从一票难求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到几乎天天满员的河南博物院,从因山水园林风格走红的苏州博物馆,到凭借文创产品出圈的湖北省博物馆,“到博物馆去”已成为一种生活新方式、社会新风尚。“跟着博物馆去旅行”成为不少游客青睐的出游形式,有力促进了文旅产业的发展。
解读
越来越多免费开放的博物馆,承载的是无穷的精神力量,点亮的是充实富足的精神文化生活。人们在这里,增长“何以文明”的见识,触发“何以中国”“旧邦新命”的深思,思接千载,鉴往知来。
【热点4】
城市漫步
感受历史文脉
近来,City walk(城市漫步)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从“参观者”变成“体验者”,每到一地都会融入当地,触摸写进街巷中的人文历史以及地道的风土人情和生活方式,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拉近人与城市的距离,传承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城市漫步流行的地方,往往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城市蝶变之新;既有自然生态之美,又有浓浓人间烟火气。一些城市还推动旧地标获得新生,打造出极具人气的特色品牌。比如北京东城区,青砖灰瓦的院落、古朴典雅的胡同氤氲着深厚文化底蕴;广东潮州,木雕、潮绣、手拉朱泥壶等非遗技艺展示,成为广济桥的常态化活动。除了有形的单体建筑、街巷街区等,还有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浙江的桑蚕丝织技艺、江苏的昆曲和古琴艺术、海南的黎族织锦等,多层次、全方位地展现了一个城市的历史风貌。历史文化之美、自然生态之美、城市更新的蝶变之美……无不是“城市漫步”的流行密码。
解读
“城市漫步”不是随意溜达,而是以“用脚漫步+用心体悟”的方式来体验城市。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人们触摸到古韵与乡愁,感受到满城汩汩流动的烟火气以及娓娓道来的历史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