嗷嗷胡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最令人兴奋的事件当然是两例中国车企的反向技术输出:大众入股小鹏,奥迪牵手智己。
自打新中国汽车工业诞生,几十年来一直是由国内从海外引进技术,如今风水轮流转,称得上一种褒义的“活久见”。
海外尤其是欧洲车企在电动车方面的迟钝与保守,在我们眼中可能难以理解。大众在MEB平台不惜动用了“鼓刹降本”方案,直到今天才给出能让市场认可的定价。
奥迪想继续燃油时代的模式也启用MEB平台,但是在大众品牌都没能一炮打响的情况下,奥迪的MEB车型自然更难;而高端PPE平台一直憋到今天仍没能量产。
高端平台进度迟缓,中低端平台很难继续指望,从外界快速获得一个往上往下都有些余量的中端平台,好像确实是个不错的应急之策。
现今的车型平台已经远不只是一个机械基础,更需要提供有着充足寿命和升级空间的电子电气架构与智能化体系,欧洲车企更可能是在这方面卡了壳才导致新平臺难产。
于是小鹏和智己们就有了机会。在过去很多个月的坏消息之后,小鹏从消费市场之外的途径搞到了钱,智驾技术的优势暂时没能在产品竞争中值回票价,却可以在to B市场得到认可和回报。
天无绝人之路,没有谁会坐视坏消息刷屏,生命会自己寻找出路。
但这并不是小鹏们最好的路,在一片“中国汽车站起来了”之余,我们也需要看到“卖技术”折射出的无奈:我们的自主品牌们如今硬实力有余,而软实力相对不足。
出让5%股份换回大众的7亿美元,一定不如在国内国外市场上赚到7亿美元;把平台卖给奥迪,一定不如用自己的平台把自己的品牌打造成“奥迪”。
过去几年因为各种宏观因素助推,国内造车是在等技术至上的精神引导下腾飞的。但纵观古今,没有任何一次技术革命是可以永远维持下去的。
人类发展历程中,停滞与徘徊才是常态,技术爆炸反而是间歇性的。
今天电动化马上要直面成本、补能、退坡等再也避无可避的现实问题,智能化L3级自动驾驶已经跳票了少说五六年。过去几年泡沫时代积攒下的技术红利,正在被迅速兑换见底。
这个时候我们才发现,硬实力上去了,软实力几乎原地打转。哪怕金贵如蔚来、理想、极氪、高合,也都是在用高配置高性能,用真金白银打动客户,一旦有更“值”的竞品,用户掉头就走。
对我们当然是好事,“卖牌子”输给了“实在人”。可这一切建立在新势力烧钱卖车的惯性下,当这个惯性停下来,没有人会亏本做生意,不挣钱的生意只会萎缩。
并不是每一次做品牌都是割韭菜,好案例太多了。商品总是包含了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并非汽车所独有。如何建立起良性的品牌价值,让买卖双方都满意,让生意可持续,会是接下来中国汽车行业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