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砚”遇
——余姚博物馆藏黄宗炎澄泥砚考释

2023-10-18 09:48张宇广州冯叙翰浙江宁波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3年9期
关键词:制砚余姚砚台

◆张宇(广州) 冯叙翰(浙江 宁波)

笔之寿以日计,

墨之寿以月记,

砚之寿以世计。

——宋·唐庚《古砚铭序》

古代文人的案头,必然少不了文房四宝的身影。砚,历经岁月磨砺,仍坚实如初,自古被冠以“文房四宝”之首。古人云:取一佳砚,胜于拱璧。北宋诗人苏舜钦说:“笔砚精良,人生一乐。”拥有一方制作精良的砚台,不失为人生一大乐趣。

四大名砚中,唯澄泥砚以泥制成,其余三砚皆为石砚。澄泥砚,取之于水而成之于火,犹如道教炼丹。其具有质地细腻、积墨不腐、呵气生津、触手生晕,发墨如油,不损笔毫的特点,颇受历代文人雅士的推崇。

今岁孟春,我与友同访浙江余姚博物馆,喜见一方名人自制澄泥砚,其颜色、形制、铭文及章法布局皆为精妙,观之欣喜,遂以拙笔记之。

一、黄宗炎自制澄泥砚

余姚博物馆所藏清代黄宗炎自制鳝黄澄泥砚,砚呈鳝鱼黄色,质地细腻,长方形,长15.8cm,宽10cm,高2.5cm,砚池椭圆形,水池成一弯眉月。泥砚背面中间内凹,刻有黄宗炎所题铭文,楷体直书,分5行,共48字。铭为:中央属土,笔歌复墨舞,思古而不泥于古。澄泥以鳝鱼黄为最上上品,盖以绢囊沉汾河底,积数十百年始成一砚,其难如此!落款“黄宗炎”。后钤篆书“晦木”印鉴。

砚铭中,作者介绍了澄泥砚的制作工艺及赏鉴品第。其中“中央属土”,按《易经》八卦中,属土的方位即中央。道教称中央为黄庭,因其黄色为土,正为结丹之土地。澄泥砚譬如炼丹淬火而成,而此方砚台正是鳝黄色。

明末清初,传统古法制(澄泥)砚工艺已经失传,古籍所载也仅为“纸上得来”,制砚是一门手头技艺,需不断“躬行”与锤炼。在此背景下所制澄泥砚,已很难再是原汁原味的古法工艺,一定程度上,需要靠制砚者凭着对古代工艺的理解及实践来制作。“思古而不泥于古”,即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亦要总结并与时俱进。这类对古法澄泥砚的仿制与复刻,在乾隆《西清砚谱》中亦有记载。

独立学院是本科办学层次,高职高专是专科办学层次,二者办学规格截然不同。许多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在人才培养中将办学规格与高职高专混同,这是十分错误的。独立学院法学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的法律教育相比,知识基础要求必须达到普通本科的文化层次,理论体系也应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以使学生的专业能力有足够的理论支撑。

澄泥砚因原料及烧制时间不同,具有鳝鱼黄、蟹壳青、豆沙绿、玫瑰紫等不同颜色。清朱栋《砚小史》云:“澄泥之最上者为鳝鱼黄,黄质黑章名鳝鱼,黄者色若鳝鱼之背,又称鳝肚黄。”故砚铭中称之“最上上品”。其中“盖以绢囊沉汾河底,积数十百年始成一砚”,即制作澄泥砚的方法及工艺。南唐杨洎《贾氏谈录》(永乐大典本)、宋翰林学士苏易简《文房四谱》及明代陈继儒的《珍珠船》等均有记载绛州人作澄泥砚法,与砚铭所载相同。澄泥古法制砚,需将特制的绢袋吊挂于绛州汾河中,河水裹带的泥沙流入绢袋,过滤后的澄泥,要积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得到制砚的原料。取泥后,再经淘洗、陈腐、造型、雕刻、打磨、烧制等诸多环节,历经千锤百炼,始得一方佳砚。其过程,历时之长、工艺之复杂,是其他三砚不能及的。

二、制砚高手的“画像”

黄宗炎(161—1686),浙江余姚人,字晦木,一字立溪,世称立溪先生,又称鹧鸪先生。黄尊素次子、黄宗羲弟,与兄黄宗羲、弟黄宗会并称“浙东三黄”。黄宗炎工缪篆,善制砚,著有《周易象辞》《寻门余论》《六书会通》《二晦集》《山栖集》等,在浙东文化史上享有重要地位。

清·黄宗炎自制鳝黄澄泥砚 余姚博物馆藏

明末清初,江南制砚高手云集,如吴门顾二娘、江南王岫筠、镇江梁仪、余姚黄宗炎等。黄宗炎不仅为儒雅名士学人,且工诗善画,好古博物,他制作的砚台,为世人所追捧。这方自制澄泥砚,历经流传,能回归故乡,实为幸事。在“安居”余姚博物馆之前,其身世扑朔迷离。相传,20世纪60年代此砚出土于余姚陆埠化安山的黄宗羲墓。但余姚地方史专家诸焕灿先生多方考证,认为此砚早在20世纪40年代已流传民间。1949年,余姚籍历史学家黄云眉先生曾在家乡见过此砚,并赋《咏鹧鸪先生澄泥砚》诗一首。据此可判定,这方澄泥砚应为民间传世品,绝非出自黄宗羲墓,而后辗转进入余姚文物保护管理所。

黄宗炎制砚,流传存世较少,但其风采,仍可从各类著述及题跋中领略一二。书法家、经史学家龚望先生,曾在“题黄立溪手制澄泥砚拓本”上抄录了砚匣上的题记:“立溪先生手制澄泥砚,庚申(1680)岁阑行吊城东,于冷肆得之,时囊中仅青蚨廿九,而售者偏索三十,缺一不可,幸邻肆翁代尝一文,始携归。汲水涤洁,置我七峰草堂,与诸名砚联几共龛,正所谓缺一不可,喜可知也。”砚匣题记中记述了清代津门诗人周焯幸得黄宗炎手制澄泥砚的详细经过及喜悦之情。

周焯(?-1750),天津人,字月东,号七峰,清雍正十三年(1735)拔贡生,工诗,精小篆。所蓄古帖、异书、名画、金石、彝鼎极富,著有《卜砚山房诗钞》。黄宗炎为名儒,所制砚台是难求之物,周氏好藏名砚,自然以得到一方为幸事。余姚黄氏一门三杰,皆有所长,制砚之外,他们的学案编订和治史之长更是对后世影响深远。

宁波余姚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不仅有明末清初享誉学界的“浙东三黄”,更有王阳明、朱舜水等明清时期思想先驱,心学、易学,学承不断,同时亦是金石、朴学的兴盛之地。

三、砚台与金石之遇

随着清代金石学复兴,道咸时期,古砖收藏渐成风气,尤以江浙一带为盛。出土古砖,以汉晋六朝为多,浙江是出古砖大省,其中湖州、绍兴、宁波最多。黄宗炎家乡宁波余姚古属会稽郡,人文之地,经两汉至六朝不衰,出古砖颇多。因土质细腻,铭文砖和画像砖也较为精细,书法亦具文人气息。余姚古砖,无论从铭文内容还是书体的多样化,都是中国古砖中的翘楚,不仅包含着丰厚的历史信息与文化内涵,同时兼具欣赏与正经补史的价值。

清·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序)

清·陆增祥藏“富贵宜子孙”砖砚,出自《八琼室皕砖研录》第百卅七砚

清代以后,文人制砚虽有余绪,但金石之风兴盛,砚台与古砖不期而遇,又糅合出了文人新的兴趣点——砖砚。精通金石学、考据学的陆增祥藏有大量古砖,并请人琢制为砚,著成《三百砖砚录》。他还曾云:用澄泥法造砖瓦,始于秦汉,兴于三国,历经两晋南北朝,历时久远。采用澄泥工艺烧制而成的余姚古砖,与澄泥砚实为一脉同法,以其制砚,温润而坚,质地细密,下发甚佳,是文人雅士的钟情之物。

一方砖砚,置几案间,犹如厚重君子,不仅为文士所爱,亦受帝王所青睐。《西清砚谱》共收录各类砚台240方,其中澄泥砚多达54方,可见乾隆对澄泥砚之偏爱。但同时,他也将汉砖砚列为砚林精品之一,砚谱卷二,记有砖砚4方:汉砖多福砚、汉砖石渠砚、汉砖虎伏砚及魏兴和砖砚。砚台与金石之遇,不仅满足了文人士大夫崇古、尚雅的精神追求,更造就了砖砚特殊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四、明清“砚风”与文房之志

明清之际的砚式风格,仍以大气端庄为主,重实用,不过度雕饰。如余姚博物馆藏“黄宗炎自制鳝黄澄泥砚”、苏州博物馆藏“明代鳝黄澄泥佛手砚”、西泠印社2022年春拍“明代尼山精气风字形澄泥砚”,皆可窥其时代风貌与特征。明代是澄泥砚发展的重要阶段,出现了朱砂荷鱼澄泥砚、梁公砚、牧牛砚、尼山精气砚、未央宫东阁瓦砚、铜雀台瓦砚等,其风格皆厚重沉实、质朴端庄,后代少见。明代以后,澄泥古法渐为衰落,石质之砚,取而代之。明砚可谓上承唐宋,韵味深厚又宽博简练,这种审美取势,亦与当时特有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息息相关。

明·尼山精气风字形澄泥砚西泠印社2022年春拍藏品

明·陈洪绶《高士赏砚图》

明·尼山精气风字形澄泥砚,西泠印社2022年春拍藏品

明清科举达于极盛,八股制义堪称绝艺。作者需知识博杂,义理依仁据道,文辞古雅华瞻。文人们在修炼八股文时,博览群书、博古尚雅,各类文学杂艺同时也由文人导入传播,诸艺勃兴。如金石碑刻、古瓷赏鉴、造园雅集、填词唱曲、焚香斫琴、制砚刻铭等蔚然成风,并带动整个社会艺术化趋势。文学领域出现了大量反映文人生活美学的理论著作,如屠隆《考槃余事》、李日华《六研斋笔记》、董其昌《骨董十三说》、文震亨《长物志》、李渔《闲情偶寄》等。书画领域亦有所表现,绘画由宋元崇尚自然,追求宁静典雅、平淡天真的艺术风格,逐渐向世俗化、程式化的审美格调过渡。画家们常以文房雅集、博古清供等展示文人雅逸生活的题材入画。如杜堇《玩古图》、仇英《竹院品古图》、蓝瑛徐泰《浴砚图》、弘仁《疏泉洗砚图》、陈洪绶《高士赏砚图》等。

而文人参与文房用具的设计和制作,在当时亦是一种风尚。文人们托物言志,将砚之由来、材质、形制,以及表达文人内心感悟的诗句、座右铭等镌刻于砚台上,不仅增加了砚台艺术品位,更赋予了其文化价值。

作为传统文化的导入和传播者,文人群体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真挚的浪漫情怀,他们善于并乐于将文士的心性、思想情怀和审美追求投射于各类艺术作品中,立象以尽意。黄宗炎自制澄泥砚,不仅是作者自身人格理想和审美需求的表现载体,同时也是明清之际文人崇尚博雅生活的一个缩影。

猜你喜欢
制砚余姚砚台
蒲会英《山村霞飞早》
探究徐公砚的制砚艺术与创新
翰墨飘香的砚台
徐公砚的工艺传承与创新研究
端 砚
余姚用“五个有”监管好土地
余姚男子私设作坊排污水污染环境被刑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