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间音乐的当代性与民族性

2023-10-18 22:48赵春雷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1期
关键词:民族性山西民间

赵春雷

(山西大同大学音乐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山西,位于黄河中游,隶属于西北文化圈,有着厚重的文化历史积淀。在漫长的历史更迭中,这里的社会发展不断汇聚能量,为华夏文明的塑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今天的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到4000多年以前新石器时代的陶埙,夏代的石磬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甬钟、编磬等等,这足以印证山西辉煌灿烂的文化历史。在农耕文明的滋养下,山西的传统民间音乐同样有着十分丰富和精彩的艺术形态,无论是流传在民间的民歌、童谣或是器乐、戏曲、乐舞等,均体现出山西优秀传统文化独特的艺术风貌。这些传统民间音乐形态有着典型的民族性,并与社会发展变迁息息相关,见证着山西文化一路走来的风雨兼程。新时代的今天,山西民间音乐应当以与时俱进的精神谋求传承与发展,使古老的山西民间音乐历久弥新,焕发勃勃生机。

一、优秀传统文化环境中山西民间音乐的民族性特征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征,在黄河两岸人民群众世代耕耘劳作中,铸就了独特的山西社会文化风貌。音乐艺术与社会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通过音乐旋律、歌词以及舞蹈形态,便可以抽象化的折射出鲜明的社会文化面貌。翻看今天所遗藏的史料典籍,可以清晰感受到山西民间音乐的厚积薄发,也能够管窥其与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同根同源,交相辉映。可以说,山西民间音乐具有典型且深刻的民族性特征,无论是从浅层的多样化艺术形态或深层的文化内涵,均有着无可替代的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

一方面,从山西民间音乐丰富的艺术形态层面来看,可谓千姿百态,展现出丰富多彩且历史悠久的民族性面貌。众所周知,黄河文明是孕育中华文化的摇篮。山西地处于黄河中游,是上下游文明的衔接中继。加之本地独特的气候、地貌与人文特征,使得山西的民间音乐类型极为丰富且也具有历史遗韵。比如:山西锣鼓在先秦时期便已成形,流行于唐宋时期,在明清时期已然成为山西具有标志性的民间音乐形态,一直流传至今。山西赫赫有名的梆子戏,早在夏商时期便已初露端倪,并在春秋时期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依据史料记载,从秦汉时期便已构成了极为完整的音乐形态,延续至今约有2000余年的文化历史。除此之外,包括晋中秧歌,河曲二人台和霍州书等在内的多样化的民间音乐形态,均有几百年的文化历史。经过数辈人的不懈努力传承至今,经久不衰。通过今天艺术工作者对山西民间音乐的收集与整理,据统计,各种现存的民歌作品多达2万余首,几乎每个乡镇都有自己传承已久的民歌,在乡野农村广为流传,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山西本地的传统戏曲剧种大大小小多达54个,在全国戏曲剧种数量总和中名列前茅。仅仅在梆子戏方面就有蒲州梆子、东路梆子、北路梆子等多种类型。相互之间在表演风格、唱腔体系、曲牌应用方面各有千秋。除此之外,山西说唱音乐的种类也十分丰富,家喻户晓的潞城鼓书、长子鼓书,以及黎城县、襄垣县、屯留等地,均有着多样化的传统说唱音乐形态。山西锣鼓在北方地区同样自成一派,现有的锣鼓中多达80余种。它们与民俗文化生活之间紧密相连,以多样化的艺术表达形式营造出热烈的民俗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山西民间音乐在创作构思及社会文化功能层面,也体现出深沉的民族性机理。民间音乐的创作是通过广大人民群众在劳动生活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浓缩汇聚形成的音乐成果通过创作表演和欣赏的过程,完成这些民间音乐多样化的文化功能,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承担丰富的社会价值。山西民间音乐从创作的基本风格来看,涵盖了大量旋律优美、情感细腻的抒情歌曲,在民间社交文化中担当着情感交流的重要功能。一些轻松愉快的小曲用于表现日常家庭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情感。还有一些作品风趣幽默,体现出西北人民乐观的生活情趣,在创作中应用了大量具有民族标志的装饰音,使音乐本身的地域性特征得到良好的体现。当然,在封建社会环境中也不免出现了许多对社会现实揭露和批判的讽刺性音乐作品,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也能够疏解民众的生活压力,寄予憧憬和希望。从这些民间音乐作品的社会功能及价值方面来看,一方面,它承载了人民群众文化信仰和寄托,将丰富的情感融入其中;另一方面,则发挥了自身的娱乐文化属性功能,使人民群众在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能够获得身心的放松。同时,这些民间音乐还与婚丧嫁娶等各种民俗文化仪式活动紧密相关,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使其更为深刻的融入到民俗文化生活之中,避免出现传承不继的情况,并进一步夯实了民族性。

二、社会发展进程中山西民间音乐的生存处境

20世纪伊始,中国以崭新的面貌走向民主共和。中国社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开始转型,由农耕社会向工业文明进行过渡。在此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城市文明也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出与以往不尽相同的魅力。相反,在农村人口锐减和社会变迁的共同压力之下,传承几千年的传统音乐文化逐渐走向落寞。山西地处西北偏远之地,由于自身经济实力与社会资源的匮乏。受制于多重主客观条件的影响,大量山西民间的民歌、舞蹈、戏曲等形式出现了传承危机,在社会流动性方面今非昔比。新中国成立之初,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政策引导下,山西民间音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苏。在《中国民歌歌曲集成》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中,对山西丰富的民间音乐形态进行了大量的采风工作,取得了重要的工作进展。但随后而来的“文革”时代,使刚刚走上复兴之路的山西民间音乐再度遭受重创。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山西民间音乐恰逢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机。对于这些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文化内涵的音乐形态而言,既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多样化的媒体传播渠道可以促进这些民间音乐崭露头角,能够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向社会进行宣传推广。而从另一方面来看,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建设以及工业化科技化建设的日新月异,使大量专属于城市文明的流行时尚音乐形态相继出现。正如上文所言,任何时代都有其专属的音乐形态,它们与社会发展紧密呼应,并得到人民群众的欣赏认可与审美共鸣。相对于农耕时代炙手可热的山西民间音乐,在新时代的今天,它被更富有时代气息和娱乐特性的流行音乐文化所取代。新世纪之初,国家文化部门切实感受到诸多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形态所面临的岌岌可危的生存环境,并谋求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对其进行继承与发展。

就山西民间音乐而言,得益于专项保护资金的扶持,开展了包括音乐作品保护、传承人保护、教育拓展、民俗文化生态保护等多方面的积极措施。力求使这些面临濒危生存环境的传统音乐形态能够厚积薄发,涅盘重生。但显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措施方面,大多数是以“静态”保护手段为主,缺乏促进这些传统艺术形态活态化发展的动力。这也使得社会大众对山西民间音乐的了解程度不高,尤其在青少年群体中,这样的现象更为突出。可以说,山西传统音乐文化的当代发展并不尽如人意,且未达到在创作表演和传播方面的完善布局与发展腾飞。

三、新文化环境中寻迹山西民间音乐当代性与民族性的“双赢”突破

当代全新的中国文化环境有着广泛的兼容性与博大的胸怀,对类型丰富、内容多彩的音乐艺术形式有着良好的兼容性,促进古今中外音乐文化济济一堂,博采众长。青少年群体对于山西民间音乐文化往往会产生审美代沟,将其误读为“老”“旧”“土”“俗”。当然,这绝非是这些民间音乐文化的审美缺陷,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社会传播推广环境的偏执,造成了民众的审美误区。从另一方面而言,山西民间音乐本身也应当在民族性本质和当代性的时代特色方面,寻求主动的突破。通过自身音乐本体方面的革新以及对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而摆脱当前日益衰落的尴尬处境,得到良好的发展契机。

首先,应当怀有文化自信,对山西民间音乐元素进行良好的收集整理与编创革新,在保持其民族性本质精神不动摇的前提下,通过在音乐形态层面的加工,使其具有历久弥新的艺术面貌,构建雅俗共赏的审美空间。比如:当代新创交响组曲《乔家大院》是由赵季平先生以同名电视剧音乐改编而成的。作品抽象化的反映出晋商波澜壮阔的人生,从而展现出厚重的山西文化底蕴。为了写好这部交响乐作品,赵季平先生曾多次奔赴山西晋中和平遥等地进行采风,收集整理了大量当地的民歌小调与戏曲音乐。再通过西方音乐理论和交响乐配器的方式对其进行音乐改编,使之呈现出中西合璧的音乐面貌。从交响组曲《乔家大院》所汲取的山西民间音乐素材来看,序曲《远情》的唱腔曲调来自于山西民歌交城山中的主题变奏。《立志》这一乐章中的弦乐主题,受到了祁太秧歌《看秧歌》的曲调影响。在音乐创作的多个乐章中借用了晋剧的唱腔风格与曲牌音乐元素。在作品的配器方面,以西方交响乐队双管编制为基底,融入了晋剧中特有的晋胡和二胡两种乐器,音色的变化充分展现出山西民间音乐的民族风貌与地域特征,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良好效果。这样的音乐作品,可谓跨越了时空和文化的界限,精准寻求到了山西民间音乐民族性与当代性的共鸣点,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除此之外,在当代流行音乐的创作中也出现了许多依据山西民歌和戏曲改编的作品,新老结合的方式生动呈现出西北文化风貌的厚重底蕴,同时又在电声乐队与流行唱法的配合中使其老酒新娘,展现出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新貌。这样的艺术创作方式在新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应当得到广泛的推崇,并以大量优秀的作品范例带动山西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理论与实践并行,以公众审美导向为标准。积极拓展思维革新思路,以优秀的作品创作化腐朽为神奇,获得发展先机。

其次,对于山西民间音乐的当代传承与发展,不可回避的应当运用以自媒体为代表的互联网媒体环境,通过先进科技和媒体自身优势的结合达到良好的社会辐射效果,促进山西民间音乐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自媒体之所以能够得到公众的认可与喜爱,很大程度上是由其“自由”的特性所决定的。正因为“自由”,才使各种信息资源可以无障碍的及时传播交流,使公众能够各取所需,并畅通无阻地表达自己的观感和情绪。同时,自媒体为中国歌剧、戏曲、曲艺等小众艺术形式提供了一种平等存在的平台,令更多潜在的爱好者可以获得更多的艺术资源。将公众的所思、所想、所需及时反映投射于行业领域,在互动中推动业界的革新。艺术事业发展的硬性准则在于“为人民服务”。只有创作人民群众喜爱的音乐作品,打造人民群众共襄盛举的音乐文化空间,才有可能使这种艺术形式获得健康繁荣的发展环境。山西民间音乐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自媒体空间,构建良好的发展传承态势。比如:在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层面,可以借助自媒体微信公众号或微博等以文字形载体为主的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输,将现有的理论成果形成通俗易懂、言简意赅、图文并茂的形式,使更多人能够感受到这些音乐作品背后富含的深刻文化内涵。与此同时,借助自媒体中大数据智能运算的模式,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向山西本土教育领域进行倾斜,使本地文化的传承率先在本地网络环境中得到充分的能量释放。

近年来,我们看到山西省原生态民歌新年演唱会的举办。这足以印证,山西民间音乐以独特的民族文化韵味获得了全国人民的喜爱。同时,也说明当代山西民间音乐的社会传播与发展需要依靠丰富的媒体渠道,革新创作与表演思路,以新颖的艺术形态展示山西文化风韵的时代新貌。相信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的实施,必然可以促进山西民间音乐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绽放质朴唯美的文化意蕴。

猜你喜欢
民族性山西民间
既有民族性 又有世界性
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