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墨
(吉林师范大学,吉林 四平 136000)
宋代书法理论中的复古风气是非常突出和重要的,但其主要特征还在于:在书法发展过程中,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对传统的发展。从宋代的书法理论来看,其主要还是表现为在继承传统上所进行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索实践。一方面是继承了汉魏时期楷书和行书的发展成果,另一方面则是吸取了唐代李阳冰、欧阳询等人所开创的一种新书体——欧体。与此同时,在借鉴了这些前辈书法理论成果后,又有了自己创新和发展的实践。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不断地对自身进行完善和突破自己,进而对传统书法理论中有代表性人物——欧阳修、苏轼等人提出新创书体与新理念。
宋代在文化、艺术上有着自己独到的看法,书法更是如此,宋代是书法理论的转折点,当时的书法逐渐脱离了它作为书写的附庸地位,朝着专业化、系统化方向发展,书法理念逐渐成型。书史著述与理论的讨论也十分盛行,在这种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书学研究呈现出某些显著的发展特点。
宋代在对书法的品评上,其对“神”和“形”的重视要远高于“质”。宋书论书法之法,最注重神采和形质之分。神采是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思想品格和审美理想的综合体现,也是一个书法作品艺术价值最重要、最核心的方面。“神”即是指书法作品中的神采,既要表现出“一种精神风貌”,又要体现出其独特的审美品格;“形”指具体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结体特点和笔法特色,即其形态特征。从宋以前关于书法理论之“形”与“神”的论述来看,大多都是从实用角度出发考虑如何才能达到最佳效果。而到了宋代这里就不一样了,宋代非常注重艺术创作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和精神追求等因素。从这一点来看,宋代书论中提出这样一个观点:要注重书法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审美价值和精神追求。这一观点对于后人而言还是非常具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的。
在宋以前关于书法理论上,主要是通过对前人书论思想与书学发展变化历史、书法家等方面所进行总结后而形成的一些比较系统、全面和具有代表性的书学理论。其中不乏一些关于书法中“形”与“神”关系问题上所提出不同观点来对书法中美学理论、艺术创作实践等方面进行阐述与总结;在宋代书论中也同样出现了关于如何去研究书法艺术作品和欣赏其整体形态美,而不能只注重于作品中字体或结构特点等因素。
对书法史有一定研究的人,或多或少都能知晓在宋代时期的大部分书史中,都是由帖学所组成。而宋朝帖学的兴起,如今被认为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在宋代,皇帝大多爱舞文弄墨,宋太宗赵光义登基后,就将自己收藏的所有真迹和符箓,命侍书王在淳化三年编纂了十册《淳化阁贴》,这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首本大帖。我们现在学习书法很方便,但1000多年前,别说是古代的书法大师了,就连当代书法家的书法作品都很难见到。因此,《淳化阁贴》不但具有保护古代书法艺术的功能,而且具有很大的推广作用。其问世不久,在全国掀起了一股习贴、刻贴的热潮。关于帖子的真实性和鉴定,以及书法作品的鉴定和鉴定,尤其是学习的风气,持续了很长时间。
宋人也许是最理智的人,在理法上的执着,令人叹为观止。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有浓厚的兴趣,并试图探究其本质,也就是所谓的“格物致知”。也正是由于这些好的习惯,我们今天在宋人对古文、碑刻的研究中可发现他们对于古代文字、碑刻的研究,其所付出的努力、所获得的成就,是我们难以想象的。他们的研究领域,除了甲骨文之外,还包括了钟鼎礼器、石鼓帛竹、摩崖石刻、历代碑刻、篆刻印章等。到目前为止,他所写的学术专著已经超过了20种,超过了200多种,比唐人的书法理论还要多出一倍。因此,宋代虽然在书法上的实际水平不如魏晋、唐代,但是他们对理学的执着,使其书法理论的深入性、富饶性,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
宋代的书法家大多不只是书法家,还是文学家、画家,还有一些是朝廷命官,他们的学问之渊博,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是凤毛麟角,正是凭借着这种文化上的巨大优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科学体系,为书法创作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墨池编》是历史上首部既有文献价值又有学术价值的著作。此书将历代书论按照内容分为八大门类,分别是:笔法、论语、辞藻、赞颂、宝藏、碑刻、器用等八个门类,形成了书法史上的第一个书法理论批评学科,虽然还不完整,但已经搭建了一个框架,为以后的书法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条理清晰、论断精辟,将每一部分都进行了分类,理论结构的稳固和逻辑的严谨,再次显示出了宋代在科学上的造诣。
宋代是一个文化鼎盛的时期,是一群读书人的鼎盛时期,政治、经济、民生等各个方面都被打上了文人的印迹,不管是哪一种,都与读书产生关系。文人画是从宋代开始的,那是否也有文人书一说法。如果有是否也是从宋代开始,宋代初始,在书坛上并没有出现较为著名的文学家。在到了苏轼、黄庭坚等人所提出的“从唐溯晋,弃帖”,文坛的局面才得以突破。这些文人就像一股清风吹过了宋代的书坛。他们善于行书,从而开创了魏、晋以后中国书法史上的又一高峰。再加上他们都是大学者,无论写字作画,都要将自己的文化素养融入到书法之中,这就是所谓的读书人时代,也就是文人书的兴起之时。
首先是苏轼,眉山人,名子瞻,东坡居士。在文学上,他开创了豪放词一派,一首“大江东去”,为许多文人雅士所敬佩;作为一位提倡文人画的人,一句“画有形,见有子”,一直是衡量画风高低的一个标准;除此之外,还有一本《寒食诗帖》,号称三大行书之一。苏轼既是一位实践者,也是一位理论家。他说,他的书法是:“书法之术,知之浅,知之少,而知之不足,而吾之所能,也不过如此。”他所说的书法,自然也是他自己的经历,他说得很好:“我写的字,本无点、无画,只须随心所欲。”他的书法讲究写意,随心所欲,不受章法的束缚,这是他对绘画的追求。他以自己对书法艺术的深刻认识,以传统的方法来进行书法的创作,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传统的技艺,而不是单纯的仿古。他以其惊人的才华,在这一次的书法改革浪潮中,成为了一面旗帜,为后人指明了道路。
黄庭坚是苏门四大才子之一,他的书法造诣极高。其中,以《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最为著名。他的用笔很特别,一开始是向右,一开始是向左,从藏锋到右锋,再到平笔,落笔讲究变化,收锋,总之就是藏锋,讲究顿挫,用竹的方式,让人觉得沉稳,每一个字都像是龙卷风,气势磅礴,充满了书卷气。
米芾是宋徽宗时期的书法大家,他的书法独树一帜。他的笔法很快,有力,追求笔法的神韵、气魄、力量和自然。只有米芾才能创作出这样的书法。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艺术奇才,他在书法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他所创出的瘦金体,其特征是笔锋纤细,笔锋如削、细长。有些连笔字极为飘逸,与行书无异。
在文化上,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与汉唐齐名的兴盛王朝。在这种情况下,王权政治对书法学的复古思潮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学者研究宋画都会提及宋朝的画院,这说明了皇权对宋画的促进,事实上,宋人的书法也是如此,宋朝的皇帝很喜欢书法,受到皇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宋朝书法的前行。宋太宗很喜欢前人的书法作品,他一直都有在收集,后来,他让林王著将他的作品分成十册,临摹《凉化秘阁法帖》,这是一本很有影响的书。此书深受宋人喜爱,并于北宋初期盛行。与其它艺术相比,书法艺术有一个特殊的要求,那就是临摹是一种基础的训练,也是一种衡量审美的标准,《凉化秘阁法帖》是宋代最喜欢的一本法帖。
宋代除了在书法上有复古风气以外,在其它的艺术门类上同样具备复古风气。不同的流派,不同的风格会相互影响。例如,在宋代的绘画理论中,宋代对先贤的评价是非常高的。邓椿《画继》是一部绘画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对历代画家都是推崇备至,并以之为鉴。邓椿提到绘画是文学的极致。他对前人的绘画大加赞赏,并以前人的绘画成就形成标准,通过该标准用于评价他人。
宋代的雅乐也存在着复古的风气,理论家们的看法常与古人相一致。雅乐泛指宫廷与朝会礼仪中的音乐,在宋朝当时,由韩愈、柳宗元所掀起的以复兴儒学为旨的复古运动到宋代时逐渐成为气候。而这种复古情节对当时朝廷的雅乐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宋代的制乐官员以“复古”为出发点,以古圣经书为据,严格遵守先王之言,并将大乐制作和儒家思想进行结合。且宋朝诸君对雅乐极为重视,将儒家作为雅乐正统。宋代的君王曾多次下诏进行雅乐的改正,还曾多次亲自参与到雅器的制作当中。以古琴为例,古琴在宋朝时被视为器中君子。虽在唐朝这种乐器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没有得到有效推广。但是到了宋朝,受到复古风气的影响,宋朝君王重新重视起古琴乐器,恢复了古琴的正统音乐地位。宋太宗曾亲自增琴七弦为九弦,且大力培养了一批古琴高手。宋徽宗嗜琴如命,还专门设立了“万琴堂”,搜集当时各个地方所遗落的名琴。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也是一个书法文化最为繁盛的时代。尤其是宋代的艺术、思想和文化更是为后世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财富。宋人在此期间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以及对于自身书法创作和研究上,不仅继承了前代书法理论,也在对传统书体进行改造和创新。除此之外,在宋代期间所出现了大量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书家和书法家。他们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对自己书法作品进行探索和完善——提出新问题、提出新观点等;另一方面也对自身进行创新和发展——从书法创作实践中总结经验与教训,从而使自身作品具有时代气息,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财富。此外宋人对于前代书家们所开创的书体进行学习借鉴之后,又不断地进行总结提高与创新发展。所以在此期间产生的这些书法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复古”特点,同时还体现出了宋代在对传统书法理论不断深入、完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具有代表性人物——欧阳修、苏轼等。他们对于自身的发展以及传统书法理论所作出的努力与实践是值得我们去肯定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