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建,王栋,白利忠,王超男,许书源
(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山西 阳泉 045000)
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是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是教育领域人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1]明确提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进一步提出“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发展目标。近几年来,作为新建的本科院校,山西工程技术学院经过多年办学耕耘,适应了山西经济发展趋势,在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加速了学校的建设发展,明确了“立足阳泉,面向山西,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和煤炭行业培养生产一线工程师为主的高端工程技术人才”的办学目标。推动了学校与阳泉市经济社会发展,学校与地方联系更加紧密、服务更加直接、为阳泉乃至山西周边地区培养并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地域融合基础。
阳泉当地富有铝矾土、硫铁矿等资源,坐落着以耐火材料、建筑材料、特种无机非金属材料(石油煤层气压裂剂、特种陶瓷、尖端碳材料等) 和氧化铝为主营业务的行业企业,依托于当地资源优势与企业经济发展需求,以山西省“1331”重点学科建设计划为契机。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于2021 年成立了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部,为当地培养材料学领域急需的应用型人才。
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将科教兴国战略作为独立部分放在突出位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中国梦,既是学院的办学目标之一,也是材料系矢志不渝的追求。材料系坚持立德树人,学生为本的培养理念,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育人中的灵魂和引领作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养的提升,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立德树人的关键在于教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教师“要坚定信念,始终同党和人民站在一起,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如果教师做不到爱党爱国,师德有缺,是不能够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材料系自成立起就非常注重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各种形式的会议及制度学习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就是师德师风”,对师德师风有缺的教师实行一票否决。师德师风建设已经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每周的系务会议也在进行日常教育督导。通过对教师师德师风的建设,材料系形成了一支“专业学识过硬,师德师风优良”的教师队伍。
在对学生德育培养方面,材料系成立以来,入学新生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比例超过67%;培训学生入党积极分子53 人次,发展党员33 名。目前在校学生党员33 名,占全系学生总数的12.3%;2 名大学生参军入伍;4 名毕业生主动报名参加西部计划;开展各类社会志愿服务活动30 余项;组织200 余名学生志愿服务360 人次;23 名学生党员积极报名加入疫情防控学生党员先锋岗队伍,42 名返乡学生在家乡开展爱心抗疫志愿服务,学生参加爱心捐助61 人次等等。通过开展各类爱国教育活动,培养了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青年学生。
下一步将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主线,深入推进红色文化进课程、进课堂、进课题等工作,积极培育打造有红色文化底蕴的应用型系部文化品牌。
应用型人才是将科学原理转化成工程原理进而再转化成产品的人才,主要从事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相关且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同样要遵循本科人才培养的自身规律,特点是突出实践,强化应用,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务地方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立足当地社会特色经济发展需求,围绕地方耐火、陶瓷和新型建筑材料等建设,紧跟山西省14+N战略型新兴产业发展。材料系开设了无机非金属材料、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三个专业,着力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材料相关行业需求,培养一批能在耐火陶瓷、工程建筑、矿山治理等材料领域,进行技术开发、材料制备、质量检测及具有一定经营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建立了课程内容与当地行业需求相对接的课程建设。针对当地耐火材料、绿色建材、水泥等行业需求,开设了对应的选修课程,使学生所学为社会所需。课程的教师均具有企业工作背景,使学生在课程中不仅学知识,还要学行业标准与规范,学职业道德、学职业规划,使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熟悉行业。
通过强化以应用型为特色的专业与课程建设,材料系目前在先进耐火材料、陶瓷及陶瓷基复合材料、固废材料资源化利用、微纳米功能材料、先进金属材料等领域已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其中教师共承担省级项目8 项,一般项目8 项,科研经费40 多万元,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3 篇,授权专利2 件,科技成果转化2 项,解决了多项企业生产、产品研发等技术难题。教师团队在科研前沿的探索,也为系部专业建设与学生培养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为了强化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能力,材料系积极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主要通过校内与校外两方面进行建设。在校内材料系建有无机非金属材料阳泉市重点实验室、矿区生态修复与固废资源化省市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室等教学科研创新平台,设有合成制备、材料加工、分析检测、性能测试等15 个实验室。
校外,材料系加强与地方知名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的紧密合作,进行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共同投入资金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了一批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与校外基地共同建立学生实习实训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完善校外基地的实习实训评价机制,将学生在校外基地的培训落到实处。目前材料系与国家硅铝质耐火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合作,与当地山西盂县西小坪耐火材料有限公司、阳泉金隅通达高温材料公司、平定莹玉陶瓷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共同建成11 个校外产学研基地。
此外,与当地政府企业合作建立了新材料现代产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拥有虚拟仿真实验室、数字化多媒体教室、新材料创新成果展厅、增材制造创新实验室、材料制备与加工实验室、分析测试实验室等。将实习实训基地由单纯的学生实习实训功能,发展成为集学生实习与就业、教师教学与科研、科技开发与应用以及产品加工为一体的合作教育基地。在现代产业学院材料系积极邀请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工程技术骨干和行业管理专家为学生讲授课程或开设讲座,同时吸收企业、行业专家参与教学指导,指导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与课程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实习实训的实施等。
基于上述校内校外丰富的实践平台,材料系为学生实践设计了层次化的实践体系,有培养学生专业认识、专业思想的认知实践;有训练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实践;有结合课程锻炼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能力实践;工程实践,创新实践等多层次立体式的实践体系。目前实践课程的学分比例不低于30%,实验开出率100%,学生的毕业设计全部在实验室、企业和社会实践中完成。通过积极搭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平台,不仅为人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等方面提供了广阔平台,而且为学生进入社会提供了坚实的实践保障。
材料系积极引进和培养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才,目前“双师型”教师占比为30%,多数教师具有企业经历。并且建立了与应用型教师队伍建设相匹配的教师聘任和考核制度,完善了教师挂职锻炼制度,引导教师加大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精力投入。目前三个专业教研室负责人均具有企业工作经历,并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加强教师的专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培养。在部分校外产学研基地设立了博士工作室,安排博士们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办公,在帮助企业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同时丰富实践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
此外积极聘请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工程技术骨干和行业管理专家为兼职教师,目前三个专业教研室均外聘了一名企业工程技术骨干作为外聘教师,在学生认知实习、工程实习等实践环节发挥了显著作用。通过内培和外聘,材料系努力建设一支既有理论功底又有动手能力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努力实现专业课程的“双师型”,教师在负责理论教学的同时又要负责实践教学。笔者也是具有三年制造业工作经验的专任教师,在授课时通过工作经验讲解可使学生提前了解行业现状,行业相关标准规范等知识。
优良的学风是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境,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材料系十分注重系部的学风建设,针对学风建设,成立了专门的学风建设领导小组,制订了学风建设工作方案,优良学风班创建制度等,切实加强学风建设。通过培育三零三优(零留级、零违纪、零事故,思想优、学习优、活动优)品牌学风建设标杆活动,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完成学业。
此外,材料系成立了“纳聚新材”系部科研社团,通过以社团为依托开展各种课内外学术科技活动,开阔学生视野,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实践,交流创新创业体验,展示创新创业成果。引导学生开展与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学生培养应用实践能力,充分发展个性,提高文化品位、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并形成了浓郁的应用实践与创新氛围。
目前学生在校内外活动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山西赛区选拔赛中,“后疫情”时代下的常态化防控项目,获得了三等奖;同时,2 个创业项目成功进入国赛,并获得一银一铜的佳绩;在第七届全国应用型人才综合技能大赛中,工业美匠心智能机械项目获得三等奖;在第七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基于套索枪理念的新型救援装置项目获得省赛金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 7 项,其中2 项国家级。学生创新实践氛围浓郁,参与校内外活动热情高涨。
育人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匹配相对应的制度体系为其保驾护航,同时也要根据实际发展不断补充、完善制度的修订与建设。为使应用型人才培养得到质量保障,材料系制订完善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人才培养得到保障。
建立健全了教学督导工作的规章制度,例如教学资料互查制度、教师听课制度、教学秩序检查制度等,使教学督导的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不断提高教学督导工作的水平和质量,确保教学质量。建立工作例会制度,会议内容主要谈教学、谈学工、谈科研。建立学习制度,学习内容主要是新时代教学理念、教学改革、教学方法等。此外还将完善教研室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践管理、毕业设计指导等制度,总体上规范了学生培养的各环节。并利用工作例会学习各类制度,确保各项工作合规。
作为一个初创不久的系部,材料系在应用型人才育人体系上按照高起点,高标准进行构建,但是育人体系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是一项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工程。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持续的改进。
一是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教师队伍基本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但与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型的目标还存在一定差距,比如说年龄结构不够合理,青年教师占比过大,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占比偏低;职称结构不够合理,教授级教师仅一人;高“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偏低,目前为30%,距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对“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要求在数量上还有一定差距,同时,“双师双能型”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二是产教融合成效有待进一步提升。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够完善,融合不够密切,虽然积极开展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建立了共建共管的组织机构,但基于开放协同、双赢合作的校企合作模式欠缺相关经验,运营还不够成熟;合作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在人才培养实施过程中与社会资源的融合不够密切,这些需要政府辅以相关政策支持;此外由于材料系成立时间较短,产教融合标志性成果较少。
三是课程建设改革有待进一步推动。课程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各专业课程内容引用职业标准缺乏整体系统性设计,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耦合缺乏统一的规范性、细节化要求。例如在混凝土材料一门课中,每节课程都有对国家标准及规范的学习,但对于职业规范主要集中在混凝土应用章节集中学习,没有将其很好的设计在各章节中;此外基于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数量、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虽然与众多校外企业建立了合作机制,但关于合作开发课程的机制、制度仍未完善;选修课程中,理论类课程比例偏高,实践技能类课程比例偏少,应适当增加实践选修课程,有利于学生实践兴趣的培养。
材料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物质基础,培养材料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仅是学院的目标,也是社会和国家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作为一个年轻的系部,材料系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着不足。
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意义重大的伟大事业,只有高校、政府与社会的协同努力,不断完善丰富及创新育人体系,才能培养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水平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