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跃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发表了系列重要论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做出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振兴重大决策部署,为推动粮食产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江苏省委书记信长星在基层调研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走在前”的重大任务,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彰显江苏特色优势,高水平建设农业强省。构建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加快发展江苏粮食产业经济,推动江苏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继续走在前列,是兴粮之策、惠农之道、利民之举,也是行业发展所需,是建设粮食产业强省、农业强省,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和粮食安全战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的必然选择。
2022年,江苏全年粮食总产达753.8亿斤,首次突破750亿斤,创历史新高,居全国第八位,并已连续九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全省入统粮油加工企业1146家,较上年增加27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330.70亿元(居全国第二位)、销售收入3450.40亿元、利润总额194.72亿元。江苏粮食行业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树立“大食物、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的理念,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目标,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提供了坚实可靠保障。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面对环境变化和时代变迁,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粮食安全思想,传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粮食安全思想,根据不同时期的历史任务和实践需求,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的粮食安全治理智慧和经验,领导中国人民对不同时期保障粮食安全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不断完善我国粮食安全的目标任务和战略部署,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我们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成功解决了世界人口最多国家的吃饭问题,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我国不仅确保了自己国家的粮食安全,积累的重要经验也为世界各国保障粮食安全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进一步加强粮食安全,必须坚决维护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农业、农村和粮食产业的各领域各环节,凝聚力量,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住农业基本盘,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确保农业稳产增产优产,农民稳步增收致富。实施粮食安全和“大食物观”党政同责,既是中央和各级党委的政治任务,也是我国的制度优势,还是保障粮食产业经济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省、市、县(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扛起这项重大的政治责任。“米袋子”省长、市长、县(区)长要负责,各级书记也要负责,饭碗要一起端,责任要一起扛,这是加强党对粮食工作领导的重要举措和根本保障。推进江苏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走在前列,建设粮食产业强省,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江苏用全国3.2%的耕地生产了6.2%的粮食,以实际行动“端稳”中国饭碗,“托底”粮食安全。耕地是粮食供给的“命根子”,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江苏必须要继续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粮食供给能力。守稳守牢耕地面积,全面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扎紧耕地保护的篱笆,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实行耕地保护党政同责,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抓好油料生产,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实施意见》《江苏省设区市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关于严格耕地保护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等文件,2016—2022年全省共新增耕地近100万亩。
持续提高耕地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巩固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修订了《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提出了年亩产1000公斤粮食的“吨粮田”核心产能指标。亩均资金投入标准从1750元提高到3000元,2022年项目总投资规模达到125亿元,亩均投资标准和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2022年9月,省人大常委会出台全国首个《关于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决定》,从法治角度进一步规范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和利用。截至2022年底,全省建设高标准农田达5000万亩。2023年将继续推进新建高标准农田120万亩,改造提升207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灌溉16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开始迈进全面提质阶段。
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加快推动种业资源整合,实施种业强“芯”攻坚计划,用好省属涉粮企业近300万亩土地种植资源,促进省种业集团实质性运行,打造国际一流种业强企。启动江苏省种业振兴“揭榜挂帅”项目,鼓励省内种业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对核心种源进行优异功能基因挖掘和生物育种核心技术研究,初步建立种业产学研合作攻关机制。利用科教资源优势,加强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努力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为种业振兴展现担当作为。
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近年来,江苏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粮食储备安全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9〕48号),全面部署粮食储备体制机制改革,多种举措并用,从体制机制层面加强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安全管理,增强防范抵御重大风险的能力。改革和完善粮食储备管理体制。2022年5月29日,《省政府关于组建江苏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的通知》(苏政发〔2022〕61号)要求,由省粮食集团全资组建江苏省储备粮管理有限公司,落实省级储备粮承储计划,负责省级储备粮的运营管理。省储备粮公司设立后,选择部分市、县国有粮库作价进行并购,并选择合适区域规划新建储备库点,实现“公司+直属库”管理模式。部分设区市也分别成立了储备粮管理公司,全省实现储备运营管理由多个主体向单一主体转变,承储库点由储备业务和经营业务不分向专司储备业务转变,储备轮换由多个库点分散轮换向储备粮公司单一主体统筹轮换转变,储备安全监管由分散式向多层次立体式监管转变,最终达到“专企管理、专库储存、专人保管、专账核算”的改革目标。
健全完善地方储备粮管理体系。坚持政策性、公益性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推动国家宏观调控目标与企业市场运作有机结合,提高保供稳价能力。适应粮食“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结构变化,优化储备品种结构,调整小麦、水稻、玉米与大豆储备比例。加快建立健全以省市县地方储备、应急成品粮储备、企业社会责任储备为一体的社会责任储备体系,加强粮食收购、保管、出入库、检测等全流程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实现粮食“数据化管理、可视化应用,平台化集成”的动态监管,提高快速决策能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健全上下连贯顺畅的沟通协调对接机制,充分发挥调控市场、稳定粮价、保障安全的协同效应。
健全与完善粮食储备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地方粮食储备制度。建立政府储备为主、企业储备为补充的地方粮食储备制度,鼓励规模以上粮食加工企业建立合理商业库存;鼓励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自主储粮。为应对突发情况,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一定规模的成品粮油储备,采取“保量轮换”“推陈出新”方式。建立和完善储备粮动态有序的运作机制,以确保储备粮“数量真实、质量良好”为核心,推进高效、规范、畅通、稳定运行。转变传统的粮食运营管理机制,采用“动态+静态”相结合的运营方式,探索建立粮油储备动态调整机制和优化储备轮换运营机制,创新完善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充分利用大型综合市场及期货市场,构建储备粮正常轮换的公开市场竞拍机制和调控时期的定向拍卖机制。
抓好“粮头食尾”和“农头工尾”,促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协同”,推进优粮优产、优购、优储、优加、优销“五优联动”,更高层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更高效率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更高质量推动粮食产业发展。推进三链协同发展。优化粮食产业链,在纵向延伸上将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在横向延伸上将农业、工业、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有机结合,构建粮食安全大格局。提升粮食价值链。通过发展精深加工、主食产业化、粮油副产品综合利用等方式,加快粮食产业向中高端延伸,增加多元化粮油产品供给。培育粮食产业创新链,充分发挥江苏科研院校及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作用,开展产品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等,以协同创新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三链”融合。至2025年,全省围绕稻米、小麦粉、油脂产业,建链、固链、强链、延链,支持做强20个包括粮食种植、购销、仓储、物流、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运行的产业化经营示范企业。
引导产业集群发展。通过特色产业链、产业集群招商,吸引各类粮食企业入驻产业园区,做大粮食产业集群规模,实现企业集聚、要素集约、技术集成、产业集群、服务集中。同时要着力培育一批全球化布局,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供应链组织能力,掌握一定粮食话语权的江苏大粮商。支持省粮食集团、省农垦集团、省沿海集团等涉粮龙头企业建设境外粮食生产加工基地,连接境内外粮食物流大通道,加强国际粮食贸易和产业合作。不断完善户籍政策和人才优待政策,集聚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特别是高级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等。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粮食产业集聚深度融合,以互联网思维创新粮食产业集聚模式,促进粮食产业“智慧集聚”。
注重产业特色发展。强化“苏”字品牌建设管理,建立“苏”字品牌目录制度,以“水韵苏米”省域公用品牌建设为带动,持续做强一批“苏”字区域品牌。省级财政每年统筹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水韵苏米”等省域粮油公用品牌创建。建设高标准油脂加工基地。坚持国有、民营、外资油脂加工企业齐头并进,依托连云港、大丰港、南通港等沿海重要港口以及长江沿线内河码头资源,提升粮食仓储物流服务能力,促进资源要素集聚,培育一批拥有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型油脂企业集群。打造世界级现代化粮机制造基地。推动粮机制造企业与粮油加工产业合作,开发适用于粮食分级分类、高效运输、柔性加工、节粮减损的成套粮油装备,加快自主创新,淘汰落后产能,推动粮机制造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支持粮机企业在服务国际市场进程中深入开展标准化国际合作交流,争当标准制定引领者,进一步提升中国粮食标准国际影响力。
从2022年开始,江苏将用四年时间在全省粮食流通领域实施“六大提升行动”,打造“十四五”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基本建成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实现从粮食产业大省向粮食产业强省转变。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科学规划全省粮食仓储设施布局,推进绿色仓储设施建设。力争到2025年,粮食仓储物流设施水平、绿色生态储粮能力显著提升,粮食企业完好仓容4200万吨,高标准粮仓80万吨,储粮新技术应用仓容占比75%。粮食品种品质品牌提升行动。深入推进“水韵苏米”省域公用品牌建设,启动“苏面”省域公用品牌建设。力争到2025年,“水韵苏米”等“苏字”号粮油产品的影响力、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增强,粮食产业工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优质粮食年供应量增加200万吨。
粮食应急保障能力提升行动。发展壮大一批应急生产加工示范企业,开展应急加工能力技术改造,提高小包装成品粮油生产能力。力争到2025年,城乡应急保障一体化网络基本形成,建成省级粮食和物资储备应急保障基地及一批市县级应急保障中心,国家级粮食应急保障企业2个、省级粮食应急保障企业40个、省级物流产业园区22个。粮食机械装备提升行动。加大自主研发的先进粮机装备推广应用力度,扩大市场占有率。力争到2025年,粮机制造技术标准引领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国粮机高地有效夯实。
粮食质量追溯提升行动。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升级完善省级粮食质量安全监测系统,形成集产品质量安全检验化验、监测预警、信息通报、应急处置、监督检查于一体的能力。力争到2025年,“江苏好粮油”产品追溯平台建成运行,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与品质溯源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粮食节约减损健康消费提升行动。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优化功能布局,提升收储、清理、烘干、加工、销售等为农服务能力,促进种粮农民增产增收。力争到2025年,爱粮节粮、健康消费的良好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粮食产后领域减损降耗取得明显成效,创建全国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10个、江苏省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70个,粮食产后服务体系实现产粮县(市、区)全覆盖。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出台江苏实施意见。建立粮食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进一步压实地方党委、政府责任,完善种粮农民补贴政策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针对粮食流通产业弱质化加剧的实际,建立产业引导资金,采取奖补结合、贷款贴息等方式,充分发挥产业引导资金的杠杆作用,有效消除粮食流通产业所承受的外部性转移,减轻粮食流通产业的社会成本。
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好现有资金渠道,支持粮食仓储物流设施、现代粮食产业发展示范园区(基地)建设和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统筹利用产粮产油大县奖励资金、粮食风险基金等支持粮食产业发展。落实粮食加工企业从事农产品初加工所得按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政策和国家简并增值税税率有关政策。健全金融保险支持政策,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为粮食收购、加工、仓储、物流等各环节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倡导政策性、商业性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对粮食产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同时,加强地方粮食法治建设,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加强粮食市场监管,防止欺瞒骗取财政支持和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等现象出现,为粮食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