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敏
(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农业农村局,贵州 遵义 56300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稳定社会、实现国家自立、满足人类衣食要求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的生态化发展,成为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将红花岗区打造成为省、市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特色农业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地,加速推进其绿色生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对该区域的蔬菜标准化建设[1]。为顺利实现对该地区农业的提质增效、实现农民的持续增收,通过对“蔬菜标准园生态化栽培技术”引领示范推广,助力区域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现就蔬菜(辣椒)标准园生态化栽培技术做如下分析。
生态蔬菜是指在蔬菜的育苗、栽培、采收、运输到上市供应的全过程中,无有害环境因素和有害物质的污染、品质优良、营养丰富、清洁卫生的蔬菜产品。对于遵义市红花岗区农业农村的发展而言,要满足蔬菜标准园栽培管理,则需在耕作制度、品种选择、育苗要求、设施覆盖材料、水肥管理、病虫防控、采收上市、田园清理等上下功夫。
细化来讲,要求在蔬菜标准园实施上,重点就耕作制度上,合理安排茬口,科学轮作,有效防治,连作障碍。适宜蔬菜全面推行垄或高畦覆盖地膜栽培。品种选择上,选用抗病、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商品性好、适合市场需求的品种,确保良种覆盖率达100%。育苗要求上,配备专门的育苗设施,采用穴盘或泥炭营养块等集约化育苗方式,集中培育、统一供应优质适龄壮苗。设施覆盖上,以防雾滴耐老化功能棚膜,通风口及门覆盖防虫网防虫,避雨和遮阳网遮阴及其多层覆盖保温节能[2]。水肥管理上,综合滴(喷)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防控上,以综合措施防控病虫害,以此达到生态栽培效果。或可利用安全用药规范,确保栽培后的蔬菜农残符合国家标准要求。采收上市中,兼顾产量、品质、效益和保鲜期的原则,适时采收。采收后同时进行田园清理,实施无害化处理,保障田园清洁。
发展生态蔬菜更是为满足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需要,同时为蔬菜栽培者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要搞好贵州生态蔬菜的规模化生产,一般在栽培技术往往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而唯有结合贵州环境地理优势,掌握市场需求变化规律,对遵义市红花岗区研究区域化蔬菜生产格局加以改进,实现栽培制度的改革。2022年,遵义市蔬菜种植面积位居全省第二位,尤以辣椒种植为当地农户带来了丰厚的利润[3]。随着蔬菜种植面积的进一步扩大,生产中的连作、重茬现象突出,因之出现的病虫害及其超量施入农药、化肥等,使得蔬菜种植中因残留农药而影响人类和生态健康。
生态化栽培时因采用了特殊技术手段,故能从根本上隔绝土传病虫害发生,还能切断传播途径,为根本上解决病害提供了条件。而借助专用剂以处理和彻底杀死病原菌的方法,对实现区域农业的生态发展提供了条件。
同时,科学的配方和生产工艺,在实现蔬菜和营养物质,创造了更为优越的条件。而为进一步提高植物的营养效率,降低对营养胁迫的适应性;从而达到改善品质、提高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目的。自动卷帘系统及其膜下滴灌技术在水肥管理上更高效。
除此之外,在生态安全及植物保护上,对改良土壤结构及微生态环境,保障植株健壮生长,诱导植物产生抗性、增强细胞自卫能力。同时在栽培技术上,以生态液中的植物修复因子来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
现以辣椒栽培为例,以往多采用撒播育苗,选用种质退化的本地品种为主,栽种时一窝栽5~9株,顺田湾,不覆盖地膜,乱用农药,不培肥土壤。故此,在粗放式的管理中,导致栽培产量不高、单产低,甚至有碍区域农业的生态发展。通过辣椒换种工程及其集约化育苗技术、配套覆膜技术、水肥一体化栽培技术、高效接茬种植模式等技术措施,结合红花岗区完备的农技推广体系,推进示范推广,对进一步去提高各项技术的覆盖率,实现增产增收,走出了一条生态化栽培的新路径。
基地选择前茬未种过茄科、葫芦科作物,有一定的基础条件和配套设施的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产业发展区域。海拔650m-1200m,光照好,地势平坦,排灌方便,无污染,土壤耕层深厚,理化性状良好,有机质含量丰富,pH6.2-7.5的砂壤土或壤土。
根据栽培目的,结合区域资源优势、生产条件和目标市场,种植市场需求,选择优质、高产、抗病、抗虫、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好、采摘方便的优良品种。
应用漂浮育苗方式进行集约化育苗,即对优选的种子作消毒处理50~55℃温开水浸泡15~20min,取出晾至半干用50%多菌灵(种子量的0.3‰)可湿性粉剂拌种,将种子播入装好的漂盘内,防治辣椒病毒病及苗期的猝倒病和疫病[4]。
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平坦、水源方便、交通便宜的地块,按顶高3m、肩高1.5m、长度30m、宽度8m的标准南北向建设育苗棚,每棚内设置两厢育苗池,池宽按并排放3~6盘漂盘设计,池内高10cm,池底铺厚度6~8丝的薄膜。做好基质消毒处理,以50%的多菌灵或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倍喷打基质至湿润后再装入漂盘内。适度通风、揭膜炼苗出苗后,当心叶1~2片时,上午8∶00~10∶30揭膜炼苗,防止徒长,培育敦实、健壮苗,中午12∶00~16∶30加强通风,防止烧苗。
整地施基肥,施肥量以2000~2500kg/667m2,将施腐有机肥撒施到土面,然后深翻到土层中,移栽前15d进行旋耕一次后开箱,一般开箱1.5m,箱开好后施生物有机肥100kg/667m2+45%复合肥100kg/667m2,使用的肥料应符合NY/T 394-2013的规定。在整个生长期内辣椒怕水淹,因此大田注意开沟排水,移栽前开好边沟、破沟、“十”字沟。再以机器或人工起垄,形成箱面宽80cm,箱沟70cm,垄高20cm的栽培垄。起垄后人工浇透水或下雨淋透后,土壤墒情较好时盖膜[5]。盖好膜后等待移栽。
遵义地区辣椒移栽时间在4月中~下旬。辣椒苗龄达60~70d,椒苗长出8~12片真叶后移栽。窝距和行距的设置上,以2500~3000株/667m2为宜,移栽前每穴施入适量生物菌肥,移栽结束后随即浇足定根水,以确保椒苗茁壮成长。
(1)肥料管理。移栽时浇定根水并结合施肥,施尿素1~2kg/667m2,或直接用腐熟清粪水或1:15沼液水作定根水,纯氮浓度0.2%~0.3%,距茎基部2~5cm处根施。辣椒苗定植20d后,增施尿素3~5kg/667m2,或采用尿素、普钙、硫酸钾1∶1∶1的混合液施于距茎基10cm处。定植后45~50d,即辣椒生长到盛花盛果期时,结合浇水进行第一次追肥,施尿素5~10kg/667m2、硫酸钾5~8kg/667m2,或辣椒专用复合肥20~30kg/667m2。第1~2层辣椒采收后,结合浇水,在相邻两植株中间进行第二次追肥,用尿素5kg/667m2、硫酸钾5kg/667m2混合拌匀施入,肥料浓度1%左右。开花期叶面喷施0.1%~0.2%的硼砂水溶液,在辣椒的整个生长期喷施0.1%~0.2%的磷酸二氢钾和0.1%锌肥1~2次。(2)水分管理。以收获鲜椒为主的椒田,在每次采收后,根据墒情适当浇水,一般7~10d浇一次;以采收干椒为主的地块后期适当控水,收获前15~20d停止浇水;天鹰椒不耐旱,更怕涝,如雨水较少浇水更应少量多次,如有积水时应及时排水。具体可参考:干土壤墒情低于60%椒苗发生萎蔫时,要浇水,采用喷滴灌系统或人工措施,严禁大水漫灌。在辣椒的整个生长期内,均要注意开沟,下大雨时注意排水,切忌箱沟有水。(3)调整植株。在植株生长中稳定阶段,还要结合苗株的生长情况,及时抹掉门椒(第一个分杈根部上面0.5cm处)以下的侧枝,结果期打掉植株下部的老叶、病叶。四门斗椒(两杈的上边的第一个叶腋的分杈处的上边0.5cm左右处)坐果后,隔行将上部保留1~2片叶剪去促进继续抽枝结果。炎热季节时,植株生长茂密时,随时剪去多余枝条或已结过果的枝条,疏去病叶病果。6月中下旬进行培土1~2次,确保辣椒不倒伏。
辣椒种植过程中,对常见病虫害加以防治至关重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为病虫害防治的关键。通过合理选用抗病虫害品种,培育适龄壮苗,严格轮作,对大田予以清洁,深翻炕土,减少越冬的虫源性病害;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灌水,健壮植株的培育上;还要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及时拔除病。(1)蚜虫。主要危害部位及其后果:吸取植物的汁液,导致叶片卷缩畸形,严重影响辣椒的生长。危害症状:在叶面上刺吸植物汁液,造成叶片卷缩变形,植株生长不良,影响生长,并因大量排泄蜜露、蜕皮而污染叶面,传播病毒病。防治措施:及时处理残败叶,清除田间、地边杂草;苗期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防治;保护利用自然天敌如瓢虫、草蛉、蚜小蜂等。(2)疫病。主要危害部位及其后果:从植株或果实的气孔、伤口或表皮侵入,引发整株病症。危害症状:主根、植株发生本病后,出现淡褐色湿润状斑块,直至黑褐色湿腐状。叶片染病后,由污褐色边缘不明显的病斑,逐渐出现湿腐、萎蔫、脱落。果实染病后,呈热水烫伤状,病斑呈暗绿色或污褐色,边缘不明显,最终完全腐烂。防治措施:浅中耕,降低土壤湿度,增加土壤透气性,提高辣椒根系抗病力;合理灌水;喷药防治。(3)炭疽病。危害症状:发生后,造成大量落叶和烂果,减产20%~30%,严重影响菜农的经济效益。主要危害部位:主要侵染果实,也可危害叶片、茎和果梗。原因与茄科作物连茬或连作的地块、遇雨排水不良、种植密度大时,有利于该病的发生。防治药剂:酌情选用苯甲·吡唑醚菌酯、啶氧菌酯、咪鲜胺、吡唑·代森联、肟菌酯·戊唑醇等进行化学防治,轮换耕作。预防措施:种子消毒;重病田块停止种植茄科作物2~3年,与葱蒜类、十字花科蔬菜等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保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可降低田间湿度,中耕除草时避免伤害植株根部。平衡施用氮、磷、钾肥,适量补充钙、硼等微量元素,忌施用无腐熟的有机肥。遇暴雨后,早排干水,待土壤稍干后及时中耕松土,改善土壤物理性质,进行土壤消毒、适时培土植根。(4)病毒病。危害症状:花叶,黄化,病株部分组织变形,枯死。防治方法:选种抗病品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以穴盘培育壮苗,避免移栽环节的伤根情况出现,并进行综合防治。(5)辣椒疮痂病主要危害茎、叶、果实。防治措施上,深翻土壤,合理氮、磷、钾肥的合理搭配及其需水控制;提高授粉质量,预防用药。(6)棉铃虫。在辣椒进入到果实膨大期后,喷洒5000倍液2.5%功夫乳油或2000倍液20%多灭威可湿性粉剂,每月3~4次。利用棉铃虫的趋光性,使用黑光灯来诱杀成虫。
分批及时采收,使用清洁、卫生、无污染的采收工具。采摘后剔除病、虫、伤果。运输中轻拿轻放,防范摔、砸、压、碰撞及扭摘损伤。
注重建设标准化菜地、提升设施生产水平和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建设了规模蔬菜基地、省级“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地产蔬菜自给率30%左右,基本实现栽培品种互补、上市档期错开、区域协调发展的蔬菜生产格局[5]。对栽培管理水平、突破性新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加工产品开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鼓励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高栽培管理水平,提供稳定资金支持、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加强辣椒延伸产品研发与市场开拓、提高加工辣椒产品附加值,以及畅通信息网络,紧密衔接科研、生产与市场等[6]。针对蔬菜生产中存在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标准化栽培水平相对较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较弱、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与制约因素,提出了通过加强优质种苗繁育体系建设、发挥标准化示范园区作用、生产基地向优势产区集中、强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有效途径来提升产业优势和竞争力[7]。总之,从辣椒的种植经验总结,把握蔬菜栽培技术中的“降本增效”,并做好对天敌的生态保护,未实现蔬菜种植中的生态种植提供了有益尝试。
通过红花岗区蔬菜(辣椒)标准园生态化栽培技术引领示范,对蔬菜种植过程中的各项环节,如土地利用、肥料农药使用、灌溉等进行严格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以确保蔬菜的品质和安全。对实现蔬菜标准园在选种、育苗技术、水肥管理、移栽、病虫害防治等中的综合配套技术,实现生态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实现蔬菜栽培技术的绿色防控,保障蔬菜生产及食品和环境的安全,对实现蔬菜标准园的降本增效,保障蔬菜生产品质等奠定了基础,可在遵义地区大力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