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 平,曾丽娟*,徐 勇,余见明
(1.四川省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四川 乐山 614000;2.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农业农村局,四川 乐山 614800)
生姜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调味蔬菜之一。国内生姜种植素有“北莱芜,南乐山”之说,分“淡”与“辣”两个姜种产地系。乐山市是“辣”系生姜的主产地代表,其中最为有名的是五通桥区的西坝生姜,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种植历史,曾列为皇室贡品,享誉全国,是川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西坝生姜具有鲜、嫩、脆、香辣味浓,状如玉指等特点。西坝生姜集中成片栽培主要分布在五通桥区的西坝镇、冠英镇和蔡金镇等15个乡镇,种植历史悠久,古法传承,精耕细作,至今保持西坝“贡姜”优良品质。
西坝镇因岷江河沙淤积为坝,来往船只到此停靠,成为水路运输码头和商业中心,又因位于岷江河西而得名,曾经为水陆交通要冲,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又叫“西坝水码头”。西坝镇历史悠久,有宋窑遗址,东汉岩墓,古街鳞次栉比。这里有热闹非凡的庙会,古戏台上的声声川剧,茶铺里的评书,喝口盖碗茶,尝尝豆腐、米酒,听听老故事,偶尔还夹杂有清脆的笛子等民乐演奏……踏上西坝古镇的青石板街道,那雕花的窗棂、半掩的幺门儿,恍惚间仿佛置身于远古的氛围,让你有回到从前的错觉。当然最为有名的还是西坝生姜,质优脆嫩,营养丰富,具有健脾胃、解表散寒、温中止吐、解毒行水之功效,尤以冬春时节的错季生姜更为春节增添了一道美味佳肴,在明朝年间就被选为贡品,成为“贡姜”,享誉全国。
据《御定佩文斋广羣芳谱卷十三》中《蔬谱》中详细地描述古代生姜生长发育过程:姜御湿之菜也。苗高二三尺,叶似箭竹,叶而长,两两相对。苗青,根嫩白,老黄无实,处处有之,汉温池州者良。三月种,五月生苗,如初生嫩芦而叶稍濶,叶亦辛香。秋社前后新芽顿长,如列指状,采食无筋,尖微紫名紫芽姜,又名子姜;秋分后者次之;霜后则老,性恶湿,畏日秋热则无[1]。
同时《广群芳谱》中详细记载了古代生姜种植技术:宜白沙地,小于粪和种熟耕。纵横七八,徧佳清明后三日,种濶。一步作畦,长短随地。横作培,培相去一尺,深五六寸,垅中安姜,一尺一科,带芽,大三指,盖土三寸,覆以蚕沙。无,则用熟粪鸡粪尤妙。芽出后有草,即耘。渐渐以土盖之。以后垅中却令高不得去土,为其芽向上长也。芽长后从旁揠去老姜,耘锄不厌数。五六月覆以柴棚或插芦蔽日,不耐寒热,八月收取。九月置煖窖中,寒甚作深窖,以糠秕和埋煖处,勿冻坏来年作种[2]。在西坝镇仍还保留着古代生姜传统种植方式,至今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西坝镇种植生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到了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西坝生姜被列为皇家贡品[3]。明代嘉州府为了上运西坝生姜贡品,官员和百姓们动了不少脑筋,创造出独特的种植方式和超长的保鲜储存技术。每年农历的五月时节,西坝老木孔、棋盘山等地的姜农按照官府的要求在指定的地块上沿用传统栽培技术精耕细作,艰辛劳作,把生姜带泥起出,连苗一同放入大竹筐里,装到船上,再在上面盖上草以遮挡阳光,沿岷江而下,经宜宾转长江,沿途江水浇灌生姜,入运河到达京城。正如史料载曰:“土埋之,草盖之,水浇之,水陆并行,至京不腐”,生动形象地记载了当时西坝生姜上贡京城的情景。
宋代诗人刘子翚的《园蔬十咏·子姜》中“新芽肌理腻,映日净如空。恰似匀妆指,柔尖带浅红”。民间流传有西坝生姜“美人指”,因其外形如美女的纤纤玉手,又称“西坝仙女姜”。西坝生姜独特的品质,使其种植和交易日渐兴盛,“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百姓聚集在固定的场所,以中午进行贸易活动,以物易物,各取所需,商贾云集,人来人往,互通有无,热闹非凡,“赶集”或“赶场”流传至今。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若千亩卮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4]。意思是如果有人有千亩栀子、茜草,千畦生姜、韭菜,诸如此类的人,其财富都可与千户侯的财富相等。由此可见生姜在汉朝时价值就已经很高了,西坝人祖祖辈辈靠种生姜发家致富,传统种植技术流传至今。
明、清编纂的《嘉定府志》方舆志篇蔬之属就注明物产姜(薑),表明生姜在乐山市种植历史悠久。1992年5月14日,《乐山市志》和《五通桥区志》正式明确冠以西坝生姜之名,属于乐山特产。
姜不仅是一种食材,一种调料,还是人生的一种别样的味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片土地上,乐山市五通桥区西坝镇等乡镇家家户户都会种姜,人人都会做“泡姜”,当中最有名的就是“洗澡泡姜”,当地人也叫“跳水泡姜”,就是在当地收获嫩姜的季节,当天收获的嫩姜,洗净晾干后,泡一晚上,第二天早晨就可以食用。“凉拌生姜”更是当地人家餐桌上最常见的一道“百姓菜”,老百姓对“凉拌生姜”情有独钟,特点是不需太多佐料,配上一碗大米饭,吃的就是这份新鲜和爽口。每当西坝生姜收获季节,鲜的、嫩的、炒的、泡的,餐餐不少。
“全姜宴”在当地很受欢迎,用老姜烹饪出的姜汁味,是川菜独有的味型,其中西坝“姜汁鸡”是这一味型的代表菜,鲜姜的脆嫩以及老姜的火辣,最大限度地还原姜浓郁和炽烈的味道。西坝生姜从古至今都是川菜烹饪中不可缺少的食材,一直以来无论是主料、配料,还是佐料都占有着重要的位置。
西坝生姜不仅味美,更是入药的良方,特别是当地的干姜附子汤,治“拉肚子”效果奇特。感冒了,喝点姜汤;背酸了,用姜汤敷敷肩;疲倦了,用姜汤泡泡脚,姜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味道。
四川河流众多,物产丰富,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在岷江流域形成了悠久而灿烂的农耕文化。据成都平原新津宝墩遗址考古发现,早在4500年前,蜀人先辈们便在成都平原开始了稻谷耕稼之路[5]。乐山市五通桥区位于岷江流域下游,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水稻种植历史悠久。到了唐宋时期,乐山市五通桥区开始了生姜的种植,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历代的人们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种植水稻和生姜,丰衣足食。
西坝生姜的种植规模历经兴衰。据史料记载,西坝生姜在明代成为贡姜,民国时期(20世纪20~30年代)西坝生姜种植面积为26.67~33.33hm2,解放后常年种植面积为133.33~200hm2,1985年种植面积达433.33hm2,目前西坝生姜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333.33hm2左右。通过生姜与水稻水旱轮作,既促进不同作物对土壤中养分的均衡吸收,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和理化性质;又有效降低土壤中各类病原菌基数,减轻生姜姜瘟病和茎腐病的发生,减少农药施用量,有效保证了生姜品质和产量。在保障口粮安全,抓稳“米袋子”的同时,增加经济效益,充实了农民“钱袋子”,实现稻姜产业可持续、高质量融合发展,延续千年的“稻+姜”传统种植模式焕发出新的生机。
深入挖掘西坝生姜与水稻传统农耕文化,将“稻+姜”传统农耕文明传承、保护和利用好,把传统农耕文化精髓植入稻姜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创新建设乐山市五通桥区稻姜现代农业园区。
岷江、芒溪河、涌斯江交汇于此,年降雨量1390.6mm,灌溉水源稳定,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等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气候为西坝生姜稻姜轮作提供了得天独厚条件。当地由于土地数量有限,早春季节老百姓采用中棚或大棚提前种植西坝生姜,在生姜收获前20~25d开始育水稻秧苗,收获仔姜后即刻种植优质稻,水稻收获后再种植秋冬季蔬菜,实现“一田三季、同田多收”。不仅能充分有效利用了温、光和劳动力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大幅增加了收入,取得了“千斤粮,三万元”的显著收益。当前稻姜产业从原先一家一户的小农户生产逐步发展成为家庭农场,初步形成了从种植、生产、加工到销售及农旅融合的大产业格局,从而进一步形成了以水稻为主导产业,西坝生姜、蔬菜为特色产品,通过水旱轮作,以粮为主,粮经复合,建成“稻立根本 、姜赋滋味、产融三生”的稻姜现代农业园区,成为五通桥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靓丽名片。
五通桥区稻姜现代农业园区积极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大学、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院、乐山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建设专家大院,适时对园区生产进行技术指导,开展水稻、生姜新技术示范,教学实践及中试基地。建立运转高效的种子、种苗等良种繁育推广体系,水稻、生姜等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4项,姜稻轮作、稻菜轮作等实用配套技术推广应用率达100%;推介发布《西坝生姜嫩姜种植技术规程》和《农业主推技术规范》,编印《西坝生姜种植技术手册》、四川多元种植水稻机直播生产技术、水稻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等实用配套技术资料。
依托生姜、水稻生产基地,高起点、高标准规划设计,打造集农业生产,农业主题公园,科普教育、城郊都市农业等新产业,建设田园观光环线,乡土文化展示厅、农耕体验、亲子乐园、稻姜迷宫等乡村旅游项目,吸引城乡居民集聚园区,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
指导培育特色产业品牌。以政府引导,主体参与,多层次联合建设园区,使加工园区集约化、主导产业品牌化、服务网络体系化、利益联结紧密化,打造成技术与资本结合、多业态融合、多要素集聚、多模式发展创新的产业化集群。坚持市场导向、品牌引领、产业共荣,通过福华高科种业、水乡食品、德昌源、龙王米业、惠农米业等本土龙头企业,打造园区产业知名品牌,打造大米、米酒、米糕、米粉、姜茶、泡姜等特色稻姜农产品,并与淘宝、天猫、抖音、天府云商等电商平台进行合作,利用大数据分析,整合区域内的桥牌腐乳、水乡元宵粉、牛华芽菜等特色农产品及其衍生品,延伸稻姜现代农业园区生产、加工、储藏(冷藏)、运输、销售产业链条,提高园区综合产值。
将水稻+生姜+其他(蔬菜)种植模式的西坝生姜农耕文化进行传承和利用,就是要把传统的、古法的、原生态的生产流程加以保护,并与现代化生产方式进行合理衔接,使西坝生姜特色产业能够可持续地发展。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姜节”和水稻“丰收节”。园区将进一步围绕“稻+”模式,布局生产中心、特色农产品加工中心、文化展示中心、质量控制中心、大数据应用服务中心等,建成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文旅于一体,实现一、二、三产业全面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从而更好地体验农耕的乐趣,体验劳动生活的快乐。
2.5.1 品质优
建设优质稻和高品质嫩姜种植基地,提升稻米、嫩姜品质,构建体现四川乐山五通桥特色的“水稻+西坝生姜”产业发展体系,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西坝生姜、水稻产业。
2.5.2 技术优
采用“单株筛选、组培复壮、轮作克瘟、古法提质、设施反季”等技术,确保西坝生姜优质高产,周年供应市场,同时大力推广“五良”( 良种、良法、良制、良田、良机)融合的集成技术。
2.5.3 模式优
园区生产采用“协会+公司+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组织形式,组建联合体协调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联农带农作用十分明显。
2.5.4 效益优
采用“粮经复合,轮作增效”方式,实现“一田三季、同田多收”,均土地年收益可达3万元/667m2,有效实现粮食生产、经济效益“双丰收”。既保证“米袋子”,又充实“钱袋子”。
2.5.5 生态优
园区广泛应用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如采取水旱轮作、夏季焖地、土壤消毒;安置太阳能频振式诱虫灯、黄(篮)板;应用斜纹夜蛾及二化螟性诱剂、生物矿物源农药、增施有机肥等,减少化学农药、无机化肥的使用,建立环境友好型的良好农田微生态系统,有效保护有益生物,真正实现绿色、生态、低碳的可持续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