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捷飞,赵 盼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广西 崇左 532200)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总结了我国已经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我国的城市化发展和农业农村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1]。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力求彻底解决“三农”问题。虽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农村的贫困治理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农村贫困治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为了实现农村贫困治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下文将在乡村振兴视角下,分析通过社会、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有效联动,来探究出如何创新农村贫困治理的思路,并提出相应的治理路径,致力于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产业兴旺,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出贡献[2]。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计划的提出,农村贫困治理快速推进,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国家政策,打响了声势浩大的农村贫困治理攻坚战。那么农村贫困治理的意义是什么呢,为什么要进行农村贫困治理。本节将简要分析农村贫困治理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首先,农村贫困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乡村振兴的核心是要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只有贫困得到有效治理,农村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农村贫困治理的目标是让贫困人口过上幸福生活,让贫困地区得到全面发展。只有农村贫困治理得到了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才有可能实现。
其次,农村贫困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内在需求。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人才、资金和技术支持,而农村贫困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内在需求之一。只有贫困人口得到帮助,才能转变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成为乡村发展的力量。因此,农村贫困治理是乡村振兴的内在需求。
再者,农村贫困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乡村振兴需要重点关注的是农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其中,农村贫困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通过治理农村贫困,才能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推进乡村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
通过以上三点,我们可以总结出农村贫困治理是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只有通过积极推进农村贫困治理,才能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是: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共同发展[3]。要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就要从基础环节——贫困治理展开,通过贫困治理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进行农村贫困治理可以提高农村人口收入水平,农村贫困主要表现在农民收入低、就业机会少等方面。如果能够通过发展农村产业、提高农民技能、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就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此外,提高农民收入还能够刺激农村消费,促进城乡市场的互动,推动城乡经济共同发展。
治理农村贫困可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是制约农村发展和城乡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能够通过治理农村贫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就能够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差距。也可以促进农村人口的素质提高。农村贫困问题不仅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还影响其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通过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素质,可以提高农村居民的就业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缩小城乡差距。
通过农村贫困治理缩小城乡差距,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通过综合性的措施,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才能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乡村振兴可以为农村贫困治理提供战略方向,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是全面振兴乡村经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现代化[4]。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从宏观上指导和推进农村贫困治理,为农村贫困治理提供战略指导;乡村振兴可以为农村贫困治理提供政策支持[5]。我国政府为推进乡村振兴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提升农民收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这些政策措施能够有效地推进农村贫困治理,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可以为农村贫困治理提供资源支持。乡村振兴需要大量的投资和资源支持,这为农村贫困治理提供了机会。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可以投入更多的资源和资金,支持农村贫困治理,促进乡村振兴。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提升教育水平、增加农业科技、推动农业产业化等多种手段为农村贫困治理提供了丰富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撑,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村贫困治理的进程,使得我国的农村贫困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卓有成效。但农村贫困治理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在农村贫困治理整体趋于向好态势的同时,也逐渐突显出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值得我们归纳总结,以便能够精准施策,更好地完成农村贫困治理任务,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农村贫困治理在中国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但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包括经济、地理、人口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区域差异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村贫困治理的效果和进展,在长此以往的治理过程中我们发现导致这种区域差异的因素主要为以下三点。
首先,经济发展水平是造成区域差异的主要因素之一[6]。在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发达,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较低。这意味着农村贫困治理的难度和压力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比如,东部地区的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较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较少,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农村经济相对较弱,农村贫困人口数量较多,需要更多的投入和努力来推进农村贫困治理。
其次,地理条件也是造成区域差异的因素之一。中国地域广阔,各地地理条件存在差异。比如,山区和沿海地区的农村贫困治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不同。山区地区的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基础设施相对较差,农村贫困人口数量相对较多;而沿海地区的农村贫困问题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偏远地区。
最后,人口因素也是造成区域差异的因素之一。中国的人口分布不均衡,不同地区的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方面存在差异。比如,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老龄化问题比较严重,农村贫困人口中老年人口占比较高;而东部地区的人口结构相对年轻,贫困人口中青年人口占比较高。
结合以上三大原因,由于农村贫困治理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政府和相关部门就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政策,因地制宜地推进农村贫困治理工作。
抛开区域差异性,同一区域的农村贫困治理仍然存在很大难度。农村贫困治理是一个复杂而且长期的过程,其中致贫因素复杂也是其治理难度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农村贫困本就是一个多维度的问题。它不仅涉及经济方面的因素,如收入水平、就业机会等,还包括教育、健康、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多个方面。
而且这些致贫因素大都相互关联,往往还是相互作用的。比如,收入低会导致教育水平低,进而影响就业机会;缺乏基础设施会使得贫困户难以获得教育和医疗服务,进而影响生产和就业。这种相互关联使得农村贫困治理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贫困人口自救能力差是导致农村贫困治理难度加大的又一个重要因素。这是因为贫困人口生活在极度贫困的环境中,缺乏基本生活保障和资源,往往缺乏有效的自救能力。农村贫困人口自救能力差主要有以下体现。
贫困人口通常缺乏有效的社会资源。社会资源是指在社会网络中建立的人际关系和组织资源等,包括朋友、亲戚、同乡会等。在贫困人口缺乏有效的社会资源的情况下,他们难以获得有关就业、教育、健康等方面的信息,也很难在社会中建立自己的信用和声誉;贫困人口往往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由于缺乏教育和培训机会,贫困人口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往往较低。这使得他们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和就业机会的变化,也难以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贫困人口往往缺乏必要的资金和资源。资金和资源是贫困人口自救的重要基础。缺乏资金和资源的贫困人口往往难以创业、开展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也难以获得财务和技术支持。
贫困人口自救能力差是导致农村贫困治理难度加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多种措施来支持贫困人口的自救能力,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知识水平,加强对他们的资金和资源支持,以便更好地推进农村贫困治理。
通过上文对我国农村贫困治理现状和现有困难的分析,本节将有针对性地尝试提出一些可能的治理路径和思路。首先针对贫困区域差异大的问题,我们可以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出符合当地的特色治理路线;其次针对致贫因素复杂的问题,我们要找出主要因素,大力推进当地产业结构优化,降低治理难度[7];再者针对贫困人口自我救济能力较差的问题,应继续加大农村教育力度,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储备技能人才,提高村民脱贫致富的能力;最后还应该及时完善农村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乡村的智慧化建设。
我国农村的发展现状存在地域差异性,因此农村贫困治理需要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治理路径。在特色治理方面,通过发挥地方优势,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实现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可以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有效地减少贫困人口。例如,在云南的大理州,当地发挥了丰富的文化和生态资源,发展了茶叶、中药材、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带动了当地贫困人口的脱贫致富。因此,农村贫困治理应该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特色产业发展,走特色治理路线。
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农村贫困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现代化的农村发展中,农村产业已经逐渐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村民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通过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可以提高农村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改善农村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降低农村劳动力的失业率。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就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制定了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多元化发展,大力发展林果、花卉、畜牧等特色农业产业。在林果方面,广西以山核桃、芒果、荔枝等为主导,打造了一批知名品牌,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在畜牧业方面,广西以水牛、山羊、猪等为主导,发展了养殖、加工、销售等产业链,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安徽省蚌埠市,当地政府通过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和休闲农业等多种产业,带动了当地农民的积极性和就业率,有效地缓解了农村贫困的问题。
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是农村贫困治理的重要方向。通过提供职业培训、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可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促进其脱贫致富。同时,农村职业教育还可以培养更多的农村专业人才,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例如,在贵州省的铜仁市,当地政府通过建设职业教育基地和实施职业技能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率,为当地的乡村振兴提供了更多的人才支持。
综上,在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农村贫困治理路径选择,需要因地制宜、结合产业走特色治理路线;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智慧乡村建设等多方面的努力。只有在全方位推动乡村振兴的同时,加强农村贫困治理工作,才能有效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全面发展,进而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