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
职业教育期刊(亦称“职教期刊”)是职业教育领域成果发布、思想传播、信息沟通、经验交流的媒介,记录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从现有研究成果看,职教期刊与职业教育事业发展二者关系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职教期刊跨出版与教育两界,其发展受到了期刊出版和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双重影响。职业教育期刊在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怎样发挥作用?职业教育的发展以及期刊出版事业的发展又怎样相互交织影响职教期刊的发展?本文尝试梳理我国职教期刊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职教期刊发展与我国期刊出版发展及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互动关系及规律,观察当下职教期刊所处的地位,思考其未来发展方向。
本文研究的职教期刊包括研究职业教育规律的、隶属于教育学期刊的学术期刊,这类期刊以目前被列入北大核心期刊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为代表;也包括各类机构、职业院校主办的专业类的刊物,例如以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无锡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机械职业教育》和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的《旅游科学》等期刊。
我国最早的职业教育学术期刊,是著名的教育家黄炎培于1917年创办的《教育与职业》,首任主编为邹韬奋先生。《教育与职业》自1917年10月创刊到1949年停刊(1985年复刊),共出版208期,其以传播国外职业教育理论、交流职业教育研究成果为己任,促进了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发展,推动了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支持,引导了近代职业教育实践的方向,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新中国成立初期,期刊作为传播新思想、宣传政策、记录发展的媒介,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1954年,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部中专司创办了 《中等专业教育通讯》(“大跃进”后停办),这是当时唯一的一份公开发行的职教杂志[1]。改革开放后,我国职业教育期刊在期刊发展和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曲折前行,其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心步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出版工作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不同领域的期刊纷纷产生。1978年,全国期刊种数为930种,到1990年前后,全国期刊种数已达到5 751种。教育期刊顺应出版事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趋势,也迅速地发展起来,第一本教育理论刊物《教育研究》于1979年创刊。1980年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国家劳动总局《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报告》启动了中等教育结构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用五年左右时间,使大多数地区的各类高中阶段的职业技术学校招生数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招生数。从1978年到1988年,中等职业教育在数量、规模上有了较快发展,职普比大体相当。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期刊也蓬勃发展起来,地方、部委和高校陆续创办职教刊物。较早的有:1980年,吉林技工师范学院(现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创办了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本职业教育期刊 《技工教育》(1984年更名为《职业技术教育》);1980年,《机械中专》创刊(1996年更名为《机械职业教育》);1981年《中原职业技术教育》创刊(后几次更名,现为《河南科技学院学报》);1982年,天津技工师范学院创办《职业教育研究资料》(现为《职业教育研究》);1982年,《交通中专教育》创刊,等等。
到20世纪90年代前后,职业教育期刊出现了第一个高峰。高等院校创办发行的刊物有:《职业教育研究》《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职教通讯》《高等职业教育》《教育与研究》6种刊物。行业部委主办的刊物有:《轻工中专教育》《建材中专》《交通中专教育》《机械中专》《煤炭中专教育》《中等林业教育》《化工职业技术教育》《有色金属高教研究(中专版)》《电子中专教育》《商业中专教育》《中等农业教育》《广播电视中专》《铁路中专教育资料》《冶金中专教育》《航空职教》15种刊物。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刊物有:《北京中专教育研究》《技术和职业教育》《辽宁中专教育》《沈阳职业教育》《山东职业教育》《湖北中专教育研究》《广东中专》《广西职业技术教育》《北方职教》等刊物。此外,还有中华职教社创办的《教育与职业》,共32个刊物[2]。1993年6月,由国家教育委员会主管,国家教育委员会职业技术教育司、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共同创办《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李鹏、孙起孟、李铁映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为创刊号题词。到1996年年底,我国公开发行和内部发行的各类职业教育期刊已达80多家[3]。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蓬勃发展的一段黄金时期,这期间职业教育刊物在繁荣职业教育科研、培养科研人才队伍、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期刊的发展与相互交流推动了专门的期刊团体的形成。20世纪80年代初,职教期刊都处在初创时期,由于主管单位不同、重视程度不一、办刊经验缺乏等,在期刊定位、出版发行、办刊经费、编辑制度等方面都存在不足,期刊之间相互交流办刊经验,加强向办刊同行的学习、交流、联系与合作,沟通也频繁起来。1985年在济南召开了首次中专教育编辑工作座谈会,1986年召开了第二次中专教育编辑工作座谈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相关领导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建议组建“被社会承认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并成立中专期刊编辑研究会筹备组。经过几年的精心筹备,1991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期刊编辑委员会成立,其工作内容包括开展学术交流,举办学术研讨会、专题研究会,探讨我国职教期刊编辑的理论、方法以及有关业务问题;总结交流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经验;组织编辑人员培训;编辑出版会刊;组织评选优秀编辑和优秀职教期刊等。1993年5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期刊编辑专业委员会正式被批准成为中国期刊协会团体会员,研究会逐步走向正规化、合法化[4]。这一群众性学术团体的成立,为组织职业教育刊物同行,协作提升职业教育刊物质量,引领职业教育科研方向,提高职教期刊服务职教事业发展的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阶段,职教期刊初步形成了地方教育行政部门、部委研究机构、高等院校等多类型办刊主体,覆盖理论研究、政策宣传、教学实践等多种办刊定位的职业教育办刊格局。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职教期刊的办刊定位主要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如《交通中专教育》《商业中专教育》《中等林业教育》,这与当时职业教育的重心是中等职业教育相符。二是职教期刊行业特色非常鲜明,机械、冶金、交通、化工、电力、煤炭等行业组织都参与举办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刊物。三是这些刊物绝大部分都属于内刊,这与当时的出版管理机制尚不完善有关。四是职业教育研究期刊主要由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主办,如,《技工教育》(现在的《职业技术教育》)是当时的吉林技工师范学院主办,《中原职业技术教育》(现在的《河南科技学院学报》)主办单位是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资料》(现在的《职业教育研究》)主办单位是当时的天津技工师范学院;《职教通讯》主办单位是当时的常州技术师范学院;《职教论坛》主办单位是当时的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
20世纪末,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体制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加之高等教育扩招,这一阶段中等职业教育遭遇大滑坡。直至2002年,国务院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印发《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重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经过几年连续扩招,有效扭转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滑坡,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规模也快速扩大。20世纪末至21世纪的前10年间,我国职业教育结构、重心都发生了明显变化,经历了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到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并重的转变,职业教育期刊的格局也随之发生变化。
首先,中职期刊发展受到了中职教育发展、期刊业治理整顿的双重影响,发展受阻。一是早期的中职期刊大都由行业部委主办,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的剥离,从而导致期刊发展遭遇了人员、经费等诸多困难。例如,原国家林业局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中等林业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诞生,初期靠行政事业费维持,后来尝试行政拨款加赞助费支撑办刊开销,仍然出现“办刊经费日趋拮据,致使办刊工作走入了困境,一些日常的活动,如会议、出差、外出采访、组稿、通讯员代表会议等工作被迫取消,勉强维持印刷和发行,制约了办刊工作的正常运转,阻碍期刊的发展与提高”的情形[4]。二是早期的许多中职期刊是内刊,20世纪末期刊出版领域的整顿,对这一类期刊产生了重大影响。1997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期刊业治理工作的通知》,启动全国期刊业治理,主要内容是转化内部期刊,压缩行业、社团组织期刊,控制期刊总量,优化期刊结构,重新划分期刊发行管理类别,对职业教育内刊影响很大。例如,“1997年底,河南省根据中央报刊整顿精神,决定取消全部内部期刊。在严峻的形势下,《中原职业技术教育》被省新闻出版局批准作为特殊系列刊物继续出版发行。”[1]1999年9月和10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根据期刊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先后颁发了《关于严格期刊刊号管理问题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期刊刊期变更审批管理的通知》,明确针对当时有少数期刊出版单位违反管理规定,“乱增刊期,一号多刊”的现象进行清理整顿,以进一步巩固前期期刊治理成果。经过一系列治理整顿,到2002年底全国报刊业累计压缩公开出版期刊413种,其中职业教育期刊4种。与此同时,全国有6 165种内部期刊停办或转化为内部资料,其中职教内刊停刊达到27种[5]。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早期中等职业教育期刊,有的因为内刊停刊,有的换主办单位、改刊名,尤其是行业部委主办的期刊,绝大部分在这个阶段消失在历史的烟尘中。如《中等林业教育》于2000年12月停刊,2001年改名为《森林公安》,主办单位改为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原水利部人教司指导创办的《水利职业技术教育》于2001年停刊。
其次,20世纪末期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时期,1999年,全国高职招生43.01万人,占高等教育阶段招生总数27.77%,到了2004年,全国高职招生达237.43万人,占到了同期高等教育阶段招生总数的53.08%。与高职发展几乎同步的高校学报政策,也影响了我国职业教育期刊的总体格局。1998年《关于建立高校学报类期刊刊号系列的通知》准许“将原有少数质量高的高校内部学报转为正式学报”,具体指“经国家教委及省级教委审批的普通高等、高等专科(大专)学校和各类省级(含副省级)成人高等院校原有的经省级新闻出版管理部门审批的少数内部学报可转为正式学报”“高校现有正式学报列入高校学报类期刊刊号系列”,列入该系列的高校学报“不计入期刊治理的压缩指标和新办期刊指标”。高校学报获得了独立的期刊刊号系列,一校一综合性学报成为高校社科学报的固定格局,这也使得高职院校主办的职业教育期刊增长迅速,“中国知网”收入的217家由职业院校主办的期刊的创刊年份显示:主要创刊年份集中在1985年至2002年,尤其是2001年至2002年,两年新增期刊52本(图1)。
图1 职业院校主办期刊创刊年分布
在这一阶段,我国职业教育期刊结构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普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举办的期刊维持稳定,部委举办的职业教育期刊或停刊或改名,取而代之的是大量职业院校主办的专业期刊和学报,奠定了目前职业教育期刊的总体格局。职业教育期刊总体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职教期刊数量增加,容量扩大,服务能力增强。高职院校主办的期刊成为职教期刊的主力。这一时期很多期刊扩版,从发文的容量上看,期刊服务于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能力得到极大增强。21世纪初,随着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对期刊发文的需求量增大,期刊普遍扩版,有的期刊甚至由月刊改为半月刊、旬刊。《教育导刊》(广州市教科所主办)在全国同类期刊中率先实行一号多版的探索,使原来的月刊,变成了分别面向教育理论工作者、中小学校和幼儿园教师三个读者群体的旬刊。职业教育期刊与其他领域的期刊一样,《职业技术教育》杂志于2000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于2003年、《教育与职业》于2004年、《职教论坛》于2004年先后改为旬刊。二是职教期刊的主办单位中高职院校占绝大多数,行业企业作为职教期刊主办单位凤毛麟角。三是期刊的交流平台除了通过中国职业教育学会期刊编辑委员会外,高职学报的交流主要通过高校学报的相关组织,如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原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成立了全国高职高专学报研究会,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成立了全国高职成高学报研究会(联络中心)。四是顺应数字化和国际化发展趋势,职业教育期刊也开启了相应探索。1996年,《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检索管理系统通过鉴定。1999年,龙源期刊网开通。2000年,万方数据资源镜像系统和维普资讯网运营。随着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学术期刊传统的单一传播渠道,线下物理性质的发行与营销模式也悄然变化。绝大部分的学术期刊限于客观条件,选择将数字传播权转授给了中国知网、万方、维普、龙源、超星等期刊数据库,职业教育期刊也纷纷加入其中。另外,随着新闻出版业“走出去”和教育国际化水平加速推进,一些职业教育学术期刊也开始探索国际化发展道路。2010年10月,《职业技术教育》(英文版)创刊号正式发行,这是我国职业教育类期刊第一次探索面向境外发行的英文版杂志。
党的十八大以来,职业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党中央、国务院对职业教育进行了一系列重要部署,为职业教育发展营造了良好环境。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
职业教育期刊经过40多年的发展,随着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刊物总体格局也稳定下来,进入到了内涵发展阶段。一是四大期刊跻身北大版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教论坛》《职业技术教育》《教育与职业》四本期刊入选中文核心期刊,这四本刊物创刊时间都集中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对时间较长,且办刊定位聚焦职业教育研究,是职业教育科研成果发表的主阵地,对于职业教育的学科发展、学术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随着我国职业本科院校的稳步推进,在职业教育期刊的办刊格局中,也随之出现了新的主办单位,即职业本科院校。这些职业本科院校都高度重视学术期刊建设,如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将学报改名为《江苏高职教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力争打造新的职业教育研究阵地。三是涌现了一批重视职业教育研究、发展职业教育期刊的高职院校。全国有多所职业院校将学报更名,将刊物定位于职业教育研究,如2016年《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更名为《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四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并开始对职业教育进行研究,越来越多的教育学术期刊关注职业教育,教育领域著名的教育学术期刊基本都设立了专门的职业教育栏目,刊发职业教育研究成果,如《中国高等教育》《教育研究》都用了相当的版面刊发职业教育研究成果。五是一些职业院校专业期刊和学报办出了特色与成绩。专业期刊方面如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省法学会主办的《河北法学》,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的《旅游科学》都是CSSCI来源刊;还有一些职业院校的期刊服务于地域特色与专业,在特色栏目上办出了特色,如《航海职业教育》的核心栏目“航海纵横”,《北京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技术研究与应用”,《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的 “温州研究”专栏,《苏州职业大学学报》的“吴文化研究”“长三角研究”栏目等。六是职教期刊纷纷探索新形势下的媒体融合发展。《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于2015年创建“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公微号,是职业教育期刊中较早创立公微号的期刊,目前职业教育期刊都先后推出了公微号。新媒体平台的使用,提高了期刊出版的时效性,扩大了期刊的影响力,增强了个性化服务。
职业教育期刊不断提升办刊质量,促进了职业教育学术成果的交流,推动了职业教育科研的繁荣,在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同时也存在或者面临着一系列的“隐忧”。一是办刊主体多元,但行业企业参与度不高。在“中国知网”正式收录的职业院校主办的217本刊物中,仅28本期刊是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行业企业联合主办,28本中仅有13家是行业协会或者学会与高职院校共同主办。按照《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的指导,我国职业教育共设置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 349个专业,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领域。职业院校的科研主要是应用性、实用性的研究,从这个角度上看,职业院校在举办期刊方面与行业企业合作严重不足。二是期刊评价的“双刃剑”对职业教育期刊的办刊定位及运作方式影响巨大。期刊评价项目如北大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与我国的相关科研管理深度关联,许多高校把期刊分成不同等级,论文发表的期刊层级越高,相应的考核赋分就越高。“以刊评文”深刻地影响了学术期刊的发展,职业教育期刊也同样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一方面,职业教育期刊得到了职业教育管理者的空前重视,从职业教育的研究者到院校教师,考核评价都与期刊等级相关;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期刊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纷纷“向后看齐”,向评价看齐。《教育与职业》于2016年由旬刊变为半月刊,发文量锐减,《职教论坛》于2018年由旬刊变为月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职业技术教育》虽然仍然为旬刊,但载文量总体下降,由此导致教师发文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回望我国职业教育期刊发展史,应该看到,职业教育期刊为我国职业教育探索规律、破解难题、深化改革、不断创新、树立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应该看到,职教期刊发展受到职业教育发展和期刊出版事业发展的双重影响,其发展历程也折射了我国职业教育与期刊出版的发展状况。从总体上看,职教期刊发展现状与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并不匹配。职教期刊的发展被动适应多,尤其是从期刊发展的趋势看,职教期刊对期刊评价,对自身的数字化、国际化发展都处在跟风、跟跑的状态,缺少自省与自觉,更缺乏主动的适应与作为。
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科研内涵更为丰富,对职教期刊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2022年,新《职业教育法》颁布,无论是篇幅上还是内涵上对职业教育科研都有了极大地丰富,第二十三条指出要“开展人才需求预测、职业生涯发展研究”,第六十一条指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职业教育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展职业教育研究”,既包括与产业发展相关的科学技术研究,也包括作为社会科学存在的职业教育研究,特别是职业教育学的研究[6]。职业教育学术期刊归根到底是学术研究成果交流与展示的平台,新时代职业教育科研不仅要重视教育规律、教学规律、人才培养规律、院校发展规律的研究,还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科学技术研究。从结构上看,职业教育期刊所发表的研究成果中针对教育规律和教学的研究较多,服务于职业教育科学技术研究的职教期刊却严重不足;综合性的期刊多,专业性的、精准定位于行业和专业的期刊少。从办刊主体上看,职业院校主办的期刊占据了职业教育期刊的大半壁江山,这些期刊绝大部分是学报,定位于展示本校科研成果,综合性明显,虽然有少量期刊朝专业化方向发展,但总体上不成体系。
职教期刊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形成的 “散”“轻”“惰”“重”现象,是职业教育期刊适应事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散”是指在职业教育期刊发展的不同阶段,职教期刊主办单位呈现出多样性,这样的组成有助于期刊的不同办刊定位和差异化发展,但同时也导致合力不足。高校主办的职业教育期刊编辑人员需要承担学校教学任务,压力很大;研究机构主办的期刊,大多都面临着人员和经费来源的困难;职业院校主办的期刊,依附的部门五花八门,有的归属科研处,有的归属高职研究所,还有的归属教务处、院办等部门。从总体上看,没有形成合力,各自为战,缺少统一明确的支持,各自自求生存和发展。“轻”主要是指部分高校领导对期刊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足。高校和职业院校的期刊编辑部大多属于学校的教辅部门,而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往往更看重教学与科研,期刊编辑身份尴尬,很难吸引优秀人才。“惰”是指职教期刊基本是体制内运行,在体制内“被保护”,相对封闭,缺乏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重”是指职业教育期刊存在定位不清、特色不鲜明的问题。很多职业院校主办的期刊定位雷同,面对当下学术分工的细化,期刊的专业化、特色化明显不足。
评价是指挥棒,有什么样的期刊评价,就会有什么样的期刊办刊导向。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与行业、企业联系密切,在科研特征上具有跨界性、综合性、应用性的特点,其科研评价和期刊评价应该与这种类型教育的初衷和特征相符。然而目前我国科研评价标准和期刊评价标准的“一刀切”,是职教科研与职教期刊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目前,职业院校的科研考核总体上参照普通高等院校的标准执行,教师考核按照传统纯学术评价标准进行,而应用型科研和技能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业绩很难纳入学术评价体系。对职业教育期刊的评价也是纯学术期刊评价,导致职教期刊在当下学术评价的大环境中,必须追求在学术等级体系中的地位。因此,一方面,由于职业教育科研成果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完全符合纯学术期刊标准的成果总量少,职教期刊在学术等级体系中处于边缘地位,多年来职业教育期刊没有CSSCI来源刊,成了许多职教期刊办刊人和职业教育研究者的心头之痛。另一方面,期刊的这种追求客观上引导了教师为达到发表要求,放下应用型研究而努力去达到纯学术期刊的要求,这种循环也就偏离了职教科研的初衷。究其原因,是职教期刊的应用性、实用性的价值没有得到传统学术圈的正确认识和评价,也许职业教育期刊本身也没有正确认识自身应用型科研的价值所在。
目前,职业教育期刊虽然也进行了一些数字化方面的探索,但总体上还比较粗浅,还谈不上真正的融合发展。事实上目前绝大部分职教期刊仍然未实现全网络化办公,虽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技术平台,但内容的生产与传播基本是纸质版的“内容搬家”,是纸质版学术期刊的附庸和补充。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扩大,特别是数字网络技术的应用,学术期刊“走出去”的步伐正在加快。作为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组成,职业教育国际化正在成为中国教育“走出去”的重点,无论是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还是作为学术期刊的一部分,职教期刊的国际化都是必然趋势。但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期刊国际化基本处于空白阶段。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实力不够、动力不足是职业教育期刊数字化与国际化步伐缓慢的重要原因。一方面,职业教育学术期刊弱小分散、技术落后、经济实力不强,没有实力和能力去主导媒体融合。另一方面,也源于学术评价制度和期刊评价制度的“保护”。职业院校教师成果考核普遍推行量化考核,其研究成果的数量及所发表期刊的级别是很重要的两项指标。评价机构把有正式刊号的学术期刊进行等级划分,不承认在此范围以外的刊物或媒体上发表的学术成果,其结果是教师都会首选具有正式刊号的纸质学术期刊,而不会把论文交给不能进入评价系统的网络媒体。纸质期刊正式录用后,其传播的方式则不会受影响,也导致微信公众号、网站等成为一种传播途径,复制重现纸质期刊的内容[7]。在“安稳”的环境中,职业教育期刊推进数字化、国际化的主动性明显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品质的学术期刊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职业教育期刊无论何时都要坚定服务于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初心,这是职教期刊发展和前行的指南针,也是分析和解决职教期刊发展问题的逻辑起点与根本目标。
“当今学术传播领域,一家或几家期刊单打独斗的时代早已过去,掌握话语权的必然是专业化、规模化、体系化、国际化的期刊集群”[8]。服务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有与职业教育科研相匹配的职业教育期刊体系。目前职教期刊存在的“散”“轻”“惰”“重”的现状,要靠职教期刊的自我革命、突破藩篱是不现实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从统筹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角度,推动现有的职业教育期刊资源的整体转型和集群化发展。
我国学术期刊正在积极探索集群化发展的道路,形成了几类集群发展的模式:一是以规模化的出版单位为载体的集群化模式,如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科技期刊298种,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主办医学期刊138种;二是以学科为纽带建立期刊联盟的模式,如“中国光学期刊联盟”;三是在同一区域或同一主管部门,在行政支持下的集群发展模式,如中国科协、重庆学术期刊集群等。期刊集群化发展旨在从刊群整体定位布局和发展战略出发,通过形成规模相对较大的办刊综合体,实现各期刊的优势互补和资源的共建共享,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刊群中已有子刊或作为潜在刊群成员的期刊进行改造,提升其在期刊界的竞争力。职业教育期刊已具备这几类集群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建议教育行政部门发挥统筹作用,鼓励教育科研机构利用平台优势,或通过领头刊物和优势项目带动期刊集群发展;凝聚学术共同体,发挥好行业企业对期刊发展的引导与评价作用;通过纳入评价等方式,鼓励区域或行业组建职业教育期刊发展联盟,推动职业教育期刊向专业化转型,探索专业化发展之路,最终形成职业教育期刊矩阵。
期刊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对期刊的导向,即“标准的标准”,可以通过改变办刊定位,间接影响职业教育科研的方向。针对职业教育科研的跨界性、应用性和区域性特点,职业教育界迫切需要建立起适应自身特点的科研评价体系和期刊评价体系。一是进一步引导不同类型的期刊确立不同的发展定位,对面向教育规律的教育理论研究、教育教学改革的应用型研究和职业教育科学技术研究的不同类型期刊制定差别化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二是要形成面向不同类型、不同专业期刊的学术共同体,建立同行评议专家库,加强管理部门、同行专家、评价机构等主体的协作,探索职教期刊的多元评价;三是重点培育、探索试点,在基础较好并且已经进行专业化探索的期刊中重点培育一批优秀期刊。试点针对不同专业、不同职教教师岗位的柔性评价,并且让这一类期刊的成果发表成为职教同类专业教师职称评审、晋级的“通用粮票”,引导期刊和研究者关注区域产业发展、行业企业技术的发展,关注人才培养规模与素质要求的变化,扎实开展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研究。
集群化、数字化、国际化是我国学术期刊发展的大趋势,三者共同构成期刊发展的“一体两翼”,支撑我国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职教期刊要顺应发展潮流,在探索集群化发展的基础上,紧跟数字化、国际化发展步伐。一是在集群化发展过程中搭建数字化平台,为集群化发展提供平台支撑,探索优先出版、开放获取出版、多媒体出版等新型出版模式;构建专业知识库,探索知识挖掘和集成服务的期刊平台;通过大数据对用户和潜在用户进行行为分析,实现信息的定点推送和个性化服务,增进集群期刊的认同度和用户黏性。二是在集群化发展的基础上,针对我国职业教育“走出去”的特点与重点,制定职教期刊国际化战略;集聚人才,打造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探索组建国际化、高水平的编委会,有针对性地进行选题策划和组稿,逐步推进职教期刊集群的国际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