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 俏 王珊珊 杨 光 祁铁鑫
吉林省松嫩平原位于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 是我国农业大省、 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 资源禀赋优越, 建好 “黑土粮仓”、 努力让 “中国饭碗” 多装 “吉林好粮” 是吉林使命和担当。
近年来, 吉林省积极做好农业特别是玉米产业这篇大文章, 通过优化调整玉米种植面积, 提升玉米品质, 增加玉米单产, 加强玉米加工转化力度, 玉米产业发展趋于效率化、 优质化, 形成了玉米生产、 加工、 流通等比较全面的全产业链条。 本文将从不同的方面进行阐述和分析。
吉林省有着良好的玉米种植基础, 省内三分之二以上农作物耕地用于种植玉米, 玉米种植优势比较明显, 不断总结推广 “梨树模式”, 有效提高黑土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平[1],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4330 万亩, 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扩大到3283 万亩[2]。
1. 从生产数据来看, 吉林省玉米播种面积、产量逐年稳步递增 (2018 年由于极端天气等因素, 玉米略有减产), 2022 年全省玉米播种面积6704.1 万亩, 比上年增加102.3 万亩, 总产量为3257.9 万吨, 比上年增加59.5 万吨, 其中榆树市、 农安县、 公主岭市、 梨树县等七个县市均列入全国十大产量大县。
2. 从种植情况来看, 吉林省的基层农业生产情况不仅是播种面积, 在产量方面都是以玉米为主, 约占总产量的80%左右, 且长春、 四平、 松原等中、 西部较多, 白山、 延边等东部相对较少, 大部分以合作社、 家庭农场等规模种植为主。 近几年, 种植结构不断优化, 以公主岭市为例, 将 “三产融合” 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工作, 同时稳固农业种植基础, 全面提升粮食的综合生产力, 深入实施 “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战略, 全面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打造更加完备的粮食产业[3]。
3. 从机械化水平来看, 随着科技水平、 现代化水平逐渐提高, 从玉米春翻、 播种、 打药到收割的全过程机械化生产,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 极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 机械化生产较为普遍。 截至2022 年, 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400 万亩, 占粮食播种面积50.7%, 玉米等主要农产品的机械化率在90%以上, 农村农机从业人员超过140 万人, 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达到9725个, 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6694 个。
为了玉米市场的平稳运行, 以及适应、 顺从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 2016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 “按照市场定价、 价补分离的原则, 积极稳妥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 吉林省认真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 强化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 统筹抓好粮食收购的主体责任[4],通过利用市场定价机制, 平衡玉米供求市场, 协调并引导玉米及相关产业健康发展, 调整优化种植结构, 加快市场化进程, 保证农民种粮收益和国家粮食安全。 2022 年, 全省三等以上玉米占总量97.9%,容重平均值719g/L (二等), 不完善粒含量平均值1.8%, 截至5 月9 日, 农民坐家出售玉米(标准水) 平均价格为1.3 元/斤。 随着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的推进, 包含深加工企业在内的各类收购主体进入市场收购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收购意愿增强。 2023 年, 全省入统企业累计收购2022 年度玉米593 亿斤 (玉米深加工企业收购104.5 亿斤), 同比增加30.2 亿斤。 总体看,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有利于释放粮食主产区的产地优势, 逐步形成了多元玉米收购主体并存的市场格局, 促进相关产业布局调整, 增强了玉米的流通, 有效缓解了陈库存消化压力, 不断延伸玉米产业链, 为玉米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充要条件。
自2017 年, 吉林省积极引导、 培树一批农村合作社、 粮食加工企业、 收储企业等为粮食产后服务中心, 并以点带面、 扩大影响。 目前, 全省共建设173 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 以中粮贸易吉林有限公司、 四平市四粮集团为代表的粮食产后服务企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积极对接基层农民, 为农民提供代清理、 代烘干、 代储存、 代加工、 代销售等服务, 越来越多的玉米实现了 “入库上楼”, 实现 “存粮在家” 到 “存粮到库” 转变, 达到节粮减损、农民增收[5]。 2022 年,全省超额完成“地趴粮” 整治年度目标任务。
玉米作物的功能较多, 是加工程度最高的粮食作物, 因此玉米加工业是整个玉米产业的重点和重要的市场参与者, 玉米加工企业的发展对玉米产业具有重大影响, 是推动玉米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和提升玉米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从图中可以看出, 玉米及其相关产品丰富多样, 通过初加工就可以将原粮玉米转化为食用食品, 而玉米深加工企业是吉林省内消化玉米的主要渠道,代表性企业有吉林燃料乙醇、 中粮生化(公主岭、榆树)、 新天龙等, 主要加工产品淀粉及副产品、淀粉糖、 氨基酸、 化工醇类等, 其中淀粉及淀粉糖类约占60%, 酒精等醇类约占20%, 味精、 赖氨酸、 柠檬酸等产品约占20%。 虽然整体上企业有所盈利, 但仍需看到, 吉林省玉米产业链条不长, 产业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未形成较大规模的产业集群, 而且目前遇到的困局是高库存, 弱需求。 因此, 技术创新, 打造多元化产品链, 提升核心竞争力是加工企业未来发展的驱动力。
同时吉林省玉米秸秆的产量也很大, 大约每年4000 多万吨的产量, 秸秆饲料化是我国秸秆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 不仅能够减轻动物植物饲料供应渠道不足的问题, 而且还能创造出利润, 增加收入。 梨树县全力推进秸秆饲料化工程, 全面启动饲料化利用技术培训, 确保了全县草畜动物养殖量的快速增长势头, 2022 年秸秆饲料化利用量达72 万吨, 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超过35%。
玉米消费结构图
从玉米消费结构图看可分为工业消费、 饲用消费、 食用消费和种子消费等, 其中饲用消费主要来自于饲料养殖业的需求, 而玉米是主要的饲用原料, 约占60%左右; 工业消费主要包括生产酒精、 淀粉、 制调味品等, 约占30%左右; 食用及其他消费较少, 约占10%左右, 主要是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饮食习惯逐渐改变, 畜产、水产、 肉蛋类等产品逐渐取代部分的食用需求。伴随着时代的发展, 企业逐渐提高了对加工转化率的认识, 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不断优化改进,促进饲用消费的比重逐步提升, 工业消费的增长越来越显著。 特别是近二十年来, 吉林省玉米消费量逐渐上行, 占产量比重大幅增长, 由65.11%增长至129.70%, 增长幅度达到99.20%, 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粮食交易平台充分发挥宏观调控载体作用,以市场化手段配置资源, 组织临储玉米拍卖。 截至2022 年底, 吉林省累计成交临储玉米近0.9 亿吨, 其中, 贸易企业约占75%, 深加工企业约占20%, 饲料养殖企业约占5%, 贸易企业成交的玉米基本都流向了饲料、 深加工等高需求生产加工行业。
近年来, 吉林省坚持打造本土区域粮食品牌,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满足市场需求,做好“吉林大米”“吉林鲜食玉米”的品牌效应,增加优质品种种植面积,提高品质,这对于促进玉米产业高质量发展, 扩大农业产业规模都有较好的示范作用。 目前已有公主岭农嫂食品、 德乐农业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代表, 不断壮大, 提升了在中高端客群的消费规模和市场占有率, 产品覆盖国内其他省份, 同时吸引了日本、 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广大消费者和粮食企业的洽谈合作。
强国必先强农, 农强方能国强。 玉米产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吉林省将建设农业强省、提升粮食产能、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工作要点, 结合自身优势产业, 补齐自身发展短板, 升级产业链条, 实施全产业链开发, 全力做好 “粮头食尾” “农头工尾” “畜头肉尾” 增值文章,积极推进玉米水稻、 杂粮杂豆等十大产业集群建设[6],增加优质饲用、 鲜食玉米产品的有效供给,持续把粮食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保证玉米产业正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 谋划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 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在不同阶段均衡入市收购, 确保玉米市场平稳有序, 促进玉米市场保供稳价, 提升精深加工能力, 研发优质产品,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吉林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做出贡献。